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思晚清士人对黄宗羲的批评——以朱一新和章太炎为中心的探讨

    王锐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宗羲的学说在晚清引起广泛关注.时人或从儒家民本思想的角度对之进行阐发,或借之宣传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朱一新与章太炎看来,黄宗羲的学说值得商榷.朱一新主张分析政治问题应通盘考虑,全面审视某一新的制度能够被实践的前提条件、配套措施,以及施行之后是否会出现新的流弊.章太炎强调认识政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尤其要关注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群体是否为既得利益者.对于政治变革的关切构成他们批评黄宗羲的基本出发点,相关言说反映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朱一新章太炎黄宗羲政治变革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刘勇解楚冰
    19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鲁迅生死追问精神传承文学史影响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李春雨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文化自觉文学经典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金:"安那其主义"中的家国情怀

    李怡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金一生的创作都在追求"反封建",呈现浓郁的家国情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安那其主义同时也是他坚持一生的信仰.在家国情怀与安那其信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巴金的信仰结构之中,安那其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这是他"反封建"的重要缘由,而这样的人道主义关怀又与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并不矛盾,所以我们最终发现,互有矛盾的观念在巴金这里却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安那其主义在内的现代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都获得了新的认知和诠释,它们共同体现了晚清—五四的新文化理想,巴金将安那其主义的激情和牺牲当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革命信仰,从而完成了对这一外来思想的中国式再构,而信仰的执着也成为了巴金一生坚守"反封建"目标的强大动力.

    巴金安那其主义家国情怀

    论"如画"与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

    胡友峰贾珊红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 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 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 自然的审美融合.

    如画意识形态审美观看话语权多民族文化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

    刘彦顺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生活作为感官愉悦感不具备回忆与反思能力,只能以感官直接感受对象,而且还只能是流畅的,回忆与反思会导致淤塞、梗阻,这就是审美时机的一次性与审美时体的流畅性.在整体上,康德笃信人类理性能力的至上、独大与专制,以此对科学、宗教、道德、审美所使用的心智能力进行大一统解释,错把审美生活视为包含回忆与反思的判断,误称为审美判断力.康德美学弥漫性地存在着理性心智与感官愉悦感心智的抵牾,矛盾不已.一方面,他以具体描述的手艺,天才地呈现了诸如流畅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接合、感觉位置记忆等精彩审美现象;另一方面,他又不相信感官愉悦感所具有的流畅接合审美时位的能力,以回忆、反思、反省、判断等理性心智或理性时间意识,长臂管辖审美时位接合,既造成了以普遍性耽搁审美时机,也使得流畅时体沦落为卡顿时体.

    康德审美时机审美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时体理性心智

    人工智能艺术是艺术吗?——以艺术生产为视角

    王琦
    230-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在绘画、编曲、作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属人性"受到极大挑战,"人工智能艺术"的可能性问题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机制,具备了极强的"智能性",但"智能性"并不等于"属人性",称其为"类人性"可能更为恰切.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大脑"的"算法"最终是由人来操控的,算法不可能真正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属人性"艺术活动的"求真""致善""臻美"的自由本质是人工智能艺术所不可能真正企及的.从生产主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主体是以人类为主导因素的新型合作主体;从生产机理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依赖于模仿、融合和创造的算法机制;从生产客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创造性,本质上是基于经验回溯机制的"类人创作".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生产活动无法超越"属人性"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只能成为"类人性"意义上的"平庸创作".

    类人创作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性人机互动

    Abstracts

    237-239页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