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逻辑及其超越意义

    唐爱军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需要深入到现代性逻辑层面.西方现代化的内核是资本,遵循资本现代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则以"新现代性"为根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逻辑、现代化逻辑、民族复兴逻辑的有机统一.正是基于新现代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突破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并且创造出不同于现代资本文明的新文明类型.这种新文明类型的现实呈现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具有社会主义本色和中华文明底蕴,并且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根本的价值规范.

    中国式现代化新现代性逻辑资本现代性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探析

    张有奎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事求是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之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系统思维源自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还原主义;守正创新源自事物的永恒变化和发展,强调坚持和发展、变与不变、原则性和创造性的对立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普遍主义和以偏概全.这些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助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实事求是系统思维守正创新矛盾分析方法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问题挑战与路径策略

    蒋永穆李明星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既要体现要素规模化、经营高效化、生产生活融合化等一般内涵及要求,又要体现以生产现代化为底座、以生态现代化为底色、以文化现代化为底蕴、以治理现代化为底线、以生活现代化为底气等独特内涵及要求.就当前来看,中国式农村现代化还面临如何更好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互融、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共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并进、组织职能与权责体系交织、相对贫困与共同富裕接续等关键问题,需要围绕不断强化更高水平的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创新建立生态共建共享的制度机制、积极倡导乡村文化提升的模式理念、持续探索农村基层治理的制度模式、构建完善化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生态乡村文化基层治理共同富裕

    以"两个毫不动摇"为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李政周希稹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法宝,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国民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一般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等中国特色的必要条件.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和机制.

    "两个毫不动摇"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贺灿飞盛涵天李志斌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区域重大战略为载体、以区域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内涵特征,是我国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抓手.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体现新时代特征与新发展理念内涵的生产力,在实践层面给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主要包括产业主体培育、产业体系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三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复合化治理,推动路径突破与路径依赖双向发展,从产业主体、产业支撑体系、产业结构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进而更好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演化经济地理学

    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周密李东宇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融合进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现有产业融合网络中,新质生产力占据核心地位,不仅作为跨产业融合的关键桥梁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还推动了产业融合结构向深度化和中心化转变.对于潜在的产业融合,新质生产力同时提升了产业融合形成的概率和速度,此作用存在产业类型和产业融合类型的不对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融合形成的促进作用大于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内融合的作用大于新旧产业间融合和传统产业内融合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产业融合的优化作用,应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新质产业链、提升新质生产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转化并促进新质生产力产业内融合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产业融合企业专利社会网络分析随机行动者模型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

    陈健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技术革命下的创造性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能有效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素流动自由化,促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建设更具开放性,还能充分凸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基于此,应全面对标新质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具有高技术支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质生产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新型生产关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逻辑意蕴及实践指向

    陈朋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治理的创新性探索.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的逻辑意蕴.自我革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考,以及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需要.为什么能自我革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动自觉,大历史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葆有自我革命的历史警醒,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能自我革命的强大底气.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等实践要求,既有宏大的战略安排又有具体的工作部署,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的"路线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历史观自我革命历史周期率

    中国共产党政党基因的生成逻辑及时代价值

    岳奎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基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赋予了它政治性、先进性、革命性等特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坚定弘扬者和创新发展者,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基因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体现出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独有政党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政党基因阶级性政党价值不忘初心

    道德性正义、自然性差别与社会包容——关于正义本质的一种分析

    欧阳英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秩序性正义与道德性正义这两个范畴明确区分开来,是准确把握正义本质的关键.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对秩序性正义的重要阐释,意指金人、银人、铁人与铜人"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恰到好处".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与道德性正义相关,表明需要借助道德性正义来解决人与人之间自出生起便存在的自然性差别.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建立在自然性差别基础之上的,他希望通过社会包容的方式来解决自然性差别,让更多的弱者借助二次分配改变生存状态.因此严格地说,道德性正义是与社会包容紧密相连的正义准则.

    道德性正义自然性差别社会包容柏拉图罗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