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张玉鑫

双月刊

1673-8985

shcsgh@supdri.com

021-62473288-0722/0727

200040

上海市铜仁路331号711室

上海城市规划/Journal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立足上海与长三角的地域特色和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透视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空间视角下城市层级社区规划研究

    刘佳燕沈毓颖房莉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的基本单元,是推进规划建设治理精细化的重要载体和行动单元.近年来大量社区尺度更新和规划实践有效提升了基层人居环境品质,但也暴露出城市宏观战略与基层微观行动之间缺乏有效对接、传统规划技术路径难以应对精细化治理要求等突出问题,为社区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研究方法带来挑战.提出应构建"市区—街镇—社村"多层级社区规划体系,并聚焦城市层级社区规划,明确其定位、总体思路和工作框架,进而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发展规划项目为例,提出社会—空间视角下全要素综合、多主体联动、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框架和技术路径.

    社区规划社区更新社会—空间分析社区治理

    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杨辰辛蕾欧阳宏梁立东...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当前"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更新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主要基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可达性等空间绩效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居民的实际生活体验和需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根据客观评价(设施服务水平)和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强相关、中等相关、弱相关和不相关4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设施的相关性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结合典型社区生活圈实地调研,提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优化策略,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主客观评价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满意度

    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更新的广州实践及优化策略研究

    陈伟李裕梨袁奇峰占玮...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三角洲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但是依靠土地出租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回归""工业上楼"是其在存量更新时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面临总量大、效能低、开发难、成本高的多重困境,如何激发更新的"升级动力"并进一步实现产城融合成为迫切问题.以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型社区为例,总结微改造、全面改造、整村改造3种类型的特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共赢、平衡"的核心策略与转型升级路径.

    城市更新产业社区都市制造业工业上楼优化策略

    "反公地悲剧"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方法探索

    秦梦迪童明肖扬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中不仅存在空间资源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也存在空间资源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但对社区中的反公地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目前还缺少深入的研究.从反公地悲剧的视角出发,解释社区更新中不同类型的反公地问题,指出产权治理是克服反公地悲剧的核心途径,可以促进社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海市徐汇区华富社区更新的案例中,探索了基于产权治理的社区更新方法,碎片化空间低效利用的反公地问题被识别出来,并通过产权治理将更新权、使用权和运营权进行整合,实现碎片化空间的统筹利用,为当地居民和单位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党建引领的基层民主协商强化了互信关系和集体意识,促进了产权主体之间的协作,但空间增值利益在产权主体之间的再分配机制仍相对模糊,对集体共识的达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区更新反公地悲剧产权整合基层民主协商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交活动特征与可持续更新思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黄瓴瞿欣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选取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特征显著且老龄化严重的重庆市渝中区凉亭子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该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实地观察、访谈和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厘清各类社群关系下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类型特征,剖析老年社群—社交空间—社交活动的整体关系,进而明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问题与目标,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社区更新思路.对于突破山地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社区资产认知、持续改善和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构建和谐的社区社群关系具有参考意义.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社会网络老年人社交活动

    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经验为例

    邵鹿洲简博秀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基于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资产、寻访生活足迹的目的,"老屋新生"议题广受关注,引起人们对老屋的重视与保护.通过分析台湾4个较为典型的"老屋新生"成功案例——有记名茶、纪州庵文学森林、好样文房和林百货,探讨台湾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城市相关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老屋新生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台湾

    实施导向的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以临港新片区开放区枢纽地区为例

    林乐乐郭鉴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上海聚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和实施,建立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总体—单元—详细3个层次,其中单元规划承担了系统管控的责任,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明确了强化实施、提质增效的转型目标.同时,在落实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上海控规应对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与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兼顾体系传导、底线约束和弹性适应,将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内容向下传导和延伸成为其面向实施改革的重要课题.借鉴北京、深圳的相关探索,结合临港新片区开放区枢纽地区控规实践,对其编制过程中面向实施的需求及相关探索进行总结,提出上海控规应与自身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特征相适应,以实施为导向,在积累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性纳入实施性内容,发挥平台作用,注重实施统筹,加强弹性适应,同时进一步扩大适用场景.

    上海实施导向控制性详细规划开放区枢纽

    长三角先发地区小城镇科创空间布局研究——以昆山市周市镇为例

    丁琳曹华娟周麟王振宇...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长三角作为制造业优势地区,其小城镇依托科创空间进行产业转型的诉求较为迫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区域合作与城镇能级的考虑,提出小城镇科创功能主导模式,并构建了小城镇以技术研发创新系统为核心、技术服务创新系统为辅助、城市环境系统为支撑的三级科创功能体系.以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为例,探索在技术主导型科创模式的引导下,以存量产业载体绘制科创空间资源"底图"支撑科创空间布局的技术方法,最后提出科创空间规划实施保障的相关建议.

    科创空间产业转型存量利用

    基于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建设用地高质量发展规划策略——以鲁豫皖苏浙沪为例

    赵凯旭欧阳东周勇王梅梅...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用地变化是城乡空间生长过程的直接映射,对其规模和布局的合理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运用竞争态和脱钩模型,分析了鲁豫皖苏浙沪建设用地时空演化规律和集约利用水平,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分区管控规划策略,形成"动态分析—绩效评价—政策设计"的新框架.研究发现,鲁豫皖苏浙沪城际间建设用地规模差异大、集聚性高,变化趋势由"存量更新型、高速增长型城市为主,增量扩张型、停滞收缩型城市为辅"转变为"存量更新型、停滞收缩型城市为主,增量扩张型、高速增长型城市为辅".建设用地与人口、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日趋多元化,人口导向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滞后于经济导向.基于变化趋势和脱钩关系的匹配度或冲突度,提出增量高质量发展区、减量创新发展区、增量提质发展区、减量提质发展区和精明收缩发展区5类规划管控分区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政策与建议.

    空间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策略国土调查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五个新城独立性动态特征与趋势研究

    殷振轩王德张扬帆晏龙旭...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规模较为均衡,但实际"独立性"存在弱化趋势,部分新城向中心城通勤和生活出行的比例高达20%以上,"卧城"特征十分明显;五个新城对周边地区就业和活动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但对中心城的"反磁力作用"始终较弱.轨道交通可能大大强化了新城的"卧城"作用,但并没有促进新城的"反磁力"作用.上海五个新城仍处在由依赖中心城区的半独立卫星城向自我平衡的独立新城转变的阶段,其"独立性"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上海五个新城"独立性"通勤活动生活活动手机信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