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陈国强

月刊

1674-8115

xuebao@shsmu.edu.cn

021-63846590-776493

200025

上海市重庆南路280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医药卫生类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我校基础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各临床医学院、各研究所(中心,室)在医、教、研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癌-睾丸抗原CT57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罗蓝鸽郑超雷鸣
    1335-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家族成员CT57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T57在多种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用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稳定敲低和过表达CT57的肝癌细胞系模型,并借助Western blotting验证CT57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检测CT57对肝癌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T5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T57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通过在裸鼠皮下注射敲低CT57的肝癌细胞株(实验组)和对照细胞株(对照组)构建皮下成瘤模型,探究CT57在体内环境下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数据库中的多种肿瘤和相对应正常组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57在包括肝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相关。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证明,敲低CT57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敲低CT57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而过表达CT57 则促进这些过程;qRT-PCR结果表明,过表达CT57 可导致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闭合蛋白(occludin,OCLN)表达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VIM)、Twist相关蛋白1(twist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1,TWIST1)和基质金属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 2,MMP2)表达上调;体内实验表明,敲低CT57可降低肝癌细胞在裸鼠中的成瘤率及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论·敲低肝癌细胞CT57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裸鼠皮下成瘤;CT57可以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增强其侵袭和迁移能力。

    癌-睾丸抗原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上皮间质转化

    癌-睾丸抗原CT63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孔汝心周亚群魏婷宜雷鸣...
    1347-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家族成员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瘤方面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髓系白血病患者的CT63表达差异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构建CT63敲降的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确定CT63的敲降效果;通过细胞实时成像和CCK-8实验评估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进行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探究CT63在体内环境下对慢性髓系白血病肿瘤发生、生长和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佛波酯诱导的K562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实验,探究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检测敲降CT63后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T63差异表达与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敲降CT63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和成瘤;敲降CT63促进K562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分化;敲降CT63抑制K562细胞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的活性,并导致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OX Ⅳ)、丙酮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A(SDHA)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的线粒体相关标志物表达下降,影响K562细胞的线粒体代谢活性。结论·CT63的表达水平与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相关;CT63通过维持线粒体的代谢活性,促进K562细胞的增殖和体内成瘤;CT63是维持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重要分子开关。

    癌-睾丸抗原63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线粒体

    双同源盒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胚外内胚层分化的机制研究

    洪磊郭传亮蔡勤李婉睿...
    1359-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双同源盒(double homeobox,DUX)蛋白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mESC)向胚外内胚层(extraembryonic endoderm,XEN)分化潜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体系在mESC中构建过表达DUX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UX过表达前后2细胞样细胞(2-cell-like cell,2CLC)的比例,并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2细胞期特异性基因,如内源性Dux、锌指和SCAN结构域的蛋白质4c(zinc finger and SCAN domain containing 4c,Zscan4c)、锌指蛋白352(zinc finger protein 352,Zfp352)和鼠内源性反转录病毒-聚合酶(mur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L polymerase,MERVL-pol)的表达。RT-qPCR检测过表达DUX的mESC多能性因子[nanog homeobox(Nanog)、kruppel-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4(Klf4)、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和自然分化状态下各胚层标志性基因[内胚层(endodermal):GATA结合蛋白4(GATA binding protein 4,Gata4)、Gata6、Sox17;外胚层(ectodermal):微Ⅲ型β微管蛋白3(tubulin beta 3 class Ⅲ,Tubb3)、巢蛋白(Nestin);中胚层(mesodermal):心脏和神经嵴衍生物表达转录本1(heart and neural crest derivatives expressed 1,Hand1)、肌源性分化蛋白1(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1)、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protein receptor,Flk1)]的表达。挖掘公共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数据,通过分析胚外内胚层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明确DUX对mESC向胚外内胚层分化的影响;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及通路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找出DUX作用的信号通路;深入分析已有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结合二代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ChIP-seq)数据,探究DUX的潜在靶基因。结果·2CLC比例升高和2细胞期标志基因表达上调,证明已成功构建过表达DUX细胞系。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过表达DUX后可有效维持mESC的多能性,与公共RNA-seq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内胚层基因出现特异性上调;诱导mESC自然分化后,RT-qPCR检测实验表明XEN标志基因(Gata4、Gata6、Sox17)的mRNA表达出现显著上调(P<0。001),而中胚层、外胚层基因没有特异性变化。GSEA结果提示DUX可能激活了视黄醇代谢信号通路,ChIP-seq数据解析进一步揭示在DUX结合的peaks中存在已知的视黄酸受体motif,可激活下游与XEN发育相关的靶基因。结论·DUX与视黄酸信号通路密切关联,预示其激活了视黄酸信号通路,促进mESC倾向XEN分化。

