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陈国强

月刊

1674-8115

xuebao@shsmu.edu.cn

021-63846590-776493

200025

上海市重庆南路280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医药卫生类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我校基础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各临床医学院、各研究所(中心,室)在医、教、研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蒋莹李清瑶陈之琦汪佳璐...
    250-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4-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各项生化指标.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和血压.采用问卷法收集研究对象既往慢性代谢性疾病史.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定义为高血压.空腹血糖≥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定义为糖尿病.总胆固醇≥6.2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或既往有脂代谢异常病史,定义为脂质代谢紊乱.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共收集59 083例研究对象的资料,其中男性30 807例,女性28 276例,平均年龄(67.9±6.3)岁.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76.5%(45 219/59 083)、24.1%(14 225/59 083)和50.0%(29 544/59 083).与60~74岁的老年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患脂质代谢紊乱和无代谢异常的比例更低.通过ROC曲线分析,BMI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切点值分别为24.3、23.9和23.9 kg/m2.老年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BMI切点值和老年女性十分接近(高血压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3 kg/m2 vs 老年女性24.2 kg/m2;糖尿病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0 kg/m2 vs 老年女性23.7 kg/m2),但老年男性脂质代谢紊乱的BMI切点值明显高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24.0 kg/m2 vs 老年女性22.5 kg/m2).60~74岁老年人的BMI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切点值(24.2~24.7 kg/m2)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2.9~23.8 kg/m2).结论·60~74岁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4.0 kg/m2以下,而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3.0 kg/m2以下,则有利于降低其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身体质量指数慢性代谢性疾病老年人

    神经调控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灿芳钟传钰曹立
    258-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会使患者出现药效减退,甚至发生异动症、"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能、磁场、超声等方式来兴奋或抑制大脑神经元活动、调节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治疗、改善疾病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PD的非药物治疗方面,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手段,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并具有不良反应少、易耐受等优点.基于此,该文针对脑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聚焦超声等常见神经调控技术在P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调控技术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聚焦超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丁艳玲李杰袁军李燕...
    26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在CLL中,常见的异常信号通路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以及Notch信号通路等.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研发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杜韦利西布)、B细胞淋巴瘤2抑制剂(维奈克拉)等,在临床上显著改变了患者的预后.其他靶向药物如fenebrutinib、nemtabrutinib、厄布利塞等,还有免疫肿瘤学和T细胞工程领域发展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正在探索,未来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该文对CLL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就CLL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机制靶向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m6A去甲基化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江爽俞继卫
    27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预后不佳.外科手术及化学治疗(化疗)仍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m6A作为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RNA修饰形式,可以调控RNA循环的各个阶段,包括RNA剪接、加工、降解和翻译等,从而调控RNA的表达和功能,在细胞分化、发育和代谢等各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m6A去甲基化酶可去除RNA上的甲基基团,确保m6A甲基化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过程.作为m6A甲基化过程的关键酶,m6A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AlkB同系物5(AlkB homolog 5,ALKBH5)、ALKBH3的失调能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胃癌的演进过程,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6A去甲基化酶通过调节信号通路,改变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影响胃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参与调控胃癌的免疫应答及线粒体代谢,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一个全新的治疗靶点.该文综述了m6A去甲基化酶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其表达和功能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旨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N6-甲基腺嘌呤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ALKBH5ALKBH3胃癌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陈琼方杰魏强华
    27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1974-2021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SLE合并PRCA患者的资料,对该52例患者(51+1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2例患者多见于亚洲育龄期女性.诊断为SLE和诊断为PRCA时,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1.5岁和36.0岁.先诊断为SLE的患者,诊断为SLE与诊断为PRCA的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先诊断为PRCA的患者(P=0.042).52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乏力、关节痛、雷诺现象和皮疹,并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胸腺瘤、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实验室指标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尿蛋白阳性和低补体水平的人数比例均较高.52例患者中,有51例的治疗方案包含糖皮质激素,占比98.08%,其次依次为输血治疗、环孢素A、环磷酰胺、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在报道了预后的50例病例中,预后好转44例,无效和死亡各3例.该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SLE合并PRCA的认识.

    系统性红斑狼疮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刘嘉榆黄方郝思国
    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维奈克拉海曲泊帕瑞帕妥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