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杨世兴

月刊

1000-7369

shanxizhongyixue@sohu.com

029-87257807

710003

西安市西华门2号

陕西中医/Journal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医药学专业刊物。刊登中医药学理论研究论文,介绍历代名家学说及历史文献。主要栏目有:临床报道、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治验集锦、针灸经验、古方今用、医籍研读等。适合中医药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心通胶囊联合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

    范小虹余德玲祁蕙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VEGF、BDNF、NSE、白细胞介素 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hs-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切和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度和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脑心通胶囊复方曲肽注射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星蒌承气汤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郑勇程贝陈亦辉刘苗苗...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星蒌承气汤联合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对照组50例采用丁苯酞治疗,联合组49例采用丁苯酞联合星蒌承气汤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氧化应激指标、血液流变学参数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流动力学水平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全血高切黏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联合丁苯酞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调节机体内氧化应激、改善血液流变学,有较好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星蒌承气汤丁苯酞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

    麻子仁汤加味联合川椒祛毒汤熏洗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

    江志峰李建平王宝光
    195-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麻子仁汤加味联合川椒祛毒汤熏洗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西药组或观察组,每组各60例.西药组术后给予常规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应用麻子仁汤加味联合川椒祛毒汤熏洗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创面愈合状况(疼痛、水肿、渗出、肉芽生长评分)、肛门功能指标[肛门失禁Wexner评分量表(Wexner)、Williams肛门功能分级(Williams)评分]、肛肠动力学[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及血清学指标表达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创面疼痛、水肿、渗出、肉芽生长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Williams、Wexner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ALCT、AMCP、ARP、RR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但观察组均高于西药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AL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西药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麻子仁汤加味联合川椒祛毒汤熏洗治疗可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恢复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患者肛肠动力,促进患者术后排便,更好地调节患者血清EGF、TGF-β1、FN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高位复杂性肛瘘麻子仁汤川椒祛毒汤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

    四妙散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及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郭良谭昱马春涛陈立刚...
    19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四妙散加减治疗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患者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及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湿热蕴结型AGA患者104例,分为塞来昔布组49例(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和四妙散组(在塞来昔布组基础上给予四妙散加减治疗)55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T细胞亚群、血尿酸(SUA)、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电泳(EEP)、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7(IL-17)、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硝基络氨酸修饰蛋白(3-NT)、丙二醛(MDA)水平、疼痛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四妙散组治疗总有效率、CD3+、CD8+水平明显高于塞来昔布组,临床症状积分、CD4+、CD4/CD8、SUA、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SR、EEP、Fib)、炎性标志物(hs-CRP、TNF-α、IL-1β、IL-6、IL-8、IL-17)、MDA、3-NT、8-OHdG水平、VAS评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均P<0.05).结论:四妙散加减能改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T细胞亚群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尿酸,减轻疼痛,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表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四妙散湿热蕴结型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

    扶正解毒消瘿方治疗正虚痰毒瘀互结型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研究

    王李宁牟淑敏
    20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消瘿方对正虚痰毒瘀互结型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扶正解毒消瘿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亚硒酸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1L-6)等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甲状腺体积;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h17细胞、Treg细胞比率.结果:中药组综合疗效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后中药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甲状腺体积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血清中FT4比对照组增高显著(P<0.05),TSH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FT3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TG-Ab、TPO-Ab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中药组Treg比率比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Th17比率、Th17/Treg比值、IL-17、IL-6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扶正解毒消瘿方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患者甲状腺抗体水平,而且可以升高Treg细胞比率,降低Th17细胞比率,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

    桥本甲状腺炎扶正解毒消瘿方正虚痰毒瘀互结三碘甲腺原氨酸促甲状腺素

    参麦地黄汤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朱德礼张宇张元丽林子程...
    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参麦地黄汤联合坎地沙坦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8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坎地沙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参麦地黄汤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UAER、Scr、BUN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VEGF、TGF-β1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VEGF、TGF-β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ICAM-1、MCP-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参麦地黄汤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临床症状以及肾功能,疗效确切,降低血清TGF-β1、MCP-1水平.

    糖尿病肾病坎地沙坦酯参麦地黄汤转化生长因子-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于"分消走泄"理论探讨湿热型消化性溃疡治疗思路

    任高鹏王雅春刘小芳冯五金...
    213-215,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消走泄"是治疗湿热证的基本方法,"分消"指将病邪划分成不同部分予以分别清除,"走泄"意指运用走而不守、向外发越的药物,使病邪从体内排泄而出.整体理解其意为分散病邪、分部消解、走动发越."湿热"是消化性溃疡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湿性黏腻,与热相合,缠绵难消,湿热久羁胃肠可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以邪实为主,湿热交结,弥漫三焦,应开上、畅中、渗下三法结合使用,使湿热之邪分部消除,须对"湿"与"热"二者的轻重进行判断,合理选择湿热分治的药物.若湿蒸热瘀,气滞血停,在以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的同时,应兼顾调气行血,以助湿热消散.本病迁延日久,脾胃亏虚,湿热流连,须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辅以分消湿热之药.

    消化性溃疡分消走泄湿热弥漫三焦湿热分治治疗思路

    从"善治脾者,能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苏坤涵刘万里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出自《景岳全书》,是对脾"后天之本"生理作用的高度概括,蕴含了脏腑阴阳对立统一、平衡消长的中医整体思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脏腑气机失调的病机特点,其中以脾胃升降失衡为核心.基于五行、经络、藏象学说的基本内涵,从调理脏腑的角度探讨FD的主要治则,其中当以治脾为重点.临证治疗FD运用调理脏腑诸法,包括疏肝宣肺、理气调脾法;益气和中、化湿醒脾法;养肾填精、温阳补脾法;宁心谧胆、泻热安脾法等,能够实现正邪同参、补泻兼施的治疗目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五脏气机

    基于文献研究的肾性水肿思路探析

    王咸宁张晓凤程小红呼兴华...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医药古籍代表著作的梳理,探究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思路方法.如《内经》提出肾性水肿与外邪、内虚有关,并且确立治则治法;《难经》初步确立三焦、命门与肾性水肿的关系;《伤寒论》重视外感病合并水肿的治疗;《金匮要略》定义肾水,重视脉象;《诸病源候论》广揽医籍,以脾肾俱虚立论,关注预后;《千金要方》收载药食针穴,重视食疗;《外台秘要》引经据典,总结水肿证因脉治;《针灸甲乙经》整理针刺处方,重视保护胃气等.经过系统梳理后发现,历代医著对肾性水肿辨治框架基本完善,兼顾食疗摄养,为后世医家辨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肾性水肿文献研究外邪内虚外感病

    基于脑肠互动探析中医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熊啸徐天舒
    22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项研究显示脑肠轴功能紊乱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贯穿疾病始终.脑肠轴通过神经传导、内分泌免疫因子的释放等方式连接脑、肠,形成双向调节的通路;脑肠轴功能紊乱同样参与其他发病机制作用的过程.中医理论认为脑与胃肠之间同样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生理功能上相互调节,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药可以通过脑肠轴对脑肠肽等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及肠道菌群等产生相应影响,从而改善F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焦虑抑郁的精神心理状态等临床症状.现论述了中医药通过脑肠轴对FD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后续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提供参考.

    功能性消化不良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