    小鼠胚胎干细胞胚外内胚层细胞双同源盒视黄酸信号通路

    黏蛋白1调控肿瘤细胞恶性特征的功能位点分析

    高珂星廖春华李昇泽马双羽...
    1370-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黏蛋白1(mucin 1,MUC1)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干性维持的功能位点。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寻找MUC1基因在不同癌症中的突变特征,对不同MUC1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及定位,并按突变出现频率排序;通过Western blotting筛选出突变频率较高且蛋白稳定表达的MUC1突变体,利用乳腺癌细胞株BT549敲除MUC1细胞系和乳腺非转化细胞株MCF-10A,应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MUC1野生型(MUC1-WT)和突变体稳定表达的细胞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MUC1突变体的细胞定位。以MUC1-WT为阳性对照、MUC1-AQA功能丧失突变体为阴性对照,对不同突变细胞的肿瘤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成球实验检测细胞干性。使用PyMOL软件分析MUC1突变体结构定位并通过蛋白质对接软件(ZDOCK Server)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得到102个位于MUC1编码区的突变,其中P418S、S251R、V359I、N271S、N465H 5个错义突变出现频率较高且位于非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non-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non-VNTR)区域。进一步检测发现MUC1-S251R、N271S、V359I突变体可稳定表达;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这3个突变体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同时细胞核也有一定的分布,核质比与野生型未见明显差异。表达不同MUC1突变体细胞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① MUC1-WT高表达显著增强BT549和MCF-10A细胞的增殖能力;与MUC1-WT细胞相比,MUC1-AQA、S251R、N271S突变体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但MUC1-V359I突变体细胞与MUC1-WT细胞具有相似的增殖能力。② MUC1-WT高表达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而MUC1-AQA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在BT549细胞中,MUC1-S251R与MUC1-V359I突变体细胞迁移能力与MUC1-WT细胞相似,但MUC1-N271S细胞的迁移能力较MUC1-WT细胞降低。在MCF-10A细胞中,MUC1-N271S与MUC1-V359I细胞的迁移能力接近MUC1-WT细胞;但MUC1-S251R细胞较MUC1-WT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③ MUC1-WT高表达显著增强2种细胞的干性,而MUC1-AQA细胞干性丧失;MUC1-N271S、V359I与MUC1-WT具有相似的维持细胞干性的能力,而MUC1-S251R使细胞干性减弱。PyMOL软件分析结果显示,MUC1-N271S及V359I位于海胆精子蛋白-肠激酶-聚集蛋白(sperm protein-enterokinase-agarin,SEA)区域及附近,分别处于loop区及β-折叠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UC1-WT及V359I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胞外域形成复合物的稳定性强于MUC1-N271S和S251R,其稳定性排序为V359I>WT>N271S>S251R。结论·MUC1突变体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不同影响,其对增殖能力影响可能与EGFR信号通路相关。MUC1-V359I与MUC1-WT相似,并未影响MUC1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干性维持的作用;而MUC1-S251、N271位点可能参与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信号通路调控且MUC1-S251位点对维持细胞干性较为重要。

    黏蛋白1错义突变肿瘤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干性

    MTA1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

    耿瑶张杨赵洁李伟...
    1383-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PE孕妇胎盘标本(PE组,20例),以健康妊娠孕妇胎盘标本作为对照(对照组,35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析MTA1的表达变化情况;培养人早孕期胎盘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通过细胞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体外条件下模拟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侵入子宫时的低氧环境,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低氧诱导下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情况;构建绒毛外植体模型,通过绒毛外植体培养检测外植体整体绒毛外延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标志物CD31,进行小鼠胎盘血管形成分析;将Mta1-/-雌性小鼠、野生型C57雌性小鼠各15只,与野生型雄性C57小鼠合笼,进行生育力测试。结果·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TA1蛋白在PE组胎盘中的表达异常降低;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MTA1主要定位于滋养层细胞胞核;细胞伤口愈合实验表明稳定敲低MTA1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的细胞迁移能力弱于对照组(P=0。002),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细胞的侵袭性被显著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低氧刺激诱导的MMP-2、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20,P=0。003);MTA1敲低后外植体整体绒毛外延能力较对照组下降(P=0。00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ta1-/-雌鼠胎盘CD31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雌鼠(P=0。004);Mta1-/-雌鼠产仔数显著降低(P=0。000)。结论·MTA1表达水平与PE密切相关;内源性MTA1可能参与滋养细胞浸润子宫内膜及绒毛毛细血管重塑过程。

