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1000-4769

shyj-zzx@126.com

028-87013623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社会科学研究/Jour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以大学师生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财政收入目标制演变研究

    黄寿峰邓宇铭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收入目标作为财政预算收入编制的基础,是财政政策相机调控的政策工具,亦是有为政府动员部署和调配资源的重要途径.中国财政收入目标制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收入目标考核确立前阶段(1949-1977年)、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目标考核萌发阶段(1978-1993年)、分税制后财政收入目标考核发展阶段(1994-1999年)、新世纪财政收入目标与预算绩效融合阶段(2000-2012年)及新时代财政融入国家治理体系阶段(2013年以来)等五个阶段,具有历史演进特征.根据1998-2020年相关数据,全国、省级和地市级三个层面的财政收入目标具有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就整体而言,中国财政收入目标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体现了财政的主动性和目标意识;从区域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因为自身较大的经济体量,财政收入增速呈现正常的趋缓现象,财政收入目标总体上小于其他欠发达省份;而在区域内部,城市间财政收入目标差异分化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所制定目标的水平会更高,目标的增长压力也更大,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目标小于其实际经济增速,目标存在留有余地的空间;各省份和城市之间的收入目标差距均存在收敛效应.

    财政收入目标绩效管理时空演变事实特征

    民生优先发展:"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实践展开

    吴业苗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以小城镇和城市为载体的两个建设阶段.在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农民过的仍是"农民式"生活,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解决进城农民民生问题的压力.在以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城市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压力巨大,以至于一些打工几十年的农民工至今仍不能充分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优先发展县城民生事业,不仅可以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点,还可以凭借县城"城尾乡首"的区位优势,吸纳更多进城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居住、生活和就业,进而在新起点上推进城镇化既好又快地发展.

    "县城城镇化"民生发展公共服务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

    曹顺庆刘诗诗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孜以求力图解决的目标,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又一轮激烈的研讨.文章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更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于"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审视西方经验、西方实践以及西方理论.通过史实的梳证可知,包括"浪漫主义""意象派""新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诸多英美文论的形成明显汲取了来自中国文化哲学的元素.以此延展,文章提出了中外文论互鉴史研究、文论他国化变异研究、比较诗学变异研究等以中国为视角、以中国理论为建构方法的新领域,提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概念、创新性问题.做到知识自主,更要做到阐释自主,才能解决话语问题,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说不出""不想说""不敢说"的"卡嗓子"难题.

    文明互鉴文论互鉴英美文论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话语

    中国、欧洲大分流的政治表现

    胡键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一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这一观点在分析中国与欧洲在历史发展中的大分流是有明显缺陷的.随后,"加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对"大分流"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政治因素即制度因素的变量,其目的是从政治上解释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因素,但依然是经济分析的视角,而没有将政治制度这个关键性因素作为比较的内容.政治最为关键的制度是权力制度,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政治制度,最终定型于以郡县制为内容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始于屋大维时期,在对待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上,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是大相径庭的.古代中国在体制内几乎对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异议而得以顺利推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来自思想界.欧洲思想界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几乎伴随着欧洲整个政治发展史.因此,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彰显了中国、欧洲大分流在政治上表现的客观实际,其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这一制度的分流展开的.

    大分流君主专制经济发展现代化

    边界的治理与治理的边界——跨省流域科层治理反思

    夏志强唐纪航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省界流域能否有效治理是关系我国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困扰环境保护的痛点所在.跨省界流域在行政区边界治理成效不彰根源于科层治理的边界约束,即科层治理的范围、对象与治理能力的边界共同形构了有限的治理空间.面对跨省界流域治理的困境,地方政府努力拓展治理边界,探索出外部强制权力介入、建立区域管理机构、签订多边府际协议和构建多元自组织系统等四种路径.虽然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但其尝试仍立足于内嵌的科层体制,无法克服科层治理的固有局限.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科层治理范围,扩展科层治理对象,提高科层治理能力,用现代信息治理技术为科层体制赋能,促使科层制超越治理边界,才能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实现流域边界良治善治.

