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礼貌原则何以有效:缘起、特征及运用

    张雷苏剑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貌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到利奇的礼貌原则,再发展到现代主流礼貌范式,其研究主体从语言本体扩展到情境对语言的嵌入性.但总体而言,礼貌原则呈现普遍性、民族性、模糊性以及生态性四大特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网络交际坚持礼貌原则,应该注重表情符号的应用,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交际收益.

    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交际网络语言

    非法集资犯罪刑罚的立法检视与反思——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切入点

    王敏敏倪昀韬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修正,主要是通过在刑罚层面调整量刑档次、加重法定刑来加大对非法集资犯罪的处罚力度.此次修改延续了金融犯罪"重刑化"的立法基调,符合高压打击非法集资犯罪的现实需要,但也由此衍生出刑罚适用扩大化和罪名间不协调等问题,不利于保护金融创新与市场发展.在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有效运用刑罚,应当不断完善前置法规衔接机制,严格刑罚适用标准,调整刑罚体系内容,积极推动非法集资犯罪刑罚适度化、均衡化、多样化发展.

    非法集资《刑法修正案(十一)》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唯论文"与"去论文"的学术批评——以文艺学领域为例

    郑惠生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评价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去论文",而在于是否能够剔除"无价值论文"、整治"负价值论文";不在于是否需要对论文作出评价,而在于对论文作出评价时是否能够摈弃与论文固有价值无关的种种外在因素.要改变目前无价值、负价值论文的横行,就必须变革早已是弊端重重的"本末倒置"的评价模式,构建以"创新价值"为目标、以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群体智慧的学术批评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这种糟糕的"学术游戏",不仅是为了尽早避免评价不公,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所必需的各个领域的"自主创新".

    学术批评学术评价文艺学批评评价模式创新价值

    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与书写——以《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为中心

    安北江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有关"中国"的历史书写与叙述逐渐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不少学者对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边疆以及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去不断诠释何为中国,同时针对国外学者的诸多"误解"也予以澄清并作出相关回应.中国的国家、政治认同及民族、边疆等问题,有着自身复杂的一面,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以及对中外学者相关理论的分析,历史上的中国与近世民族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历史"中国"在不同时期有其特殊的含义.实体疆域与政权核心区的不断变化,也时刻影响着"中国观"的变化.当这种虚、实的变化与不同族群为核心的政权相结合时,政治与文化层面的国家理念则显得尤为突出.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与"中国"的关系,需要辩证对待.近世中国的民族、政治、边疆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诸多"国际"性问题,绝不完全等同于历史时期"中国"问题的范畴.

    中国民族国家认同民族国家

    共同富裕目标下宅基地财产价值显化的制度路径

    曹益凤耿卓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以宅基地为集中体现的土地要素流通受限,成为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一大短板.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了还权赋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要求,宅基地领域诸多制度缺位,导致实践中宅基地财产价值实现不畅.学术界在宅基地流转等关键问题上共识不足,致使宅基地立法修法陷入困境.现阶段应从宅基地适度流转、宅基地整理和利用、宅基地地性转换三个方面探索制度完善路径,有效实现宅基地的财产价值,推动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宅基地流转宅基地整理地性转换

    "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法律规制研究

    王海晶王亚萍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我国自2013年启动试点项目,到2021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暴露出了诸多短板,而该短板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法律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宏观层面,立法层级过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依据;中观层面,碳排放交易市场法律制度体系与经济法律制度衔接不畅;微观层面,落实具体制度时存在困难与不足."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需要国家借助法律力量予以干预和保障.应当尽快颁布碳市场交易的国家层级法律,做好与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以及其他致力于"双碳"目标的绿色法律制度的有效衔接,并且落实从前期总量分配到后期监管审核的具体配套制度,逐步扩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增强国家的监管保护力度,构建奖罚分明的正负面激励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从立法、司法到执法环环相扣的法律保障体系.

    碳排放交易碳排放配额国家干预法律保障

    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渊源、法律基础以及中国实践

    李达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危机交织而来.海洋问题的处理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更好的在海洋问题中达到合理的平衡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条妥善且有效的路径选择.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命题之中,中国应当以传统的"兼济天下"、"和而不同"理念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以法律制度确保完善的制度供给,以积极作为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最终的落脚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不仅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在各国利益角逐中取得海洋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海洋文明叙事体系,为我国海洋外交提供新的方案.

    海洋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法律架构中国作为海洋外交

    长江文化与武汉滨江文化空间的互塑

    刘玉堂姜雨薇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滨江空间的存在对社会成员来说,有着特殊而强大的意义.滨江空间作为江与城之间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的"中介体",是演绎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精神、维系城市文脉、保温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是可以被标准化生产和复制的产品,因为过度强调工具理性,结果否定了 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导致了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和"地方感"消逝.武汉滨江文化空间是以长江文化为核心象征,以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革命文化、渡江文化等为主体的动态文化复合体.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社会崛起的时代,关于滨江文化空间的建构,应当通过提炼核心文化符号,打造多元文化时空;唤醒城市集体记忆;建构"可沟通的"虚拟文化空间等路径,重塑人与江、人与地、人与城之间情感连结和"地方依恋".

    滨江文化空间长江文化武汉滨江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基于学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思考

    张燕妮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学术界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提供了新契机.梳理和总结学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深化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标准建设文化强国路径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发展:一个综述

    唐欣芳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对其发展方向探索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但具体落实层面往往会与理论层面存在偏差.对此,学者们围绕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侧重点不断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包括小城镇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以都市圈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道路等多种派别,最终"以人为核心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了学界的普遍共识;它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工作上的重要体现.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农村转移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