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述评

    戴一帆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共享发展理念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相关研究论及时代背景、理论内涵、价值旨归、理念溯源、实践逻辑等诸多方面.故作研究综述,以期系统梳理共享发展理念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境况.此外,在总结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文末指出实践分析的"共富"倾向与理论阐释的"共享"维度间的"断裂"及视域的受限,构成当下研究尚欠缺的主要方面,从而为研究深化提供可能的新方向.

    共享发展理念时代背景理念内涵实践逻辑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陈卓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机场为依托的临空经济,因其具有项目品质优、产业关联强、经济贡献大等特点,被称为"黄金产业""第五冲击波",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学界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空经济的概念及产生机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临空经济发展对策等方面,但研究尚不够广泛深入,表现为对中小城市临空经济发展研究不足和实证研究不足.下一步研究需要向三个方面拓展:研究范围向中小城市、支线机场等区域延伸;研究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研究角度向多学科综合性视角扩展.

    临空经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徐汉晖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是人类行为处事和社会运行的基本道德准则,其核心是人伦关系.由于中国古代封建宗法社会所统摄的伦理对于人伦关系特别强调"贵贱有等""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男女有别"等差序性,因此必然强化人们头脑中的等级思想与亲属观念,推动社会形成以血缘关系为主线,以家族群体为本位,以身份地位为区分的差序格局.

    伦理封建礼制差序格局

    论河道非法采砂行为的刑法定性——基于法益理论的教义学展开

    张德权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确定某一行为构成何种罪名之前,首先要确定其所侵犯的法益,并以法益来指导构成要件的解释.河道砂石除了属于一种自然资源外,还兼具多重属性,所以理论界对于非法采砂行为侵犯的法益类型莫衷一是,也使得司法实践中在应对非法采砂行为的刑法定性问题时,做法不甚一致.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行的《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通过对非法采砂行为扩大适用非法采矿罪的形式予以惩罚而力求在司法裁判中统一罪名适用.但是,该解释所采取的是将财产性法益、秩序法益、生态性法益和公共安全法益统一规定的做法,未能为非法采砂行为的刑法定性提供合理的标准.基于司法实践的现实考量与法益理论的教义学分析,在对河道非法采砂行为进行刑法定性时,要以行为侵犯的具体法益为依据,根据行为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以确定构成的犯罪罪名.同时,应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优化配套衔接模式.

    非法采砂法益理论生态法益刑法定性

    明代莆田文人结社研究

    别茜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莆田是福建的文人结社中心之一,可明确考证的社团就有14例之多.研究莆田文人结社,对厘清明代文人结社与地域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莆田结社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元末明初为萌芽期;弘治至万历为发展期;崇祯至南明为兴盛期.莆田社事繁荣,社团类型以正式社团为主,参与人员多为隐士和致仕文人,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明代莆田文人结社主要受到当地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社之兴盛对当地文人集团的形成、文学创作的丰富及结社风气的延续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明代文人结社莆田地域性

    决战进程的微考察:《陈伯钧日记》所见长春围困始末

    董劭伟张亚男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大型城市成为国共争夺重点.1948年6月至10月,中共军队在长春外围进行了长达近5个月的围困战斗.为统筹围困事宜,东北局特设前方指挥所.围城前期,中央军委、东北局高级领导、前方指挥所众人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久困长围"战略和"军事围困、政治攻势、经济封锁"方针;围城中期,前方指挥所结合地形、两军现况灵活执行围困策略方针;围城后期,前方指挥所为配合辽沈战役对围城部署做出调整.陈伯钧曾任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在其日记中对于我军往来邮电、军事部署、民众心态等细节记载翔实.基于《陈伯钧日记》这一独特史料,从个人情感和整体视角出发,解析众人心态变化、围城之具体行动、为配合辽沈战役所作调整等,以期还原长春围困真实始末.

    《陈伯钧日记》围困长春辽沈战役

    19世纪"大博弈"视角下英俄的中亚政策及对阿富汗的争夺

    折祎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亚扼东西方交通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同时作为亚欧大陆上特殊的地缘政治区域,曾经几度成为帝国竞相争夺的焦点.19世纪初,随着帝国在亚洲的扩张,英俄两国为扩大其各自的势力范围在中亚展开竞争.克里米亚战争后,英俄两国在中亚的博弈进入高潮阶段.面对沙俄更为激进的中亚扩张政策,为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安全以及遏制沙俄的持续推进,19世纪下半叶英俄两国围绕阿富汗展开激烈角逐.英俄中亚"大博弈"可谓是中亚历史的分水岭,对中亚地区和阿富汗的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19世纪英国沙俄大博弈阿富汗

    构建文化生态层次结构理论框架——冯天瑜教授《中华文化生态论纲》读后

    傅才武
    124-126页

    明清环境史研究的新创获——《中国环境史》(明清卷)述评

    陈新立
    127-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