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陈宜瑜

季刊

1672-5948

wetlands@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012

长春市蔚山路3195号

湿地科学/Journal Wetlan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湿地科学》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将《湿地科学》办成同国际接轨的湿地学科的学术类精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成果。我刊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理、水利、生物、环境、湿地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各级政府从事湿地管理人员,湿地保护区的科研管理人员;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际泥炭学会会员、国际沼泽保护学会会员等。我刊已经办理邮政发行业务,广大读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我们的邮发代号为12-36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下游河漫滩和由其开垦的农田土壤碳、氮和磷含量

    李英臣杨凤姣李仪颖王浩楠...
    479-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8年6月13~14日,在黄河下游河南省郑州市狼城岗镇附近的天然河漫滩和由其开垦的已经耕种了13a、24 a和33 a的农田中,分别设置了采样地;在各采样地,采集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天然河漫滩和不同耕作年限的农田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农田土壤相比,天然河漫滩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最小;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增大;在各采样地,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小于0~20 cm深度土壤;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 cm深度土壤碳氮比呈单峰型变化,20~40 cm深度土壤碳氮比呈单谷型变化;与农田相比,天然河漫滩土壤的粉粒和黏粒含量都最小,砂粒含量最大;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 cm和20~40 cm深度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大,砂粒含量减小;土壤pH、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显著相关.

    河漫滩开垦农田土壤有机碳黄河下游

    适宜汾河太原段河岸带香蒲、水蓼和萎蒿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实验研究

    刘璐肖娟王林林宁少雄...
    486-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在汾河太原段河岸带生长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作为实验对象,于2019年3月15日至9月4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外实验棚内,在土壤深积水(植株全淹)、土壤浅积水(植株半淹)、土壤自然状况(土壤含水量为25%)、土壤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5%)和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为5%)5种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15d计算3种植物的存活率;在实验第30天、第60天、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测定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香蒲、水蓼和萎蒿的存活率不同,其中水蓼相对更耐淹,萎蒿相对更耐旱;在土壤深积水、土壤干旱和土壤半干旱条件下,3种植物的活叶片数和最大叶片长度在实验期间呈单峰型变化,株高和生物量都逐渐增大;在土壤自然状况下,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生物量等都显著大于其它水分条件下的指标;与土壤深积水、土壤浅积水和土壤干旱条件下相比,在土壤轻度干旱条件下,水蓼和萎蒿的活叶片数、生物量、最大叶片长度以及萎蒿的株高都偏大;15%—25%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宜香蒲、水蓼和萎蒿生长的土壤含水量.

    河岸带土壤水分条件植物生长指标汾河

    芦苇根际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及其与铁还原菌关系的实验研究

    文佳骏李忠武黄梅周咪...
    494-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4月6日至7月4日,在湖南大学环境学院天台大棚中,利用采集到的东洞庭湖洲滩沉积物,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淹水(沉积物表面淹水深度为2 cm)和未淹水(沉积物表面未淹水,其含水量为70%)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实验第30天、第60天和第90天,在花盆中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沉积物样品的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分析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的丰度与溶解性有机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90 d中,与天然沉积物相比,芦苇根际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羟基官能团含量减小,羧基官能团含量增大;在实验第30天和第60天,与非根际沉积物相比,芦苇根际沉积物中有机质官能团的积累量更高,而在实验第90天规律相反;沉积物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低于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地杆菌属(Geobacter);溶解性有机物中官能团含量受培养时间、淹水条件和根际环境影响;对溶解性有机物中官能团特征造成主要影响的是发酵铁还原菌.

    芦苇根际沉积物溶解性有机物官能团淹水铁还原菌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旅客人数估算

    付健梅周晶龚相澔李虹槿...
    50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池湖滨带上的6座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估算6座湿地公园旅游人数.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间,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海埂湿地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的游客总人数分别为227886人、355434人、677728人、45185人、34811人和1452063人.

    旅客人数湿地公园湖滨带估算滇池

    适宜毛水苏幼苗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实验研究

    王梅英吕宪国姜明邹元春...
    507-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是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于2020年5月20日至8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验基地,开展毛水苏幼苗的培养实验.选择初始幼苗植株高度为4 cm、7 cm和10 cm的毛水苏幼苗,在水位埋深为5 cm、土壤表面未淹水、淹水深度为5 cm和10 cm的条件下,测定毛水苏幼苗的株高、叶片数、植株数和生物量,分析土壤水分条件对毛水苏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表面未淹水的条件下,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叶片数和总生物量都相对最大;与土壤表面未淹水的条件下相比,在土壤淹水深度为10 cm的条件下,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量、叶片数、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小了50%~86%、83%~89%、92%~97%和95%~97%;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初始幼苗植株高度为10 cm的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量、株高、叶片数和总生物量都最大.

    毛水苏幼苗生长状况土壤水分

    基于多元素分析的大麻哈鱼地理种群判别研究

    白淑艳覃东立汤施展陈中祥...
    51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一质谱仪,对采集自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的28尾大麻哈鱼冰鲜样品肌肉中的27种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元素含量间的统计学特征,旨在为判别大麻哈鱼的地理种群提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麻哈鱼样品肌肉中有效检测出15种元素;在15种元素中,Na、Sr、Cs、Ti、Cd、Mn和Cu是不同地理种群大麻哈鱼的特征元素;利用元素Cs和Na含量,建立了判别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大麻哈鱼地理种群的经验公式,其总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5.7%.

    大麻哈鱼元素指纹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

    5个时期黄河流域湿地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仇志强毛德华相恒星杜保佳...
    518-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备受关注,掌握该流域湿地格局的动态,是保护和修复该流域湿地的基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中国科学院湿地数据集(CAS Wetlands)中的黄河流域湿地空间分布数据,开展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湿地格局动态及其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黄河流域的湿地总面积为27374.2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占比为89.5%,天然湿地以草本沼泽为主,草本沼泽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人工湿地以水库/坑塘为主,水库/坑塘的面积占人工湿地总面积的比例为90.9%;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与1980年相比,2015年天然湿地丧失了7402.2 km2;5个时期黄河源区、黄河中上游区和黄河下游区不同类型湿地面积的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

    湿地格局天然湿地草本沼泽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