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董乃斌

双月刊

1007-6522

su66135506@sina.com

021-66135506

200444

上海市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办刊宗旨:传承文明展示科研成果,创新理论,交流学术观点。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研究,结合实际,追踪社会思潮,立足学校,面向世界,服务社会,具有上海地方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涉外法治体系的构建

    刘晓红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外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作为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与纽带,其立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更关系到国际法治的稳定与发展.涉外法治体系涵摄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健全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和开放的涉外法治融通体系,体现涉外法治工作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基本特征.构建涉外法治体系更需有效的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构建以国际法为支撑的自主知识和话语体系,是构建并完善涉外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

    涉外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法治法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的涉外法治之维

    冯硕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借助修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并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和一流仲裁机构是亟须关注的问题.相较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仍在仲裁地、临时仲裁等方面存在制度短板,对仲裁机构的定位不清更阻碍中国仲裁制度的完善,临时措施和司法审查标准的不确定也弱化了中国仲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既要对标国际加快制度补缺,也要明确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为其发展进行松绑,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在分轨制下完善仲裁临时措施和裁决执行的审查标准,助力涉外法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涉外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仲裁

    新中国歌舞(歌剧)电影的"原则"问题

    聂欣如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白毛女》开启的新中国歌舞电影提出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一个是媒介问题.舞台与电影分属两种不同的媒介,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了倾向于实景表现和倾向于舞台表现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歌舞电影.另一个是观众的接受问题.歌剧电影演唱能够带来的参与感和情动,与叙事表达的思考性对立统一,为了吸引观众,叙事的传奇性需要与音乐兼容,形成具有类型化特征的电影作品.在新中国时期的创作意识形态环境中,只有少数作品能够做到兼容,大部分作品顾此失彼.

    电影舞台歌舞电影类型电影

    幻影:幽灵媒介、辩证影像与一种无意识的视觉机制

    潘靖之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幽灵媒介、辩证影像、幻影机制三个关键方面可对"旧媒介"幻影从媒介考古、影像认识论与视觉机制三个向度进行"新话语"的探讨.作为一种无特定媒介形式的"图像与身体"的集合配置,幻影有其深厚的媒介考古学根源及众多的当代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的演化图景中,幻影所独有的"幻影式的"视觉机制并未被充分予以关注,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视觉机制使得空间形式与具身化问题陌生化,撼动了既有的媒介分类与艺术表征形态,并从精神隐喻、感官的刺激与操纵、影像认识论以及现实主义和想象的融合等诸多方面引入了辩证性的启发,从而丰富了影像类型学及影像配置的话语体系.

    幻影媒介考古辩证影像视觉机制影像认识论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当代中国女性电影批评的新发展

    伍俊程波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近年来中国女性电影批评中出现的新潮,它反对欧美女性主义理论话语霸权,强调对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进行重估,以确认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本土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由此开展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化实践即社会主义时期女导演电影的重读,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电影.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相似的女性主义本土化批评最初源于文学批评,很快也进入电影批评领域,二者建立本土女性主义概念的共同目标使它们有汇合的趋势,共同构成当下中国女性电影批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主义本土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民心"的维度及政策—观念生成机制

    景怀斌丁太平
    6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辨析其维度结构、解码其生成机制,是理解中国之治的必要框架.在梳理民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可界定民心操作定义,以"问题—现象"路径构建民心测量及其生成的政策—观念—传播理论模型.4203份问卷统计显示:民心包含国家治理满意度、政党认同、德性政府、物质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等五个维度,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评价、政府信任等高度相关,有显著的国家治理行为效应功能.民心生成受传统政治文化、国家认同、政策受益感、政治思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牺牲精神、亲社会观念、信心、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显著正向影响,受儒家终极观、物质主义、平等意识、科学态度等显著反向影响.其中,政策受益感、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因素发挥了调节效应.

    民心人民国家治理公共政策政治文化

    技术扩散基础上的整体性对齐:大模型的开源与闭源之争

    高奇琦张皓淼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的开闭源是目前一个重要的争论点,这种争论主要集中在效率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平等化与民主化问题上.促使大模型开源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大模型在市场上的独特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二是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开发者对技术平等和技术民主的追求.大模型开源亦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经济效益挑战、社会加速挑战和社会安全挑战.后两种挑战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应对,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适当的闭源来缓冲技术扩散的速度,二是通过对齐技术来对大模型进行人类社会规则约束.大模型对齐应当是整体性的,包括阶梯性的对齐、人与大模型的双重对齐和大模型生产全过程对齐三个基本方面,而其实现机制包括透明性机制和协商机制.

    大模型开源技术扩散整体性对齐GPT

    气候治理与国际贸易协调视角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应对

    魏圣香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产品适用范围涵盖了钢铁、电力等传统碳密集型产业,旨在与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互为补充,逐步取消免费碳配额,避免碳泄漏.从中国产品出口量及产品结构来看,碳密集型产品与碳边境调节机制高度关联,未来将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贸易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可等待时机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考虑协调环境与贸易的新诸边协议,积极开展环境产品和服务自由化谈判,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绿色发展.长远来看,中国应主动作为,加快高碳行业绿色转型步伐,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与碳税的制度设计,引导自上而下由政府至企业的气候贸易合规管理方案,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碳排放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环境与贸易气候变化

    武装·政权·民众——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常利兵刘书凤
    11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山西,开辟敌后根据地,对整个华北的持久抗战起到了坚强的"革命堡垒"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以山地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武装力量的创造和利用上,还体现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特殊统战关系下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为敌后抗战的深入推进构建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此外,中共对民众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为在山西根据地创建中实现"利用自然山""建立人造山"的革命目的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正是通过武装、政权和民众三位一体的通盘营建和在地化推进,中共一方面能够深入敌后,另一方面又以敌后为基点展开山地游击战,呈现出根据地抗战的内在机理和实践逻辑,并为战争时期根据地山区社会的重构和再造打开了新的可能.

    根据地游击战民主政权民众运动

    城市空间艺术化与"表皮"美学

    赵毅衡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艺术最显眼的是建筑,它让公共空间注满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哲学和文化精神的有力体现,它是城市之所以为城市的理由.对艺术产业的研究,必须包括对城市空间艺术特点的追问.可以看到,越是到后现代建筑,墙体越有可能分化成两层,外层"表皮"对城市空间艺术化起了重大作用.由于当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城市设计者与建筑学家可以比较自由地发挥艺术创作精神.在后现代符号美学推动下,城市空间的塑形高度个性化,由此可以比较灵活地解决民族风格与雅俗融合这两个元设计大难题.

    城市空间艺术意义建筑美学玻璃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