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航天(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航天(中英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中英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李同顺

双月刊

2096-8655

sht8075b@vip.163.com

021-24181541

201109

上海元江路3888号南楼

上海航天(中英文)/Journal Aerospace Shangha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宇航学会协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宗旨是传递航天科技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进步。主要刊登与载人飞船、应用卫星、运载火箭、防空导弹系统及其分系统的研制、试验和使用有关的学术技术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专题评述等。本刊是交流航天工程及相关技术的园地,是对外展示航天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主要读者对象是航天工程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相关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国导弹与航天文献》(CAMA),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平测发模式下起竖臂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的影响

    赵静伟王承尧徐瑜陈振知...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运载火箭地面风载条件对地面风场较大的发射场的适应性、降低运载火箭设计载荷、减轻火箭结构质量、提高运载效率,针对三平测发模式的特点,开展起竖臂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的影响分析.采用基于广义位移和广义载荷的运载火箭地面风载计算方法,根据起竖臂的结构特点,量化分析竖臂刚度、支承油缸刚度、抱箍数量及位置因素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的影响程度.起竖臂刚度、抱箍数量和位置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影响较大,提高起竖臂刚度可使根部弯矩降低24.8%,增加Ⅰ级箱间段抱箍可使根部弯矩降低38%,而支承油缸刚度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几乎没有影响.

    运载火箭地面风载起竖臂三平测发模式量化分析

    月基磁悬浮旋转抛射返回系统新技术

    张伟褚英志夏国俊韩飞...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深空探测由"探"到"用"发展的内生源动力,是全球深空探测的热点研究领域.月球具有丰富的 3He、钛、稀土金属等珍稀资源,受限于传统月地返回方式技术复杂度高、规模庞大、重复性差、经济性差等因素,各国对月球资源开发与运返利用均停留在"探"的阶段,对如何实现高效的"用",尚未形成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现有的磁悬浮和旋转飞轮技术,提出以磁悬浮旋转抛射为核心的月地返回系统新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月表低温、弱重力等环境因素,实现月球资源可被重复、低成本、高频次地运返地球.

    月球资源资源开发与利用资源返运磁悬浮旋转抛射低成本

    一种基于Madgwick-EKF融合算法的卫星姿态测量方法

    史炯锴张松勇渐开旺高迪驹...
    95-10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地球轨道卫星姿态测量时,传感器易受噪声干扰、陀螺仪漂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dgwick扩展卡尔曼滤波合算法(EKF)的卫星姿态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强计等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并结合Madgwick算法和EKF算法的优点,实现姿态测量.首先,通过Madgwick算法,利用多个传感器测量数据计算初始姿态.然后,基于初始姿态和实际测量数据,应用EKF算法进行数据融合和噪声滤除,以获得最终准确的姿态估计.实验结果表明:相较Madgwick算法,本算法在测量精度上提升了65.8%,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为低地球轨道卫星姿态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案.

    姿态测量姿态传感器Madgwick算法扩展卡尔曼滤波近地轨道卫星

    比例式变推力固体姿控发动机非稳态特性研究

    张一飞范凡李世鹏夏仕同...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比例式变推力固体姿控发动机的内流场非稳态特性,建立了比例针栓推力器的二维轴对称计算模型,基于动网格技术模拟入口压强随喉部面积变化而变化的推力器工作模式,得到了内流场各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非稳态工作过程中,内流场会出现典型的亚音速回流区、斜激波和流动分离等特征,入口压强、针栓壁面及喷管壁面压强均随针栓靠近喉部而增大,推力器推力逐渐上升,实现了推力连续调节.开关频率会加剧针栓前进过程中头部压强波动.针栓头部收敛角越大,其头部回流区越小.当喉部面积一定时,燃速压强指数越高,发动机压强与推力变化范围越大,为实现预设的推力调节范围,需要选择合适的燃速压强指数.

    固体姿控发动机针栓推力器非稳态特性动网格方法内流场

    考虑建模误差的某型火箭末级制导方法研究

    孙绍杰杨晓论支强石晋峰...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点火后,在制导系统的导引下,火箭最终抵达入轨位置、取得入轨速度,卫星进入运行轨道.火箭末级飞行动力学模型为非线性微分方程形式,难以利用解析方法得到火箭姿态变化特性,进而控制火箭飞行过程中的状态变量.将火箭入轨约束条件转化为最优控制的性能指标函数,利用庞德里亚金极小值原理与牛顿梯度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动力学方程求解问题,得到末级飞行标准轨道;火箭动力学建模过程中,由于参数难以精确计量等的影响,存在建模误差,导致火箭实际飞行轨道会偏离标准轨道.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引入状态反馈,可以使实际飞行轨道接近于标准轨道,提高卫星荷载入轨要求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算法可较好地减小火箭载荷入轨误差.

