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嵌入式机器学习方法在街区形态生成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甘惟王元楷李翔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街区的形态与空间品质关系密切.在城市设计中借助智能工具实现街区形态的生成是辅助设计决策的一项典型应用.既有的生成式方法主要采用参数化建模、形流推理以及图像生成算法实现,缺少对街区尺度形态规律学习的过程因而难以处理复杂、精细的空间形态关系,生成令人满意的形态结果.因此,本研究在既有生成式方法基础上借鉴嵌入式系统理论,提出一种通过嵌入机器学习训练模块优化街区形态生成结果的综合性方法(简称"嵌入式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包含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平衡的模型复杂度与性能、特征工程与模型优化能力、独立运行的学习模块以及支持开放接口与部署五个要素,实现在传统生成规则中增加弹性并且可控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根据设计需求对训练样本及模型进行自由组合,改善了既有算法的生成效果.该方法也增加了设计流程的灵活性,设计师可根据场地需要配置合适的训练样本,并通过预训练的方法将结果嵌入生成式系统中,从而实现快速、便捷的三维形态生成,辅助街区形态设计过程.文章阐述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践案例,从模型目标、数据、训练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生成结果对比探讨了该方法对传统生成方法的改进,结果表明采用嵌入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三维形态的特征细节,生成更契合场地特质的设计方案,为设计师带来有益启示.最后文章提出了嵌入式机器学习方法的未来开发潜力,为城市街区设计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街区形态设计嵌入式方法生成式模型机器学习智能设计

    基于迁移学习与智能模式识别的城市地标可视性研究——以南京紫峰大厦为例

    徐云翼张胜越蒋金亮陈文龙...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标可视性研究是城市设计及景观风貌保护等相关规划的重点内容.目前,传统的"眺望"视线控制方法在可视域划定、可视度分析上存在缺陷,后续结合数字化手段改进的三维可视域模拟分析方法部分解决了可视域划定的问题,但数据精度要求高,且无法满足可视度分析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与智能模式识别的城市地标可视性分析方法,以南京紫峰大厦为例,利用自主采集的街景数据,结合地标数据集,训练出结合迁移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体,完成对不同尺寸下,符合紫峰大厦特征的地标识别.通过改进的智能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实现地标的可视域及可视度识别.经验证,分析结果较过去的"眺望"视线控制方法,三维可视域模拟分析方法更为精准、真实.弥补现有方法在可视域、可视度分析上的不足.

    地标可视性人工智能迁移学习模式识别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张扬李娟王兴平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空间结构多维要素流社会网络分析位序—规模核密度估计DBSCAN聚类成渝城市群

    虚拟空间电子口碑对实体商业中心服务范围竞争实效的影响——以上海主城区为例

    康宁张佶钮心毅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移动端应用软件显著推动了零售商业虚拟空间的迅猛扩展.本研究从消费行为需求端出发,使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度实体商业中心服务范围,探究实体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了上海主城区内29个实体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以电子口碑表征虚拟空间的属性,以建成环境表征实体空间的属性,以竞争实效表示实体商业中心服务范围竞争的实际效用.探究电子口碑和建成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不仅受到实体空间的影响,也受到虚拟空间的影响.在建成环境的影响因素中,业态混合度和停车场数量仍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电子口碑的影响因素中,优质口碑数量能够显著提升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时空大数据用于探索虚拟空间属性与实体空间属性相互影响,为适应当前虚实共存的城市商业空间,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支持.

    实体商业中心虚拟空间电子口碑服务范围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上海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以上海为例

    焦洪赞黄世彪杨珊珊周煜...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对于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融合,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交通刷卡大数据,基于轨道交通站域的功能相似性和邻接关系提出了功能站组的概念,并形成了一套"站域功能分类—站组范围划定—站群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为例,针对单个站域,构建表征站域土地利用功能的连续客流时间序列,并依据时间序列特征分类得到站域功能类型;将多个具有相似的出行模式和土地利用功能的相邻站域划定为功能站组;以功能站组为基本单元,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功能站组间的客流交互网络进行分析以识别站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站域—站组—站群"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方法综合了场所空间和流空间视角,有助于认识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并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优化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结构社区发现算法交通刷卡大数据流空间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数字化城市体检探索——基于多源时空数据