    子痫前期转移相关蛋白1绒毛外滋养层细胞

    纳米塑料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加重重症哮喘

    施泽纶王青何雯傅唯佳...
    1391-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对重症哮喘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诱导的重症哮喘小鼠模型,并给予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气道滴注,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制作肺组织切片。通过流式细胞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PS-NPs对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黏液分泌、肺泡结构,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epithelial cells,AT2 cel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CCK-8法及Annexin Ⅴ/PI双染色法测定PS-NPs对小鼠AT2细胞系MLE-1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使用γ-H2A。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S-NPs对AT2细胞的DNA损伤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酪胺信号放大(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TSA)多重荧光染色及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PS-NPs对AT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AZD6738)与PS-NPs共同处理MLE-12细胞,以测定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的恢复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重症哮喘小鼠暴露于PS-NPs后,其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各炎症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肺组织H-E染色及PAS染色显示,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及气道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肺泡结构被破坏。在体外试验中,CCK-8结果显示PS-NPs显著抑制MLE-12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Annexin Ⅴ/PI双染色结果显示,PS-NPs暴露后的细胞凋亡率[(56。20±3。84)%]相比于未暴露组[(23。22±2。52)%]显著上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S-NPs能被MLE-12细胞所吞噬并定位在细胞核周围。TUNEL染色结果表明,在体内PS-NPs同样促进AT2细胞凋亡的发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增加。qPCR、Western blotting、TSA多重荧光染色显示,PS-NPs诱导MLE-1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也证实在小鼠体内,PS-NPs诱导AT2细胞表达ATR、p53蛋白。而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能部分恢复由PS-NPs引起的MLE-1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增强。结论·NPs暴露能够造成AT2细胞DNA损伤,激活ATR/Chk1/p53信号通路,进而加重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肺泡结构损伤。

    重症哮喘纳米塑料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ATR/Chk1/p53信号通路

    18例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詹湉柳严子航吴近近陈浩...
    1406-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8例Barth综合征(Barth syndrome,BTH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为BTH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BTHS的18例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出生体质量、家族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尿串联质谱检测报告,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以及预后。结果·18例BTHS患儿均为男性(包括2例同卵双胞胎),1例为彝族,17例为汉族。18例患儿的中位诊断年龄为3。0(1。0,5。6)个月;15例患儿发病时出现心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50%;15例患儿发病时出现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12例患儿出现左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9例患儿出现室壁肥厚。在就诊和随访期间,9例患儿出现QTc间期延长,2例患儿出现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10例患儿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患儿的尿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中,有8例出现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3-methylglutaconic aciduria,3-MGCA)。18例患儿中共检测到15种TAZ基因突变,包含5种新发现的突变;16例患儿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5例患儿的基因突变来源于母亲。中位随访时间为8。5(2。6,29。3)个月,其中12例患儿死亡,死亡的中位年龄为7。5(6。0,12。8)个月。7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中4例合并感染),3例猝死,1例死于心室颤动,1例患儿因意外死亡。结论·BTH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遗传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心肌病、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该病发病早,病情重,预后差。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Barth综合征(BTHS)TAZ基因突变心肌病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基于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牟凡黄志伟程渝赵雪...
    1414-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通过文献及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氯氮平及氟伏沙明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相关参数及中国群体的生理解剖相关参数,利用PK-Sim®软件构建2种药物的PBPK模型。以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percentage error,MP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或者预测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或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与实测AUC或Cmax的比值为判断指标,并通过真实世界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氟伏沙明对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参数构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以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 under the curve ratio,AUCR)或峰浓度比值(peak concentration ratio,CmaxR)的90%置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DDI(无效应边界为80%~125%)。根据PBPK模型量化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后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并制定氯氮平的剂量优化方案。结果·构建的氯氮平、氟伏沙明模型验证的MPE绝对值≤10%且MAPE<25%,说明预测的药时曲线是准确的。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的PBPK模型的AUC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25以内,可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氯氮平-氟伏沙明联用模型的预测结果提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AUCR和CmaxR的90%置信区间均不完全位于无效应边界内,说明两药合用会发生临床显著性的DDI。此外,PBPK模型的剂量优化结果提示:受试者联合服用氯氮平及氟伏沙明时,氯氮平的剂量减少至原本剂量的50%,可使氯氮平的暴露水平与单药治疗时保持一致。结论·研究建立的PBPK模型可以较好模拟联合用药对氯氮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剂量优化方案有参考意义。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用氯氮平和氟伏沙明,须警惕临床显著的DDI,并应优化氯氮平的剂量。

