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述评:理论源流、主要论域与展望

    黄瓴李昊昱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治理是空间规划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将文化治理视角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价值和文化治理理论的本源入手,系统梳理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趋势,构建"制度—社会—经济"分析框架,总结其理论源流和主要论域.研究发现,制度层面的研究关注文化政策干预城乡空间营造的转变过程,社会层面的研究着重通过文化措施营建治理共同体的方法,经济层面的研究强调文化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对于存量空间治理的综合效益提升作用.同时也发现,既有研究存在理论方法建构缺失、规划融合定位不明、技术依托明显不足的缺陷.结合面向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目标,认为将文化治理纳入城乡规划理论方法建构、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施路径、依托智慧技术促进城乡文化资产的摸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和未来的研究前沿与热点.

    文化治理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文化价值文化规划

    场景营城:以地点美学营造美好生活之城——以成都为例

    吴军营立成武旋朱赫...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景是关于地点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场景营城是运用场景理念,有规划地创设一系列与城市需求相匹配的场景,不断增强城市作为地点的美好生活体验与美学价值.场景营城的逻辑起点是城市作为"追寻美好生活之地"的理念,具体包含四个层面:"场景定义"涉及如何将特定"地点"识别为"场景";"场景创设"涉及如何在城市中营造出特定场景;"场景赋能"考虑场景如何在整个城市系统中发挥作用;"场景规划"探讨如何将场景理念纳入城市政策设计.在成都城市创新发展实践中,场景定义聚焦"创造机会的地方、诗意栖居的空间、多元共享的场域、生态宜居的家园"四个维度.场景创设表现为以"城市机会清单"为抓手的特色模式;场景赋能面向"成都创造""成都体验""成都服务""成都品牌"等方面;场景规划体现为构建"全域公园城市场景体系"的行动方略.基于已有实践,场景营城围绕场景的内生性与规划性关系问题、"空间营造"与"人的营造"关系问题等做出针对性地提升优化.

    场景营城场景定义场景创设场景赋能场景规划

    高质量建造文化——可持续城市空间治理的关键目标

    张松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文化能够促进并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城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以城市为中心的建造文化(Baukultur)对未来高质量建成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全面回顾和梳理了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为中心的世界文化政策的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比较分析了欧洲文化政策在促进区域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为中心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可借鉴理念和实践经验.作为社会基石的文化必须置于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的核心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在建成环境的规划、设计、保护、更新等各层面实现高质量建造文化的目标.

    文化政策可持续城市建造文化空间治理

    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治理启示:贵州黔东南侗族村寨的案例

    徐荣芳高梦瑶许园婧周政旭...
    23-2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治理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转型背景下提出,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和促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越来越多公共空间正在介入乡村文化治理,但相关研究中缺少乡村公共空间对文化治理实际效果转化具体路径的阐释工具,也未明确识别出在乡村文化治理中起关键作用的具体空间要素与组织形式.本研究构建"以文化为中介的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治理关系"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黔东南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具体分析了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特征、组织方式特征,在其反映出的空间向心性、组织层级性、对文化符号的心理认同及对地方知识的代际传承等关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空间生产、服务递送、治理嵌入、人心凝聚"四项治理关键路径,以期在理论拓展和未来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对"文化善治"的进一步探索.

    乡村公共空间文化特征文化治理善治侗族村寨

    社区更新驱动下的创新空间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

    郎嵬傅丹虹孙卓盈梁略...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广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虽然提出强化中心城区组群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功能,但逐渐暴露出空间不足、连片不明显、缺乏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问题.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也是城市更新的最小规划组团,因此探讨如何通过社区更新推动创新空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总体布局与典型案例的分析,在梳理广州三类创新空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型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与规划策略:一、广州创新空间呈现出显著的中心集聚与极化特征,不同类型的创新空间在特征和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二、以社区为空间载体的更新规划是推动中心城区创新空间发展与恢复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三、社区型创新空间可以分为产业主导型、知识驱动型和孵化型三种类型,这三类创新社区在形成机制和空间模式上各具特色;四、结合规划编制与管理,以基于社区更新的空间功能单元推动规划实施传导并促进创新社区建设.

