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循证理念的预防接种门诊空间环境对留观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白晓霞刘于叶坤妃项星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在中国主要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为探究预防接种门诊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的影响、促进疫苗接种过程的医疗安全与质量、改善免疫服务的就诊体验,本研究以预防接种门诊等候空间为切入点,选取4所空间环境差异显著的机构,在所有家庭均被医务人员告知接种后需留观30 min的前提下,通过对314组家庭疫苗接种全过程的非干预性行为观察,以"留观时长"为关键测度进行统计,结合现场条件解析空间环境与留观依从性的关联性,旨在为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环境提供实证依据.结果表明,本次研究中留观合格率整体偏低,留观空间的拥挤度、声压级、照度三项指标与留观时长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拓展了等候空间中"满意度""舒适度"等主观感受之外的行为测度,强化了等候空间影响等候体验的认知.

    循证设计环境行为预防接种门诊等候空间基层医疗设施

    影响视觉障碍患者在综合医院门诊寻路的空间环境要素研究

    周鹏博马航王墨晗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医院门诊普遍存在寻路难的问题,而视觉障碍患者由于自身健康状态限制,在其中寻路更是难上加难.本研究旨在识别影响综合医院门诊视觉障碍患者寻路的要素,解释这些要素影响寻路的方式,建立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整合为理论框架,以供医疗建筑的设计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参考.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首先获取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视障患者的半结构访谈资料.然后,请眼科工作人员对患者提出的要素进行补充、剔除和调整,进而提出影响视障患者在综合医院门诊中寻路的要素框架.该框架中的要素包括空间、环境、寻路主体特征、他人行为、医院服务管理五类.在此基础上,将本研究所得要素与既有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要素的全面性和特殊性.最终,根据多方资料的汇总提出视障患者友好的综合医院门诊包容性设计建议.本研究所提出的通用设计建议包括控制空间的秩序和尺度,以及保障环境的信息有效性.此外,本研究还针对视障患者从垂直交通、标识外观、感觉补偿和视觉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特殊的设计建议.本研究为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改善综合医院门诊中视觉障碍患者寻路难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综合医院门诊寻路视障患者空间环境

    信息化背景下的医院建筑空间转型与设计应对——基于流空间视角

    张玛璐杨宁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医院数字与物质空间并存互构的特点,采用流空间理论视角,以信息流、人流和物流为要素,建立医院流空间的构成与转型分析框架,并阐释了其信息化转型机制: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支配下,医院流要素发生数字迁移,产生数字投影空间,并引发功能网络转型,从而在流空间逻辑下改变空间节点分布状态,使医院空间呈现出"多义化节点空间"和"分布式形态结构"等典型形态,具有去中心、碎片化和不稳定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优化功能空间组织、调整空间面积配置和保留适当的灵活性3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应对思路,指出"划分并组织局部中心"将成为新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在于合理决策空间节点的分解、分散与重组、重聚,可借助中心性等网络分析来应对.

    医院建筑空间信息化流空间设计应对思路

    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及指标体系评价——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

    宋祎琳杨钧然
    23-3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城乡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特点.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于市郊进行新建项目建设,选址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方法及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提出医院选址流程与方法.其后以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为例,分析2005年至今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进而构建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应用GWR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可归纳为六类一级指标,涵盖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现有医疗资源分布、场地条件及十六项二级指标;第二,三市三级医院总体呈现溢出效应,变迁特点可按选址区域不同归纳为"三级跃迁模式",评价体系对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选址医院解释度更高;第三,以交通设施便捷性与现有医疗资源布局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土地成本的合理性对于三级医院选址有重要影响.研究以期为未来更多医院选址和区域内医疗资源布局提供参考.

    三级医院选址指标体系时空变化京津冀地区GWR

    人本视角的多层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汪瑜娇李金泽唐芃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精细化的城市数据,本研究以居住小区为分析主体,通过多视角评估和居住单元聚类,分析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首先,以人为本的视角,基于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了城市和社区三个层级中提供居民日常保健服务的设施数据.其次,模拟居民视角,提出了丰富度、便利度和基于三步搜索法(3SFCA)的匹配度三项指标.针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在数量分布及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同时部分指标呈现出了跨层级的相关性.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对居住单元进行分组,进一步揭示了医疗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模式以及与居住人口特征的关系,为提升城市宜居性提出针对性措施.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人本视角可达性城市大数据聚类分析