    氯氮平联合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2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合)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韩磊鲁桐朱培香李煌...
    1422-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骨支抗式和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颅颌面骨缝、骨骼点、骨骼及上颌牙列的作用效果,以指导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牵引方式及位置。方法·选取一名替牙列期骨性Ⅲ类错(合)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青少年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建立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颅颌面骨缝、骨骼点、骨骼及上颌牙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骨支抗式、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而后将前述模型组装成为上颌复合体和骨支抗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上颌复合体和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2)。依次根据扩弓方式、牵引位置的不同,在模型1、2中分别建立以下工况:① 根据扩弓方式,将模型1设置为A组,模型2设置为B组。② 根据牵引位置,将上述2组继续分为试验组Ⅰ组(牵引钩位于双侧尖牙颊侧)、Ⅱ组(牵引钩位于双侧第一前磨牙颊侧)和Ⅲ组(牵引钩位于双侧第二前磨牙颊侧)。同时,分别将A、B组中不联合前方牵引设置为对照组(即为A0组、B0组)。采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对A、B组在不同牵引位置时的颅颌面骨缝应力分布特征,以及颅颌面骨骼点、颅颌面骨骼及上颌牙列的位移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在颅颌面骨缝应力分布特征方面,A、B组中翼突上颌缝的等效应变最大,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其等效应变均逐渐增加;AⅠ组各骨缝的最大主应变大于BⅠ组。在颅颌面骨骼位移趋势方面,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在水平向上A、B试验组的鼻骨和上颌骨均向右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在矢状向上该2组的鼻骨均向后移动且位移趋势均减小、上颌骨均向前移动且位移趋势均增大,在垂直向上该2组的鼻骨均向下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上颌骨均向上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在颅颌面骨骼点(ANS、PNS)位移趋势方面,A组中上颌平面(ANS-PNS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该平面顺时针旋转趋势减小;而B组中ANS-PNS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该平面逆时针旋转趋势更加明显。在上颌牙列位移趋势方面,A、B试验组的中切牙在水平向、矢状向、垂直向上的位移均为负值,即存在远中、唇向、伸长的位移趋势,第一磨牙在水平向上的位移均为负值,即存在颊向位移趋势;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中切牙牙冠的唇向移动趋势增大,第一磨牙牙冠从远中移动变为近中移动。结论·临床上前方牵引位置放于后侧有利于上颌骨前移;骨性Ⅲ类错(合)青少年患者可选择不同的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在实现上颌骨前移的同时实现上颌平面的有利旋转。

    骨支抗式快速扩弓牙支持式快速扩弓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分析骨性Ⅲ类错(合)

    固配二合一配准方法在动态导航种植中的精度和时间分析:一项体外研究

    许敏魏诗敏史俊宇赖红昌...
    143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动态导航引导下固配二合一配准方式和U型管配准方式的种植精度和时间,评估固配二合一配准方式的精度和用时。方法·将30个下颌后牙单牙缺损的标准化3D打印模型随机分为3组:固配二合一配准组、U型管配准组及自由手种植组。通过易植美口腔种植手术导航系统设计种植手术方案,拍摄模型的术前及术后锥形束CT影像,测量各组种植体实际种植位置与设计种植位置的植入点误差、末端点误差和角度误差。记录不同配准方式进行配准操作的时间。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与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对各组的植入点误差、末端点误差和角度误差3个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配二合一配准组与U型管配准组在植入点误差、末端点误差及角度误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配二合一配准组及U型管配准组的植入点误差、末端点误差及角度误差均低于自由手种植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固配二合一配准过程用时短于U型管配准过程用时,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动态导航引导下在下颌后牙单牙缺失的模型上使用固配二合一的配准方式种植的精度与U型管配准方式种植的精度相似。固配二合一配准过程较U型管配准过程耗时更短,操作更便捷。

    固配二合一配准U型管配准动态导航配准时间精度分析体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