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杨世兴

月刊

1000-7369

shanxizhongyixue@sohu.com

029-87257807

710003

西安市西华门2号

陕西中医/Journal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医药学专业刊物。刊登中医药学理论研究论文,介绍历代名家学说及历史文献。主要栏目有:临床报道、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治验集锦、针灸经验、古方今用、医籍研读等。适合中医药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黄散外敷联合盆炎方口服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下腹疼痛、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的影响

    王静吴绘春黄艳辉曾春晖...
    734-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四黄散外敷联合口服盆炎方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下腹疼痛、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沉(ESR)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增加四黄散外敷联合口服盆炎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下腹疼痛评分、降钙素原(PCT)、hs-CRP、ESR水平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33/4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下腹胀痛、乳房胀满、经期延长、情志失调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T、hs-CRP及ES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腔包块、盆腔积液、附件增粗患者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4.44%(2/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黄散外敷联合口服盆炎方对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主要中医症候,降低患者下腹疼痛感,下调hs-CRP和ESR水平,治疗安全性较好.

    慢性盆腔炎四黄散盆炎方中医症候积分下腹疼痛红细胞沉降率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田菲张晓杰苗春澍张蕊...
    738-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及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除湿胃苓汤,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T0)、治疗2周后(T1)、治疗4周后(T2)中医症候积分、瘙痒程度[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抑郁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T1、T2时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瘙痒、皮疹、抓痕、脱屑、心烦、乏力)、VAS评分、SAS、SDS评分、DLQI评分均较T0时明显降低,以治疗组较为显著(P<0.05).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4.88%),对照组有3例出现腹泻(7.31%),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症状发生.结论: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慢性湿疹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慢性湿疹小柴胡汤五苓散抑郁焦虑生活质量

    暖宫消癥散结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及对患者痛经症状积分、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CA125水平的影响

    孙青凤杨君君任亚娟谭兴民...
    742-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暖宫消癥散结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痛经、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且中医证型为寒凝血瘀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优思明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暖宫消癥散结汤,两组均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子宫压触痛、血清CA125.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68.57%(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各主症及次症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子宫压触痛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A125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暖宫消癥散结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症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

    子宫腺肌症暖宫消散结汤中药灌肠寒凝血瘀证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血清糖类抗原125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Nguyen Xuan Huynh梁硕孟毅刘志勇...
    746-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61例为基础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61例患者为中医方剂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方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细胞介素-37(IL-37)、二肽基肽酶4(DP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检测患者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沉降率,检测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方剂治疗组患者ox-LDL、DPP4、Lp-PLA2水平较基础治疗组明显低(P<0.05),中医方剂治疗组IL-37水平较基础治疗组明显高(P<0.05).中医方剂治疗组患者sICAM-1、VEGF、vWF含量较基础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方剂治疗组患者NO含量较基础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沉降率及患者PI、RI较基础治疗组明显低(P<0.05),两组PSV、EDV比较,中医方剂治疗组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患者尿黄赤、发热、口臭、便秘、口干、口苦评分比较,中医方剂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方剂治疗组总有效率(98.36%)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8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抑制机体炎症,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保护血管内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方炎症血管内膜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基于正邪平衡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双向作用

    龚璐天宋卓许云王菲叶...
    75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抗肿瘤疗法被逐步运用.人体中的肠道菌群,通过代谢转化或移植,依附于肠道黏膜表面,分泌抗体形成保护屏障,或者激活免疫信号传导通路,释放免疫细胞,菌群辅助免疫疗法消杀肿瘤.而菌群失调,特别是有益菌与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分布失衡,则会诱发炎症反应,错误性攻击正常免疫细胞或组织,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病邪入侵积聚成瘤.现基于正邪消长平衡,从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两面性出发,剖析其诱发肿瘤增长或者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因素,即菌群比例与免疫系统的相关平衡,同时从扶正祛邪观点出发,提出以脾肾为中心,清补兼施为法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力求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思路.

