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范蠡规划越国新都蠡测

    武廷海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城规划设计是关系立国立都的大事.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结怨相伐,筑城为据.公元前490年,吴王夫差释放了越王勾践,勾践归国后,委托范蠡建设新都.范蠡利用今绍兴府山南麓兴建山阴小城,接着又在小城东侧兴建大城.根据东汉时赵晔撰《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的描述,对越国新都进行规画复原,揭示规划设计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方法.

    越国都城城郭规画复原规划史

    明中都规划复原研究

    叶亚乐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都作为中途罢建的都城,其设计方案经过变更,当前公认的最初设计方案与"周围四十五里"的记载不相符合.基于校核的遗址数据,发现都城城门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都存在对称特征,多个城门到中心点的距离几乎相等,与中心点连线之间的夹角接近60°;皇城的规模与南京皇城相当,宫城呈现环中布局特征,与元大都大内、明北京宫城非常相似.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古代都邑规画理论复原了明中都的规划过程,以及理想布局方案、最初的设计方案、更改的设计方案等3个阶段的设计方案,进而揭示了隋大兴、元大都、明中都三座新建都城布局特征的相似性.

    都城明中都布局特征规划复原规画理论

    规划遗产视角下"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价值(1949-1965)

    许皓李百浩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如何实现"封建帝都""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首都"的转换是新生政权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北京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而内涵深刻的城市改建,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遗产是遗产保护领域涌现的新议题,其核心是对建成空间蕴含的规划价值的认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性作用于城市空间的结果,天安门广场、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街坊式住区、城市公园等空间结构要素蕴含着独特的规划智慧,是一种典型的规划遗产.文章基于规划遗产的视角,追溯"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还原空间建构历史中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此基础上发掘规划遗产价值.研究有助于从结构关联的维度,加深对现代北京城市遗产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构建了一套分析规划遗产要素形成过程及价值认知的方法,以显示规划作为一种遗产的意义.

    规划遗产城市规划史都城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社会主义城市苏联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规划机构的改革探索与成效评价——以1950年1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改组为中心

    李浩薛梦琪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0年1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改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规划机构一次典型的改革探索.在广泛查阅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市都委会早期机构概况、第一次改组的背景原因及机构变化调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改组的成效,进而用历史的观点评价北京市都委会的第一次改组.这是首都规划机构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在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审查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有利推动了首都各项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城市规划史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首都规划机构

    价值引领新时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北京都城历史文化价值引领东四街区保护更新

    李嫣常铭玮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价值为导向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态遗产,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点与难点.在此背景下,亟需探索价值引领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北京市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相关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价值引领的街区保护更新总体思路,并系统分析价值引领的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在纵向上,东四街区保护规划实现上下衔接的"价值传导",立足街区内各类价值载体特征,承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价值体系,提炼和阐释街区核心价值.在横向上,建立"核心价值—保护管控—更新引导"的衔接关系,从核心价值出发,对街区提出保护管控措施与更新引导策略.本研究为新时代街区保护更新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价值引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保护规划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社区:居住满意度与住房选择

    孟丹诚徐磊青黄健美谭宇星...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社区对防疫与健康的短板弱项亟需补齐的问题,基于上海市2022年疫情封控时期的网络问卷调研数据,调研了特殊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居住满意度、住房选择.归纳总结了疫情封控时期居住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分析了影响居民满意度的社区与住宅特征,以及健康社区在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特征与需求.通过对疫情封控时期健康社区暴露问题的梳理,提出将脆弱性与韧性纳入健康社区规划,在社区更新营造中补全设施、空间与服务短板,探讨了理想的社区规模,从而为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社区建设与营造提供策略.

    COVID-19居住满意度后疫情时代健康社区住房选择居住行为

    邻里环境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进展

    冷红张雪瑶袁青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新的加速阶段,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慢性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及其残疾率有所增长,人类晚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挑战.邻里环境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环境之一,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有重大影响.大量既有文献表明,城市规划有能力通过提高邻里环境的支持性使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邻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探究邻里环境如何影响老年人的行为及其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相关概念、指标测度、研究进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总结与展望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评述.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四个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国内外开展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支持与借鉴.

    健康城市邻里环境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生活质量

    基于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西南山地乡村居民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徐苗廖箐谢卓铭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但不同地区乡村居民在获得医疗机会、就医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疗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仍存在.医疗设施可达性作为衡量医疗设施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传统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aussian-Based 2SFCA)对于山地乡村地区医疗资源可达性在供给与需求思考不足的问题,将其进行改进,从而更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可达性.研究选取重庆市九龙坡区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平台分析乡村医疗设施供需情况,引介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设施可达性,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进行K聚类分析,揭示乡村医疗设施可达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各类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数值综合层面上的高可达性区域主要是由于临近医疗资源高供给能力的县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所贡献的,而村级医疗设施对综合可达性空间差异影响较小;第二,山地乡村地区公共医疗设施配置存在医疗资源与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匹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村级医疗设施;第三,区域可达性水平与交通通达性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受人口需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医疗设施供给服务能力及分布的影响更大.最后针对不同可达性区域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为西南山地乡村地区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提供了一套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方法体系.

    西南山地乡村地区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重庆市九龙坡区

    室内人体呼吸代谢暴露对学生阅读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徐燊朱宇航王明豪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室内空气质量与学生健康及学习效率密切相关,而针对代谢污染暴露引起的健康影响量化研究还有待深化.本文以CO2作为室内空气质量的表征参数,利用实验舱进行室内环境调控,通过主观舒适度评价、学习任务测试等方法,探讨不同工况(CO2浓度分别为600 ppm、1 000 ppm、1 500 ppm、2 000 ppm、2 500 ppm、3 000 ppm和4 000 ppm)下人体代谢污染物对室内人员生理感知指标及各类型学习任务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随着室内CO2浓度升高,受试学生的热舒适度下降22.2%,其中人体的热感觉和病态建筑综合征(SBS)中各项生理反馈在室内CO2浓度超过1 500 ppm时发生显著变化;第二,CO2浓度升高对校对任务速度的减缓影响更显著,而对文本阅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上;第三,在高浓度工况下(4 000 ppm)受试学生的综合阅读效率相比低浓度(1 000 ppm)下降14.1%,而低于1 500 ppm时维持更低的CO2浓度对阅读效率的提高不会有明显收益.实验结果为教室空气质量调控和规范制定提供参考.

    高校教室代谢污染暴露室内CO2浓度阅读效率热舒适

    基于环境复愈理论的医疗环境循证设计

    周天夫魏秦莫弘之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以提高患者复愈水平为目标,通过解析环境复愈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从排除负面意向、引入自然要素、创造知觉吸引、降低认知难度四个角度,分析医疗环境对患者复愈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依据循证设计方法,从去机构化设计、引入自然景观、提供互动体验、降低寻路难度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患者身心复愈的医疗环境设计策略,为医院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医疗建筑环境复愈理论循证设计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