    叶宇黄成成陈昶宇韩赟...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体检在城市更新与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既有城市体检的不足也日益明确.既有工作框架一方面存在人本化考量不足的问题,多为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且数据时空精度受限;另一方面缺乏数字化的通用性架构,难以适应新时期精细化的分析需求.本研究一方面基于2022版住建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探索在多源时空大数据支持下,融入人民城市理念,拓展和优化人本化体检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数字化城市体检云平台建构,满足动态监测、标准口径和实时交互需求,从而实现城市体检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最后以徐汇滨江某片区为例,展示该平台的应用.本研究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数字化城市体检提供了新思路,是数字技术促进城市体检范式创新的有益尝试.

    城市体检人民城市人本化数字化多源时空数据

    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理论框架构建

    王兰孙文尧陶佳谢辉...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影响评估为预测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方案和项目的健康效益提供框架,但在融入我国城市规划中仍面临内容体系不清、技术流程不明、模型体系未建立和工作方法缺失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理论框架,系统性地明确了面向城市规划的健康影响评估内容体系、技术流程、模型体系和工作方法.面向城市规划的健康影响评估可从"健康风险控制影响评估""健康资源支撑保障评估"和"健康行为促进效益评估"3个方面开展;主要技术流程包括参照对象确定、评估范围界定、评估框架构建、评估方法选取和评估开展5个步骤;模型体系由核心模型、相关模型和外围模型构成;最后,规划编制团队与健康影响评估团队可协作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全过程"融入规划.本文可为面向城市规划开展健康影响评估提供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机制指导.

    健康影响评估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模型方法融入机制

    TEO概念下自然环境对公共健康的主动促进框架

    张舒何捷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以创造支持性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的"主动促进",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在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新议题.为此,本文引入公共健康领域的"扩大、延伸、增强的机会理论"(即TEO,the theory of expanded,extended,and enhanced opportunities),利用该理论对现有"自然—健康"的实证成果进行梳理,提出了TEO概念下自然环境对公共健康的主动促进框架,在"健康绩效"和"健康公平"的核心目标下,从扩大自然接触的积极影响、增强环境体验的感知能力、和延伸社会协同的服务方向三方面阐述了促进过程中的关键路径.旨在获得不同蓝绿空间的要素资源对个体健康水平的最大促进绩效,采取多层设计与多元评价加强群体水平的健康公平,为未来健康人居环境的体制建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规划管理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参考.

    健康绩效健康公平TEO风景园林研究综述

    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社区绿道空间挖掘与规划选线研究——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刘宇舒林芳王振宇黄鑫冰...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绿道作为基层公共健康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支持人群活动、服务日常生活、促进身心发展的效用.在后疫情背景下,研究聚焦社区绿道选线问题,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从解读公共健康与社区绿道关系入手,明晰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绿道,在集聚人群活动、连接便捷服务、提供舒适环境的效能的基础上,运用热力图叠加分析、POI数据核密度计算、载体空间适建性评价等技术手段,展开社区绿道出行活力度、目的地潜力度、载体适建性的综合评价,以充分挖掘促进"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综合提升的社区绿道选线及方案,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社区绿道公共健康绿道选线苏州市中心城区

    新加坡城市树木保护及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

    李颖怡王世福刘明欣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树木的保护管理是城市绿化的关键性内容.新加坡城市树木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归纳为贯穿城市树木全生命周期,具有复杂适应性和高效能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策略体现在战略目标引领和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管理机制,法规体系、城市空间政策到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树艺师国际认证和人才执业制度保障,专业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精细化日常管理,智慧高效能的城市树木信息管理系统支撑,多元化社会管理与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对比我国与新加坡的差异,对我国城市树木保护管理提出战略化目标、法制化保障、系统化管理、职业化建设、智慧化支持、多元化公众参与的"治理"策略建议.

    城市树木树木保护精细化管理城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