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建设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建设科技

赵俊

双月刊

1005-6637

bjb1666@163.com

021-64387445

200032

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1号楼2408室

上海建设科技/Journal 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上海建设系统各行业最新科技成果、重点和重大建设工程“四新技术”。期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是份综合性、应用性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物联感知科学赋能城市管理关键路径研究

    张扬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亟需解析物联感知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索物联感知科学赋能城市管理的关键路径.通过着眼"物联"功能定位、建设规范和发展格局,聚焦物联感知体系统筹规划、管理优化、定位升级和赋能载体,筑牢"数联"科学组织、逻辑关联和高效调用的发展基底,结合"智联"场景辨识、模型训练、智能应用的结构布局,明确了以"感知要规范"持续发力、以"信息需精准"不断优化、以"决策有智能"注重衔接、以"底座待完善"筑牢载体的发展目标.从"三动"全息融合的数据侧、规建管全周期一体化的过程侧、平战结合处置联动的应用侧等 3 个方面,提出了物联感知体系推动城市管理水平能级提升的发展路径.

    物联感知城市管理能级提升关键路径

    基于租赁住宅特点的碳排放量测算模型研究

    陈锋汪雪影张天伦
    5-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提出"双碳"发展战略,使碳排放控制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推进低碳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明确测算.通过收集与整理租赁住宅相关的碳排放因子,以LCA(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为基本测算方法,针对租赁住宅的材料生产与建设期,结合因子匹配算法进行测算;针对运维期,结合实际能耗数据,提出一种人工智能预测方法继续测算碳排放量,最终为租赁住宅提供完整、便捷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为其碳排放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租赁住宅LCA工程量清单人工智能

    高层建筑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

    刘瑾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问题、能源问题,人类在实现梦想生活的同时,把可持续的理念、技术方法贯彻到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利用建筑高度的特点和水、风的重力特性,对给水、排水、排风、建筑功能、结构的合理性等各因素统筹考虑,以生物处理、生态处理技术和工艺,实现高层建筑的中水、雨水回用和污水、臭气、湿垃圾的零排放以及碳和有机肥的回收.依据人们在建筑内活动的持续性、使用人数等与给水量、排水量、湿垃圾量的相关性,使高层建筑的生态系统成为有机和可持续的,使"低碳城市"逐渐成为现实.

    高层建筑生物处理生态处理技术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

    深圳湾睿印RAIL IN中心总部的多维度轨道交通立体开发

    张婧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总部集聚区,以其中的重要轨道交通节点项目——深圳湾睿印RAIL IN中心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项目在公共轨道交通的多维度衔接、功能混合、地下换乘通道、立体交通核、城市立面形象塑造等多个角度的阐述,突出其在引领未来生活方式、促进复合业态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提升室内外空间融合、打造超级城市目的地等方面所做的设计尝试和实践.

    轨道交通多维度立体开发功能混合无缝衔接

    上海市枫林路街道人性化空间更新设计探索

    池成玲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是城市的缩影,是人们交往及活动密切的场所.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发展,老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街道空间的人性化改造需求日益凸显.枫林街道中部分老旧街道空间狭窄,设施陈旧,交流空间匮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街道生活和社区归属感的向往.以上海市枫林路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走访调研,总结分析了街道改造的根本需求和改造要素,从尺度、功能、文化、设施、景观等方面,探索人性化设计在街道空间改造中的方法,促进街道空间的整合梳理,创造邻里交流休憩场所,激发城市的活力.

    城市更新人性化街道空间街道改造

    电竞馆平疫结合给水排水设计理念

    徐平
    27-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常态化防疫要求,面对现有医疗体系对突发疫情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对一些项目提出了平疫结合的设计理念.给排水的平时工况设计可满足原来的使用功能,疫情期间仅需经过简单的转换就能满足防疫的需要,并且在完成防疫使用功能后经过简单调整,又能恢复到原使用功能.由此可见,这些项目在设计初期如预留好了转换条件,即可大大缓解疫情期间的医疗负荷.

    平疫结合两区两通道二氧化氯消毒埋地消毒池

    洛阳函谷关汉文化小镇规划探讨

    毕英君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函谷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两京故道"的雄伟关城,是华夏多个朝代兴盛衰亡的见证者."一座函谷关,半部中华史",随着"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的联合申遗成功,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再次登上世界舞台.打造全龄化全时性活动及节庆内容,在满足游客驻留的同时,丰富本地居民的生活内容,宣传文化遗产保护,让本地居民自发地保护遗产.生活服务、旅游服务及康养服务于一体的全时全季全龄化度假区,可望消除旅游淡旺季及供需矛盾.

    函谷关汉文化小镇文化旅游

    马来西亚中央公馆大面积无梁板双向预应力楼板施工技术

    童庆闯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来西亚吉隆坡TRX中央公馆房建项目为实例,考虑裙楼结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面积过大,导致预应力楼板张拉过程复杂、质量难以保证、施工周期长等,故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将大跨度和平面尺寸超长的整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分为 4 个施工区域.分区分阶段施工解决了"塔楼先行"的施工部署和一次性浇筑面积过大产生的施工裂缝等问题,并使施工成本降低、施工质量提升、施工进度加快.

    马来西亚中央公馆预应力楼板分段施工裂缝后浇带

    PC结构套筒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王钱凯
    38-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预制混凝土(PC)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PC结构施工工艺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有着诸多不同,为此PC结构在质量控制方面亦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套筒灌浆施工质量控制尤为关键.以某公建项目为例,探索PC结构套筒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为达到PC结构质量提升目的,通过提炼PC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相关规范要点,总结基于PC项目施工过程中套筒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并加以实践.结果表明,综合评分提升 12.8%,证明此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PC结构套筒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量估计模型构建

    张宪伟单壮孔令锋
    41-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高层建筑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通过构建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量估计模型来实现.以基坑工程的开挖深度、支护结构高度以及地下水的深度为依据,计算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被动水压力和主被动土压力,从而为后续的变形量估计模型提供重要的参数基础.根据水平力作用下围护墙的弯矩,推导出主被动土压力、主被动水压力和支护结构顶部拉力下支护结构变形量,结合所构建的模型得到变形量估计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精准分析支护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和施加荷载后的变形情况,估计精度较高.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量估计模型开挖深度水平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