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常常伴随着体质量增加问题,从而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改善,并增加代谢性和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风险.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对多个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导致食欲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精神分裂症与肥胖之间的共同发病机制,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健康的饮食偏好和生活方式等.近年来非药物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干预主要包括3种方式: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手术、神经调控技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及认知等方面,目前探究综合性的生活干预模式的成效及患者依从性成为研究的主流;减重手术治疗对满足手术适应证的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具有减重的效果,但目前报道的案例总数较少,且需要进一步探究围术期症状管理;神经调控技术治疗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增加具有潜在的前景.该文旨在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提供更多样化的临床策略参考.
查看更多>>摘要:焦虑障碍是以持续过度的恐惧、焦虑和忧虑为特征,并伴有回避行为以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和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也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研究显示,早期应激(early life stress,ELS)可通过改变脑结构和功能,增加个体在幼年和成年后罹患焦虑障碍的易感性.目前已有大量文章就ELS相关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但鲜有关于该类焦虑障碍的干预技术的报道.在经历ELS的个体中,触觉剥夺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关于情感性触觉与焦虑障碍的研究中,多数提示情感性触觉可作为一种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方法.基于此,该文首先对经历ELS的个体的触觉剥夺现象进行介绍,随后就情感性触觉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作用进行探讨,接着从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对情感性触觉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ELS相关的焦虑障碍的辅助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查看更多>>摘要: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 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