    "数字健康"——浅议数据驱动下的人居健康设计发展

    仲文龙灏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源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大数据技术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师提供了客观认知和重塑健康人居环境的方法和途径.当前,大数据技术在城市人居健康设计领域已形成了若干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旨在厘清这些研究的内容体系、现状问题和潜在应用方向,帮助研究和设计者应对人居健康设计发展中现实问题.首先,结合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战略,提出将人类从"疾病预防"到"健康促进"紧密联系的城市开放空间、医疗建筑、医养结合设施作为关键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数据技术在人居健康设计中的交叉研究进展——包括"健康效益量化""医疗设计效率"和"医养结合协同"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并分别论述了研究与设计环节出现的问题和未来应用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未来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转型设计策略的构想.本文为数据驱动下的健康设计发展提供了参考.

    数据驱动健康人居场景医疗设计医养结合人工智能

    社区建成环境微观尺度评估工具开发框架:基于模块化视角

    王春彧张康睿张俊杰牟燕川...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建成环境的微观尺度评估方法在公共健康研究、社区更新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梳理社区建成环境微观尺度评估的特征,探讨目前研究与实践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能够自由整合多元目标的模块化评估工具框架.以"高密度城市社区建成环境评估工具(HEAT)"的"无障碍通行环境"模块为例,开发并检验模块化评估工具的可行性与信度.应用这一评估工具,在重庆选取典型十五分钟生活圈,验证"确定目标—生成工具—实施评估—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的精细化社区更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建成环境微观尺度评估方法对健康社区政策、实践与研究的重要价值.

    社区建成环境微观尺度评估公共健康健康社区社区更新模块化

    数字赋能城市更新下的业态导入及空间生产——以长沙丰盈西里的"网红空间"为例

    周恺曾文菁张海涛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长沙丰盈西里的城市更新经验,总结其在完成物质空间环境改造之后,通过选择性地导入商铺激活商业空间,并借助网络热度积聚来构建"网红空间"的历程.研究访谈和调研了业态特征和各类人群主张,并利用网络大数据解析虚拟空间中相关消费观念、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的生成.研究发现:丰盈西里利用了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弥补了旧城街巷的可见度缺陷;找到了迎合当下消费者需求和审美的业态定位和空间特质;在经营者、社区、消费者主动或被动信息扩散和共享中,通过数字蜂鸣效应成功地培养和营造了消费场景;利用打卡式消费行为聚集了消费人气并激活了商业空间.在数字赋能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丰盈西里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性空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三者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之间互动,网红空间通过对消费空间的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完成了新的消费空间生产,实现旧城商业活力的复兴.

    城市更新数字赋能空间生产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网红空间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相对贫困空间识别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袁媛吴庆瑜李珊陈曦...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机信令数据记录了城市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信息,在城市贫困空间识别中可以更精准地定位相对贫困群体.以广州市为例,尝试结合手机信令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个体手机使用指标与经济水平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再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城市内部相对贫困空间.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手机通讯费用""APP使用偏好"与其经济水平具有关联性;空间层面上呈"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心城区内相对贫困空间集中于老城区、城中村和旧工业区.对比传统人口普查数据识别结果,发现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相对贫困识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研究丰富了城市相对贫困空间识别的方法体系,对有针对性推进贫困治理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相对贫困手机信令数据多元线性回归贫困识别贫困空间

    县域商业网点与路网形态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丁鹏飞李卫江
    67-7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网形态影响到居民出行并塑造着城市的商业形态.为了识别县域商业网点与路网形态的协同发展及空间差异性,以太仓商业网点和路网形态为研究对象,选取路网的几何指标和拓扑指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扩展空间句法模型(sDNA)等,研究城市道路形态与商业网点的对应关系,并对太仓各行政区的商业布局交通耦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太仓商业网点的集聚核心与路网综合指数核心基本一致,太仓主城区大集聚,各乡镇多核小集聚分布.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集聚程度具有差异性.第二,太仓商业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而路网分布更偏南北向,休闲娱乐类网点和餐饮类更偏东西向分布.第三,太仓商业的分布和街道路网形态显著相关,与商业布局关联最强的是道路接近度,相关性最弱是路网的穿行度,与道路形态各参数相关程度最大的商业业态是餐饮业.第四,太仓大部分区域商业网点分布与交通综合指数总体基本匹配,但城区部分区域的商业发展滞后于道路综合指数,乡镇则呈现相反的态势.

    道路形态商业网点sDNA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