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兰性德骈文的独特性

    于景祥
    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代骈文侧重复古的思潮中,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颇具独特性.他在对偶、用典、声韵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性特征;他在师法古人时特别注意别裁伪体、取法乎上,强调"青出于蓝",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之所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主要是由他的骈文思想造成的.他在骈文理论主张上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所以其骈文便在有清一代独标风韵.

    纳兰性德骈文复古骈文思想

    生态学语境下"自然"的延异——从马克思到威廉·莱斯

    董琦琦
    199-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对应本体论层面的自然界与人,意指自然界与人的本真性和原初状态.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起点,两种"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获得了由浅及深的论证.马尔库塞和威廉·莱斯虽然从不同的路径改造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但基本遵循了马克思所规定的两种"自然"会通融合的科学原则.从马克思到马尔库塞再到威廉·莱斯,我们看到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延异","自然"意义的散播在交织、耦合、碰撞、疏离中实际切近了"自然"的本原,为在生态文明时代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立场奠定了基础.

    两种"自然"控制自然解放自然人道主义思潮生态运动

    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方兴东何可钟祥铭
    20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制约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最大因素之一,是长期以来将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鲜明地割裂开来的思维模式与实践逻辑.在数字时代下,基于互联网元架构的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的信息空间与网络社会,根本性地改变和超越了以地理边界为基础的国家行为体的内涵和外延.信息传播逻辑与机制的开放一体化导致国内国际边界的逐渐消失,使得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不再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国际传播范式也从大众传播时代封闭的分立和交叉模式,转向了数字时代开放的"同心圆"融合模式.中国国内与国际传播二分的传统与缘由受到传播条件、文化传统、政策策略和社会意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传播策略上的异同,二分隔离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制约了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发挥.中国国际传播须走出二分误区,全面实施国内—国际融合传播的一体化战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球格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国际传播融合传播传播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政治大一统"的现代意蕴、现代共同体价值及世界意义

    孟凡东翟成鹏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中华民族建设进程中创造性地将"政治大一统"与社会主义相融合,构建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蕴的社会主义"政治大一统"政治模式,并呈现出统一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家国秩序四大鲜明特征,全面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社会主义"政治大一统"政治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既展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共同体形态、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共同体形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形态和实现协同和合的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形态的现代共同体价值,也充分展现出其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政治文明新选择、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政治治理新借鉴和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世界意义.

    政治大一统社会主义现代共同体价值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情感转向:农村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家庭本位与路径优化

    张金荣姚君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农村养老机构需要建设更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通过对不同代际群体在养老机构选择和入住后的互动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本位观念始终贯穿养老过程之中,但情感结构与时间结构在养老机构内外存在显著的不同步和矛盾.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孤独感和社会脱轨感日益严重,护理人员的情感劳动质量亟待提升.虽然技术的深度介入提高了护理效率,但情感支持的缺失使老年人的整体幸福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的情感交流能力、增加家庭成员的参与、建立情感关怀机制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时代,情感的结构性补充和家庭本位思想脉络的延展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实现农村养老的公共性形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中华文脉.

    养老机构情感转向家庭本位机构养老

    Abstracts

    237-239页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