首页期刊导航|山西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气象
山西气象

宋宏

季刊

1004-5732

shanxiqxxh@sina.com

0351-4077727

030002

太原市新建路65号

山西气象/Journal Shanxi Meteorological Quarterly
查看更多>>气象科技刊物。以宣传气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和管理经验,报道国内外气象科技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交流气象业务技术及气象为各行业服务的经验为主要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晋城一次低涡大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任鹏娟马龙赵慧琴闫春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21年7月11日山西晋城出现的一次极端大暴雨天气过程,并对部分短期模式及短时模式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为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降水过程集中,给社会经济、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2)此次过程是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过程,西南涡的生成、发展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3)超低空急流建立,太行山地形的动力抬升及辐合作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及充沛的水汽供应,山前迎风坡降水量增幅明显.(4)模式预报尤其是中尺度模式更新的及时性及准确性为暴雨量级及落区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大暴雨低涡精细化预报

    晋城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学特征

    牛晨煜王妍栗丽娟任鹏娟...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2008~2019年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雾,大风,冰雹,雷暴,暴雨和高温六种灾害性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晋城市暴雨和冰雹发生的频次较少,雷暴和大雾的发生频次较多.晋城市除了雷暴和大风整体随年份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余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次均随年份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2)晋城春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夏季是雷暴,冰雹,暴雨和高温的高发季节;秋冬季大雾发生的频次最高.(3)晋城市六种灾害性天气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其中冰雹和大雾都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情况,暴雨的高发区主要在中部地区,雷暴发生频次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晋城市的东部,大风发生频次在晋城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特征,高温频次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晋城的南部.

    晋城市灾害性天气气候学特征

    晋城地区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马龙栗丽娟张冬香赵珺...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掌握晋城地区不同地形特征下各地入季时间和四季天数的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为当地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运用1991-2020年晋城地区5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结合气候趋势系数,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为划分依据,对晋城地区近30年的入季时间、四季天数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城地区共有2种气候季节区域,分别是四季分明区和无夏区;不同气候季节区域间春季开始日期的变化均呈提早趋势,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晋城地区北部入秋推迟,南部入秋提前,四季分明区的夏季开始时间也呈提早趋势;在季节长度上,冬季要明显长于春、夏、秋季,其变化趋势为夏季增长,冬季变短,春秋季长度的变化不大.

    晋城地区四季变化规律变化趋势农业影响

    基于大数据的山西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吴晨都碧雨杨旭东赵珺...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中国气象要素站点观测逐日数据集与国家信息中心65年(1954-2018年)的降水、气温与风向风速等气象观测实况融合资料,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基于概率预报的方法,舍弃传统的单一式,主要以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与Mann-Kendall突变趋势分析法和累计距平曲线法,分析山西省气候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年际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5.8mm/10a),1964年年平均降水量最多(703.6mm),1965年年平均降水量最少(251.1mm);年际气温变化呈现增大的趋势(0.3℃/10a),1997年发生高温的天数最多(21天),但发生高温的天数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

    山西省预报技术气象观测大数据数据挖掘

    高平市近67a来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赵元富赵苗清李雅洁李毓富...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高平市1950年到2016年67年的冰雹发生的历史资料,包括出现在气象局站点上和从市志等其他资料记载出现冰雹的事件,应用气候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高平市发生冰雹天气的局地性较强,地形对高平市的局地降雹有重要的作用.冰雹日数的地理分布与地形相关,呈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5-7月为高平市降雹的主要月份,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冰雹出现的主要时段,呈现多峰特点.冰雹日数的月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5-18时高平市降雹概率最大.高平市冰雹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无明显气候突变,并存在8-12a、24a左右和准2a左右的显著周期.通过订正高平市的冰雹路线图,能够找出冰雹灾害发生发展的气候特征及其相关规律,更好地开展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工作,为各级政府防雹抗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冰雹统计年际变化周期变化

    2021年晋城市两次沙尘天气污染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赵珺宋军芳赵慧琴栗丽娟...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逐小时数据(水平分辨率1°×1°),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对2021年3月两次由沙尘天气导致的重污染过程中影响晋城市的污染物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月13-18日晋城市污染物输送方向分为四类,其中东北方向占39.6%,偏东方向占18.1%,均为此次过程中的污染轨迹;偏西方向和偏南方向分别占比8.3%和34.0%,为此次过程中的清洁轨迹.3月27-31日晋城市污染物输送方向分为三类,其中偏东方向占39.2%,东北方向占22.5%,西北方向占38.3%,三个方向均为此次过程中的污染轨迹.PSCF和CWT分析表明3月中旬晋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华北中南部、华中北部、辽宁中西部、华东北部是重要的潜在源区,3月下旬晋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华北中南部、华中北部、陕西中部是重要的潜在源区.

    晋城空气质量指数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

    2021年7月山西晋城地区典型降雨强度分析

    张冬香李毓富程海霞马龙...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1年7月10-12日和18-23日逐时降水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和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晋城市各区域7月降雨的强度和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晋城市受暴雨、洪灾的影响,7月强降水的比例达到50%以上,蟒河、锡崖沟景区日降雨量超过300mm,达到了超强降水的等级.降水量百分位在降水强度等级评价中起了较大作用,降水强度等级的正确使用对实际降雨量具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对评估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和科学防汛救灾提供参考作用.

    降雨分析晋城趋势分析强度评价

    2020年倒春寒对晋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分析

    李毓富张红英赵元富吴素芬...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晋城市倒春寒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本文利用1961-2020年晋城市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2020年3-4月晋城市125个区域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对2020年4月晋城市两次"倒春寒"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晋城市21世纪发生前春暖的概率高;2019年冬季至2020年春季气温异常偏高且回温迅速,遭遇强寒流袭击是造成冻害的主要原因;2020年春季冻害发生频次高且时间晚;两次倒春寒均伴随多种气象灾害发生,给农业及林业造成灾害;通过本两次过程的总结,发现应用大数据、多资料融合,可以利用区域站气象资料进行精准细致的农业、林业气候区划.

    倒春寒气候特征异常分析农业生产影响

    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高产的适播期和品种选择研究

    张娜马雅丽李海涛班胜林...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高产的适宜播种期和品种的最佳组合,基于分期播种耦合品种选型试验,以雨养马铃薯高产为依据确定播期和品种优化组合,并揭示其互作效应对生育期、LAI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马铃薯全生育期缩短,其中以播种-出苗期和开花-可收期变化最为明显;开花期LAI呈抛物线变化,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出现LAI最大值的播期与收获产量最大值的播期一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相比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的产量受播期影响小,稳产性更好,产量水平更高.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到可收期是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开花-可收期≥5℃积温可以解释马铃薯产量变异的69.9%.最后得出,晋北地区中熟马铃薯选择在5月上旬末或5月中旬初播种为宜,中晚熟品种的播种时间应适当提前,选择在4月下旬末或5月上旬初为宜,但晋北地区马铃薯生产仍有增产潜力.

    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播期品种气象因子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为例

    姚闯杨倩卫天荣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综改区)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日 益增加,客观、准确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将促进综改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四大要素,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揭示综改区内潇河产业园区201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与变化,为制定环保措施、发展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RSEI适用于潇河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2010年RSEI为0.585,2020年为0.529,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差;2010年潇河产业园区内太原片区生态环境质量优于晋中片区,2020年则相反;2020较2010年,潇河产业园区23.61%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39.99%的区域生态恶化,环保压力较大,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和人类经济活动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遥感生态指数主成分分析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