    最优控制梯度法极小值原理能控性分解状态反馈

    基于在轨组装维护的多载荷协同观测卫星平台构型设计

    赵鑫光冯彦军杜冬肖亚开...
    121-12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轨遥感卫星多载荷协同观测和一致测量应用需求,在前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现有在轨组装航天器和高轨卫星公用平台的构型调研,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载荷协同观测需求的平台构型设计方案.平台利用CZ-5运载火箭发射并在轨展开,采用"网格式中心承力筒+板+桁架"式的总体构型,开展了主传力路径、贮箱承载结构、网格式中心承力筒等的细化设计工作,并进行了结构产品的初步设计,建立了平台结构整星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表明:平台结构整星的各向一阶频率均能满足运载火箭的频率要求.基于标准化、通用化的平台接口设计,使其具备可扩展及可维修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平台鲁棒性.基于全网格筒的主承力设计,增强平台结构承载能力,并改善平台内部热环境.该设计方案可为基于在轨组装维护的高轨遥感大平台结构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轨组装维护遥感卫星网格式中心承力筒模块桁架构型设计

    基于响应面法的单元发动机喷注器优化设计

    邱鑫白梅杉陆文杰姚天亮...
    130-13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新研单元发动机喷注器热阻优化的问题,采用仿真计算分析研究支架结构参数对支架热阻与结构强度的影响,并基于响应面法(RSM)对喷注器支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范围内,对支架隔热性能影响最大的是支架高度,其次是支架厚度,最后是支架孔直径.随着支架高度的增加,支架热阻逐渐增大,而支架热阻则随着支架厚度与孔直径的增加而降低.对支架结构等效应力影响最大的是支架孔直径,其次是支架高度,最后是支架厚度,并且随着支架孔直径的增加,支架结构等效应力逐渐增大,而支架最大等效应力随着支架高度和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采用响应面法改进后的支架在结构强度满足发动机力学环境的条件下,喷注器热阻得到明显提高.

    响应面法喷注器优化设计热阻结构强度敏感度

    面向时序InSAR的卫星任务规划框架设计

    玉龙飞雪刘国栋邱虎孙静宜...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内自主雷达卫星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nSAR)及衍生的时序InSAR技术的发展,以时间序列上重复观测为主的长周期形变监测的应用与日俱增.对遥感卫星地面任务规划系统来说,规划和管理大量有时序关联的重复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测要求,是提升以形变监测为使命的雷达卫星运控效率的关键.在综合考虑雷达差分干涉任务序列性、一致性、周期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面向雷达卫星时序InSAR类型任务的规划框架,旨在规划序列任务时,考虑序列整体特性,进行序列任务组间的冲突检测.基于此方法,对现有的地面任务规划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验证了框架的有效性.结果证明:该方法可快速、自动进行序列任务冲突消解,可为长周期序列任务的规划和管理提供设计参考.

    雷达卫星(SAR)任务规划序列任务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规划框架

    亚/超临界环境下航天煤油液滴燃烧理论研究

    吴海龙李飞晟庞建国董夏斌...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稳定工作时燃烧室达到超临界环境,而现有的液滴蒸发燃烧模型仅适用于亚临界环境,无法用于超临界环境.建立了亚/超临界环境下煤油液滴燃烧仿真计算模型,开展了亚/超临界环境下环境参数对煤油液滴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火焰温度大幅增加,着火时间、迁移时间和液滴寿命均缩短.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煤油液滴燃烧的无量纲火焰半径减小,火焰温度小幅度增大,着火时间、迁移时间和液滴寿命均缩短.压力振荡环境下,煤油液滴燃烧的液滴蒸发速率、无量纲火焰半径和火焰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振荡频率与环境压力振荡的频率一致,火焰温度对环境压力振荡尤为敏感.

    亚/超临界环境环境参数液滴燃烧数值仿真

    轻小型SAR卫星平飞模式设计

    范军陈筠力肖锋黄欣...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轻小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在轨使用时对重点区域多目标观测效能提升的需求,提出轻小型SAR卫星平飞模式设计方法.介绍了卫星平飞模式设计方法,提出载荷平面相控阵天线距离维大角度扫描能力设计;针对区域多目标,提出条件触发方式目标决策策略,以及星上雷达工作参数计算策略;基于建立的目标决策和任务规划模型,分别针对卫星左侧视、在侧视、平飞、左右机动侧视等4种工作模式下进行多目标观测效能评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卫星斜飞模式下,平飞模式目标观测效能可提升至41%;相比于卫星左右机动侧视模式下,平飞模式目标观测效能可提升至73%.因此,设计的卫星平飞模式可有效提升面向区域多目标的观测效能.

    星载SAR平飞模式任务规划多目标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