    边界治理跨域治水治理边界

    "与时间赛跑的立法":行政应急权的生成及其逻辑考量——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刘乐明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法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一直未被系统研究.在过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时间赛跑,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方式进行紧急立法授权,生成政府应急防控急需的行政应急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法治支撑作用.原本被"虚置"的人大决定权也因承载着行政应急权的生成职责而被应时激活.地方人大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生成行政应急权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遵循着三重基本逻辑:其一,应急防控亟需权威机构紧急立法,以确立紧急时的社会规范,即紧急立法需求是地方人大生成行政应急权的基本前提;其二,人大决定权的准立法性、应急性与补缺性等属性与应急功能高度匹配,具备紧急立法能效,即立法功能匹配是地方人大生成行政应急权的基本要素;其三,"上位法"与预先设定应急权的重申、行政应急权优先性的确立以及临时管控权力的新授是行政应急权生成的三个面向,即确权与新授是各级地方人大生成行政应急权的基本路径.

    地方人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项决定权行政应急权权力生成

    知识生产问题研究改进探讨——基于过程与形态的知识生产分析框架

    陶鑫盛毅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生产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但当前主流经济学更关注创新,而忽视对知识生产问题的研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知识生产活动频繁复杂与知识生产理论落后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重新聚焦知识生产的理论研究,改变分析范式,成为指导创新实践的必要.经济学对知识生产问题研究的改进应以知识主视角结合跨学科思维开展,并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在"认知产生—方案形成—载体知识化—知识化载体组织—载体实现方案"框架下,生产效率、创新增长等问题得到新的解释:知识生产整体效率来自环节效率的提高,技术多样化通过保证环节不断链以避免技术路径依赖"卡脖子";认知的产出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而方案的形成则填充内在可能性空间,两者以不同性质的增长共同构成总增长;载体、组织等形态的变化提高知识产出效率但不直接影响认知产出.进一步地,知识生产将沿该过程进一步分工并形成知识生产的三次产业,知识生产的模式也将进一步变化.

    知识生产创新理论跨学科科技哲学

    数字经济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挑战及风险应对:一个DSCP范式的分析

    王申易芳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营者集中审查是重要的事前竞争监管制度,具有预防垄断风险的功能.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赋能的同时,也为经营者集中审查带来巨大挑战.数字经济的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制度风险是系统性的,需要全面梳理和系统建构,而数据要素作用是系统性制度风险的源头.数字经济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数据—结构—行为—政策"(DSCP)分析范式,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提炼出数据要素性、结构复杂性和行为不确定性三组风险点.数字经济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应当抓住数据这一关键要素,针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围绕审查范围、竞争分析和救济设计方面的制度缺口,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应对.

    经营者集中数据要素审查制度风险应对DSCP分析范式

    公共风险法律规制中"刑扬行抑"现象之反思与矫治

    马迅章志远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境、安全和健康威胁为主的公共风险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部分领域出现了刑事规制扩张和行政规制不足的"刑扬行抑"现象,主要表现为行政违法行为径行犯罪化、入罪门槛降低以及刑事责任优先三大典型特征.公共风险规制"刑扬行抑"现象并未显著提升刑事规制的实效性,反而违背了古典刑法的民权理念,造成违法-犯罪二元体系的消解.此种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执法机关的威慑偏好和认知惯性是主观动因,历史文化和理论思潮的浸染是环境诱因.面对公共风险规制的法治困局,回应性规制法律框架的本土化提供了一种破局新思路,实现了由"刑责优位"到"最佳威慑"、由"威慑或遵从"到"执法金字塔"、由单一规制主体到网络型治理格局的三重转向,为行政规制的功能拓展提供了路径指引.

    公共风险刑事规制行政规制刑扬行抑回应性规制

    认罪认罚具结活动中的法官参与

    王汀刘计划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界关于域外控辩协商制度中的法官角色存在认识误区,即便在美国,法官也并非不参与控辩双方的协商.在我国实践中,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起主导作用,控辩不平等的问题较为突出,被动、置后的法官角色难以确保认罪认罚案件的客观公正性,最终导致错误认罪与错误认罚现象发生.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实践中盛行的"法检沟通",不宜持全盘否定态度,而应全面分析其现实合理性及潜在风险;未来有必要总结实践经验,在充实程序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探索法官有限参与认罪认罚案件具结活动.

    控辩协商认罪认罚从宽认罪认罚具结活动法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