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剥削的产生、演化与消亡

    钱津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生产中仅凭占有生产要素而占有一部分劳动成果就是剥削,马克思认为剥削是一种劳动.在人吃人的原始社会解体之后,由动物性的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演化出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即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的生产要素并依靠暴力奴役和剥削奴隶.这就是由人吃人转化为人剥削人的剥削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演化为地主依靠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在现时代,即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进一步演化为资本家依靠占有资本剥削工人.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不带有暴力性,具有客观存在的历史必要性.未来,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将在人类劳动完善化的质变过程中被消灭,即剥削将随着人类常态劳动转化为完全正态的人类劳动而消亡,具有历史必然性,只是剥削的消亡不需要经过暴力斗争,也不会消灭无剥削的私有制经济.

    剥削人类常态劳动人类正态劳动社会形态劳动客体

    如何理解"必须用抽象力"分析经济形式——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的考察

    姜汪维刘璐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调用抽象力代替显微镜和化学试剂来分析经济形式,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其目的在于科学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维.政治经济学要想保持科学水平,始终离不开理论思维和科学方法.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的叙述起点是反映经济形式本质规定的"抽象",而非先验的"抽象"或"混沌的具体";叙述过程好像呈现了"一个先验的结构",实际上却是现实经济关系在思维中"具体的再现";科学方法是以抽象力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统一起来运用,而非一种方法的单独使用.鉴于此,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构建需要运用抽象力修正地反映历史,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过程、分析经济关系的典型形态,方能实现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政治经济学抽象力叙述方法理论思维逻辑体系

    市场经济第三只"看不见的手"——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中观政治经济学辨析

    李宜达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依托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是个人"自我心"和"同理心"的辩证统一.亚当·斯密在著作《国富论》中正式论述"看不见的手"概念,是企业"利己性"和"利他性"的辩证统一,后世发现亚当·斯密因故未能问世的著作涉及的重点可能是政府职能.基于对世界各国区域政府经济实践的考察,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第三只"看不见的手"——区域政府"准宏观"和"准微观"双重角色属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作为"准宏观"角色的区域政府需要协调辖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准微观"角色的区域政府需要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辖区财政收入最大化.在区域政府双重角色属性驱动下,立足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区域政府竞争以财政收入决定作为其目标函数,以区域竞争力作为其指标函数.

    区域政府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区域现代化

    "博之欧、苏诸大家以荡其气"——论豫章社时文旨趣与江右地域文化传统

    温江斌曾水明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章社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文社,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豫章社起于"江西四家",聚合了艾南英、陈弘绪、万时华、贺贻孙等江右重要文人士子.豫章社诸子咏吟唱和、交游繁多,有着诸多道谊相勉的活动,他们大都坚守古典主义的趣味和复古主义的精神,通过"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践行经世思潮,希冀以唐宋之法改革晚明空疏学风.在豫章社时文的主张中,他们强调以宋代江右乡邦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来的文章传统为圭臬,注重理学和理、法、神、气等文法,力图汲取地域传统资源来实现文学创新,这一切无不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意识.豫章社继承和发展了唐宋派的主张,以后对有清一代的桐城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豫章社"以古文为时文"时文制艺江右文化地域传统

    NQI视角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红玲董浩张金鑫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NQI作为综合性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完善的质量基础技术体系作为支撑.近年来,在绿色金融政策和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制度不健全、环境风险评价能力不足、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在绿色金融项目评估方面,要明确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清晰的计量框架,确保绿色金融计量工作的一致性.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绿色金融NQI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构建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探析——以交互式游戏《隐形守护者》为例

    陈波王惠黎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红色文化面临着当代青年广泛认同的现实困境.以交互式游戏《隐形守护者》为例,分析网络游戏作为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新媒体,可以给玩家提供个体化的情感体验,让玩家以与历史共情的方式来走近历史、感受过去,使红色文化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青年.新时代采用"互动仪式-情感能量"机制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深入的传播,基于互动仪式的红色文化认同机理,并通过数字赋能来重构青年对红色文化的切身认同.

    青年红色文化网络游戏互动仪式

    共同富裕视域下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恩施A村的考察

    黄思韩瑞波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中国乡村经济形态分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要素不足,小农户以留守人口为主要劳动力.留守特征强化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逻辑及其保守性,使得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面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组织化程度较低、对接市场能力有限等困境.通过考察湖北恩施农村的农业发展实践,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组分工和双层统筹下,村级组织协调资源,村民小组统筹农业生产,实现了小农生产组织化与规模化效益.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当前民族地区村庄的现状,有利于厘清民族地区小农户面临的困境,从村庄内部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出路.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村社统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法保障研究

    逯达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作出了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高度重视相关行政法建设,而相对忽视了有关社会法的部署.实现"双碳"目标社会法保障的重要意义包括:保障公众在"双碳"领域的社会权利;保障应对气候变化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公众环境权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现.实现"双碳"的社会法理论基础包括维护社会正义、社会和谐与社会秩序等价值.面对"双碳"社会法缺位的现状,我国"双碳"社会法进路包括:通过明确相关立法目的、调整范围、义务主体、监管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构建"双碳"安全生产法;通过明确相关立法理念、救助类型、待遇标准、救助主体的责任、救助基金制度,以及受救助者的范围、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构建"双碳"社会救助法;通过明确相关立法模式、碳保险的内涵与外延、碳保险群、合同形式、与《保险法》等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双碳"保险法;通过明确"双碳"公益组织的内涵与范围、活动机制、监管与监督机制,以及准入、变更、退出规则等内容,构建"双碳"公益组织活动管理法;通过明确相关立法目的、调整范围、宣传教育主体、宣传教育方式、宣传教育内容等,构建"双碳"宣传教育法.

    碳达峰碳中和社会法保障路径

    中德两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

    王冰洁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德双边投资在密切的经贸联系基础上整体稳定,但也承受着合规性因素的扰动.以《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正式出台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务部牵头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近年来,德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二者居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但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制度内容上看,中国后发的制度与德国的制度设计有着较多的共通性,但各有优势和长处,并且都面临着制度协调的问题.通过对比两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可以发现对国家利益解读的变化,国家安全概念确实有泛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安全审查制度有后发优势,在原则性规定和程序简明上更胜一筹;但在制度的周密性、跨部门衔接和跨法域协调方面尚有值得反思和提升之处.

    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德比较

    西方当代艺术话语特征及建构性回应

    高云庭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于美国的当代艺术话语是西方主导世界的文化工具,对当代的中国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困扰,也抑制了其他国家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作为对西方艺术话语霸权的回应,中国亟需确立基于中国文化和世界立场的艺术话语体系,实现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国文化资源丰富,艺术精神独具一格,从再中国化到中国式和世界化的话语建构进路,是中国艺术的内驱动力发掘、自我身份肯定、文化精神宣扬、艺术价值输出的过程.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将为世界艺术繁荣发展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

    当代艺术话语霸权中国艺术话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