    社区更新创新社区空间功能单元社区规划广州市

    基于成都实践的城市社区更新多元共治模式探索——以成华区社区规划设计节为例

    赵炜陈怡可李春玲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公共理性和民主意识的提升,城市更新目标从物质空间更新向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空间环境和生活秩序转向,多元共治的更新方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五届"城视·成画"社区规划设计节的实践历程为线索,梳理了成都市在城市社区更新历程中的积极探索,展示了"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社区牵头,组织代理""居民自治,社会共建"的城市社区更新多元共治模式.在这种模式支持下,成都市的城市社区更新取得多元主体参与途径拓宽,社区自治能力提升,社会专业组织加大支持社区空间更新和协同治理力度,财政资金的投放效率提高等显著成效.

    城市社区更新多元共治社区规划规划设计节

    镇村"产业—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及组织机制——以武汉市为例

    徐里格范在予耿虹乔晶...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城镇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探索"产业—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与组织机制是推进镇村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武汉主城区周边镇村产业为研究对象,以高德2012-2019年全量POI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核密度分析、趋势面分析、最近邻分析、空间均衡分析等方法综合研判镇村"产业—空间"的时空分布差异特征,并采用双重差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于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一,研究期内武汉镇村产业发生规模性扩增、且扩增速度逐年增速,空间分布由"散点集聚"状分布转变为由内向外的"圈层组团"分布特征;第二,总体层面的武汉镇村产业呈现出"凝聚型"的分布状态且趋于稳定;第三,街道层面的武汉镇村产业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态势,且非均衡特征初显.进一步探讨武汉镇村产业时空差异的组织机制,发现政策环境是镇村产业分布的催化动力,市场环境与设施环境是镇村产业分布的支撑动力.

    镇村产业时空分布地域格局双重差分法地理探测器武汉市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大都市周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评估——以西安市为例

    张梦姣张沛付晓萌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都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消亡,为克服既往研究当中存在的主观性偏向,引入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潜力、外部赋能与支撑保障三个层面入手,构建其发展水平评估模型.研究发现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和外部赋能发展总体水平一般,且支撑保障发展水平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形式集群化、发展重点差异化、发展内容个性化、发展思路协同化、发展流程现代化等目标实现的方法,以期为大都市周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评估组合赋权法大都市地区

    乡村美育视角下的向家沟"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设计研究

    杨吟兵方凯伦毛霞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本文从乡村美育的视角入手,力图在丰富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设计内容及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深化和拓展新时代乡村美育活动内容及其实施策略,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为此,本研究以梳理乡村美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存困境为起点,归纳其从启蒙、实验到探索、发展、繁荣等五个阶段的纵向发展规律,挖掘其在美育资源、形态、价值、功效等方面的横向延伸可能.其次,结合向家沟"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设计项目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活动分析、空间叙事、人人参与等设计方法应用,理解并洞察乡村美育的实施局限及其人居环境设计发展新方向.最后,结合以美创景、以美兴农、以美振文、以美融旅等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新路径,提出乡景为媒、乡产为本、乡文为魂、乡兴为要等乡村美育新策略,为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参考.

    乡村振兴乡村美育人居环境设计策略建议

    健康社区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布局评估——以武汉市望丰社区为例

    徐虹李天悦王伊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社区的视角下,公平的健康设施配置对于保障居民健康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老旧社区的设施规划与居民新时代需求产生了冲突,因此所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旨在探索健康社区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布局评价体系,并探讨设施布局提升路径.以武汉望丰社区为实证范围,通过API接口采集当地公共设施POI、设施规模和人口数据,构建地图要素矢量数据集,以ArcGIS为工具运用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从设施可达性和服务供给两个方面评估老旧小区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情况,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设施可达性不佳和供给失衡的问题.接着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功能差异归类—潜在空间挖掘—适用性嵌入"的优化路径,并对重新规划后的设施开展二次评价,结果显示,优化策略对该社区的公共设施可达性和服务供给提升作用显著.

    住区规划健康社区老旧社区POIArc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