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百年家国情怀学术史

    栾淳钰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将崇高的家国情怀书写在历史的壮阔画卷之上.目前,国内学界围绕家国情怀这一论题,就其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功能价值、时代转化、弘扬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为深入推进家国情怀研究和弘扬,需从学术史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家国情怀的历史资源,系统阐释家国情怀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家国情怀的时代境遇和现实困境,拓展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学习党史的主题、主流和主线

    龚锦涛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观是人们关于党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是关于"什么是中共党史,怎样对待中共党史"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党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党史学习、研究、宣传领域的彻底贯彻和创造性运用.新时期学习党史,就是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流和主线,通过学习党史将科学理想信念作为指引,以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从而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思想来源

    梅文韬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因为遭遇到"物质利益的难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前,至少有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一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二是马克思同时代人的研究;三是马克思自身研究立场的转变,这里主要是指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突破.这些学者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马克思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重新回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的过程,对于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新特点、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历史学派是建构中国经济学的理想范式吗?

    潘凤闫振坤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萌生于黑格尔历史主义下的德国历史学派与黑格尔历史哲学在民族特质、思想主旨、分析范式上具有显著的相通性,同时黑格尔主义下的德国历史学派也继承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唯心辩证主义.在肯定德国历史学派积极贡献的同时,要看到黑格尔主义下德国历史学派的根本缺陷.理论的缺陷、方法的局限、时代的影响和外在的冲击最终造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隐没.德国历史学派对中国经济学建构的理论启示在于:只有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秉承开放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的经济学建构才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从中国新时代的阶段特征来看,德国历史学派并不能完全契合甚至完全背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诉求,因此德国历史学派不能肩负起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想范式的重任,只能作为中国经济学建构的参考.

    德国历史学派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晓苏小说的生命伦理叙事——以"油菜坡"系列小说为例

    周文慧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晓苏"油菜坡"系列小说表现出多样的生命叙事形态,他擅长表现生命个体的自在生命状态、自为生存方式和自由生命体验.作家塑造了独特的生命群体:寻求理解和爱的光棍儿群体、求爱而不得的压抑中年女性和激情尚存的农村老年人.通过探究,晓苏热衷关注自由生命伦理叙事的原因在于他对人的生命主体与生命意识的尊重、对理想生命形态的追求与浪漫诗意的生命关怀、对自我生命苦难的抗争与对他人痛苦生命的悲悯.

    晓苏"油菜坡"小说生命伦理叙事

    重大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的法律规制与完善

    甘若雯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制隔离作为我国的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往往是行政机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措施,一般运用于强制戒毒、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传染病强制措施中.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措施在阻断病毒传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对象就是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强制隔离措施,旨在通过对重大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措施的具体分析来丰富我国社会治理,实现紧急状态下法益衡平理论的相关实践,同时反思强制隔离措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重大疫情人身自由强制隔离措施基本权利比例原则

    基于社会治理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邵川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发展市场经济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历了由经济领域到全社会领域的拓展,由信用评估评级到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深化,由遵守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提升,由纠正违约乱象、理顺信用环境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制度化的深入推进,初步完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构建,部分城市推出了城市信用的量化评价.然而,还存在社会信用信息大数据的通联渠道不通畅、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准备不充分、社会信用指标体系不明确等显著问题.这需要通过打通跨部门跨领域信用共享渠道、全面推进信用大数据管理、大力发展信用信息产业、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社会治理大数据市场经济

    "文化去中心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湖北博物馆行业为例

    邹荣陈秋宁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承载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空间,湖北省各级博物馆发展绩效水平与均衡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现状.为了应对藏品利用率低、博物馆"体制内空转"、馆际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形成的阻滞,亟需进一步推动文物资源流动和文化民主化进程.法国提出"文化去中心化"战略,旨在通过调节政府文化管理机构间的权力关系,促进文化均衡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值得参考的思路.应借鉴国内外在建设博物馆分馆、举办巡展等方面的成熟经验,顺应文化科技融合的时代潮流、建立文物资源共享机制和完善馆际交流平台、推动博物馆馆际间平等对话合作,通过文化事业、产业的模式更新与体制变革,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范式.

    文化去中心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博物馆

    40年来中国村落叙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韩冰雪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的村落叙事研究史,以"到民间去"为研究背景,以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派的村落叙事传统研究为核心,呈现出村落叙事研究侧重语境的思想脉络.主要内容有:村落民间文学资料采集研究,经历了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采风"搜集到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代表的资料积累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间文学资料特色;村落叙事的多维视角研究,西方民间文学的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表演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对中国民间叙事研究转向关注语境、关注村落时空中的故事讲述情境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学者平行独立发展出的"立体描述""生活相"等叙事研究话语;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保护村落叙事的文化生态为基,通过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突出村落故事讲述者的主体性地位;村落叙事的现代性转化研究,从关注文化语境中的村落叙事文本过渡到通过实践、交流的田野关系关注村落民众的身体叙事、生活叙事方式,书写以村落民俗志为基础、动静结合状态下的村落叙事文本,重构村落文化.上述研究关注民间叙事的时空维度,凸显民间叙事的主体性地位、民间叙事实践及其文化力量,是村落叙事传统研究的学科发展缩影.

    40年中国村落叙事研究现代性转化非物质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中文学功能研究的考察与初步分析

    刘俐俐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文学功能研究环节的考察与初步分析.文学功能与批评标准、价值观念等三者是课题研究的三个领域.标准和价值观念均依据实然性和应然性两种逻辑展开.文学功能研究,只具有实然性的,盖因应然性文学功能属性即是应然性文学价值观念.实然性文学功能考察对象,又区分为实际文学功能考察和文学功能观念的辨析研究.依据哲学价值论原理,进入考察研究视野的功能即为价值事实.论文梳理描述了文学价值事实研究中三种类型,并介绍其主要观点,概括其主要关键词,进而对这些"价值事实"研究成果产生的"来自后殖民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两者的合流"等七大方面中国当代学术理论和思潮背景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借助于上述既有工作,进而概括其蕴含和指向的可资借鉴的思想元素,也指出了其短板及缺失,对于后续理论建设做出了有意义的提示,即提示审美机制与具体文化语境结合、审美机制与国家民族立足点结合、"社会审美培育"观念以及相关思考等三个方面.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实然性文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