    肠道菌群正邪平衡免疫疗法扶正祛邪健脾补肾清补

    探析"以咸养脉"的内涵

    雷晶晶胡镜清杨燕王传池...
    755-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以咸养脉"的文字含义与医学文献中的内涵,对于其中"咸"的概念与功能,发现"咸"与"脉"的密切关联性,探讨"以咸养脉"的内涵,并分析"以咸养脉"与"心病禁咸"的关系,解答既往对于"心病禁盐"与"以咸养脉"看似矛盾的疑惑点.历代医家皆善用"活血化瘀""行气化痰"等药物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咸"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属水,有软坚、润下、引经之功.因此,明确"以咸养脉"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文献发现,"以咸养脉"的古代医学内涵可概括为咸生精血以充脉、咸寒清热以护脉、咸润软坚以通脉三个方面.

    以咸养脉心病禁咸咸味药血脉病

    基于"人卧血归于肝"探讨睡眠障碍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刘可佳徐帅李娟娟刘宝山...
    758-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卧血归于肝"是睡眠与"肝"藏象功能的重要关联,也是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具体体现.现基于"人卧血归于肝"梳理睡眠与"肝"藏象的必然联系,总结睡眠障碍对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指出睡眠障碍通过中枢调控系统引发进食异常从而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并通过其诱发的免疫反应加重肝脏代谢紊乱和肝脏炎症,也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并增加肝脏脂肪堆积.除此以外,睡眠障碍还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肝脏脂肪变性.故以"人卧血归于肝"的理论引出睡眠对于肝脏疾病的重要作用,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睡眠障碍中枢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肠道菌群

    基于"重寒伤肺"理论探讨阳虚型白癜风的证治

    王远红孟羽茜王绍莹
    762-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癜风是以获得性皮肤色素脱失为主症的皮肤疾病,其病机以外风侵袭、气血营卫失和为主,但临床部分患者病机以阳虚为本.重寒伤肺理论源于《内经》,因肺合皮毛、肺脉起于中焦,阳虚感寒、虚虚相得,故重寒可导致肺伤、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煦,治疗上应表里同治以扶正祛邪.临床上阳虚型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可总结为阳虚脾寒,阳虚血瘀,阳虚痰凝.基于重寒伤肺理论,可从扶阳散寒论治,兼以暖脾健脾、化瘀通络、宣通瘀滞,使气血畅和,营卫调和,皮肤白斑消散.

    白癜风阳虚外寒扶阳散寒健脾化瘀

    罗伟生从肝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谢家诚马晓聪杨靖芸罗伟生...
    76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系指一种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可分为上腹疼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中医的"胃痛""胃痞"等病证相类似.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心身医学的特点,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胃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土得木而达,木得土而荣,一脏不安,则两脏皆病.病机为木旺犯土或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罗伟生教授根据肝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提出"肝胃同病,肝胃同治"的观点,并发展出了从肝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原则上遵叶天士"培土必先制木"之法,主张以疏肝、柔肝、清肝与补益中气、清解胃火、滋养胃阴相结合,创疏肝和胃方以治疗本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论治肝胃同病肝胃同治疏肝和胃方

    李彦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李吉杨进白小军Francois Pan...
    769-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病"范畴,是临床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且呈年轻化趋势,迁延难愈.目前现代医学对RA的发病病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邪致痹,还有学者提出痰瘀致痹、肝肾亏虚等观点.李彦民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RA的病机关键是络脉痹阻,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虚型等五型.分别采用祛邪通络和补虚通络等不同治则,辨证施法.李老师善用川乌、鸡血藤以及乌梢蛇等药以通络止痛,并主张辨证用药,内外兼治,多取良效.临床采用经验方仙龙汤,配合外用舒筋活络洗剂,且取得理想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仙龙汤络脉痹阻通络止痛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