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口腔医学
上海口腔医学

张志愿

双月刊

1006-7248

sjs@omschina.org.cn

021-33183312,63121780,23271699-5271

200011

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上海口腔医学/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共同承办的口腔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自创办以来,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口腔医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1998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全文上网。目前杂志已发行到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并吸引到不少海外优秀稿件。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临床总结、综述、学术讲座等,适宜于从事口腔医学的各级临床医师、科研和教学人员参阅。从2001年起扩为96页,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插图)印刷。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miRNA检测及靶基因分析

    杨杉杉张为胡小华杨晓红...
    56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小鼠模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ndibular bone marrow mesenchymstem cells,MBMSCs)的差异 miRNA 表达谱和 miRNA 预测靶基因,为POP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通过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MBMSCs,利用微阵列测序技术对MBMSCs进行芯片检测.随后,对检测结果进行miRNA鉴定和预测分析,并预测miRNA的靶基因.对预测靶基因结果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基因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Degree、Betweenness和Closeness等3种算法筛选出关键Hub基因.采用GraphPad Prism 8.0及R语言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为阈值,获得84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33个,下调51个.对84个差异miRNA的预测靶基因mRNA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其中,130个靶基因mRNA富集于"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对富集于该通路的130个预测靶基因mRNA绘制PPI网络图并进行Hub基因筛选,最终得到可靠度较高的7个Hub基因,分别是Ctnnβ1、Hras、Kras、Akt1、Mapk3、Smad3 和Smad2.其中,与 OP 有显著相关性的基因分别是 Ctnnβ1、Akt1、Mapk3、Smad3 和Smad2.结论:在POP小鼠MBMSCs细胞中发现的差异miRNA,有可能作为POP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POP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miRNA表达谱生物信息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征订启事

    571页

    Let-7c靶向IGF2BP2调控人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王雨珊孙梦馨杨屹城衡笑...
    572-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let-7c过表达对人类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DPSCs,应用let-7c模拟物和抑制剂转染hDPSCs.利用qRT-PCR检测转染效率,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let-7c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应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 RNA,siRNA)瞬时转染方法构建针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2,IGF2BP2)基因的细胞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分析let-7c是否直接靶向IGF2BP2.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et-7c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Let-7c通过调节S和G2/M周期阻断细胞增殖,直接与hDPSCs中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一组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序列IGF2BP2结合,靶向抑制IGF2BP2的表达,两者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Let-7c通过靶向抑制IGF2BP2表达,抑制hDPSCs增殖.

    Let-7cIGF2BP2人类牙髓干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上海口腔医学》刊务委员会名单

    579页

    超快激光去除牙科用树脂粘接剂的效果评价

    杨晓燕曾丽叶盛佳郑梁...
    580-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超快激光去除牙科用树脂粘接剂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离体牙表面制备粘接层样本,使用超快激光间隔扫描方式进行加工.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粘接剂表面形貌,拉曼光谱检测粘接剂成分变化,光镜下观察牙体截面损伤情况.结果:经超快激光加工后,粘接剂发生碳化.随着激光参数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色泽改变和体积膨胀,无外力作用下即可从牙面脱落.粘结剂层下方釉质无明显损伤.结论:超快激光可安全有效地去除釉质表面树脂粘接剂.

    超快激光超短脉冲激光树脂粘接剂

    《上海口腔医学》征订启事

    585页

    C3H/He鼠头颈鳞癌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分析

    周迪韩楠男李华盛严明...
    586-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3H/He鼠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方法:应用头颈鳞癌SCC-7细胞系,构建免疫健全C3H/He小鼠胭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淋巴结转移状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选出正常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荷瘤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4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足垫注射SCC-7细胞4周后,C3H/He小鼠出现明显的腘窝引流淋巴结转移.对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12个,包括3个表达上调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Pdcdl、Lag3和Tigit.KEGG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上调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 Kappa-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和p53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显示,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出现PD-1和TIM-3蛋白高表达,多重免疫荧光进一步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肿瘤转移淋巴结中确认CD8+T细胞高表达PD-1.结论:小鼠肿瘤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显著激活,小鼠和头颈鳞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内CD8+T的PD-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靶向CD8+T细胞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防治的新策略.

    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C3H/He小鼠CD8+T细胞PD-1

    《Frontie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edicine,FOMM》简介

    593页

    不同预设车针半径对二氧化锆修复体组织面车针补偿间隙的影响

    郭亚林彭靖园钱冬冬梅子彧...
    594-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预设车针半径对二氧化锆修复体组织面的车针补偿间隙影响及车针补偿间隙发生的牙位、解剖部位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切牙、前磨牙和磨牙二氧化锆单冠修复体各12个病例的数字化设计数据,分别将车针半径预设为0.3、0.4、0.5和0.6 mm.使用软件分析获得每组车针补偿间隙的4项评估指标值(补偿面积、补偿面积占比、补偿体积及补偿最大厚度值),进一步对0.5 mm预设半径组的面或切缘、轴面、边缘区域发生间隙补偿频次进行记录.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预设车针半径和牙位显著影响修复体组织面车针补偿间隙的4项评估指标值(P<0.05),4项评估指标值均随车针预设半径降低而显著减小(P<0.05),车针预设半径0.5 mm组的切牙、磨牙和0.6 mm组的所有类型牙存在最大补偿厚度值超过300 μm的概率;预设半径0.5 mm组各类型牙的切缘/缘区域、轴面区域、边缘区域发生20 µm间隙补偿的频次依次递减(P<0.05).结论:0.3~0.4 mm车针预设半径能够获得合理的修复体组织面车针补偿间隙,预备体切缘/缘区域需要精细预备,以减少间隙补偿频次的发生.

    二氧化锆CAD\CAM预设车针半径车针补偿间隙

    基于加权共表达网络和机器学习筛选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疾病特征性基因

    卜文超陈世新江银华曹明国...
    600-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进一步了解腺样囊性癌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从NCBI GEO数据库下载2个微阵列数据集(GSE59701、GSE88804),用LIMMA软件包筛选SACC差异表达基因.WGCNA寻找与SACC最相关的重要模块基因,以LASSO、SVM-RFE 2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hub基因.随后生成用于预测SACC的ROC曲线,判断诊断效果.采用R4.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hub基因(GABBR1、EN1和LINC01296),并用其建立一个预测性能较高的ROC曲线(AUC,1.000~1.000).结论:采用WGCNA、LASSO和SVM-RFE获得3个枢纽基因(GABBR1、EN1和LINC01296)作为SA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未来对SACC潜在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为SA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机器学习加权分析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