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1000-4769

shyj-zzx@126.com

028-87013623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社会科学研究/Jour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以大学师生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民族叙事的演变及重塑

    周平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华民族在民族叙事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叙事在多种因素推动下逐步构建起来.如此,一种具有70多年演进历史的民族叙事,既是关于民族事象的阐释体系,也是今天了解和把握民族认知和对应方式的重要对象.今天,在国家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根本变化之际,根据形势的变化思考民族叙事的重塑问题,结合对民族叙事历史经验的反思,塑造一个将中华民族与国内各个民族相结合的复合型叙事,从而对当代中国的民族事象进行全面的阐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就势在必行.

    民族事象民族叙事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复合型叙事

    中国古代分配制度的建构与发展——基于不同资源配置机制的探讨

    曾江周建波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背后是市场、政府、社会三种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作用,分别以市场定价的要素回报、政府财税政策和民间慈善活动形式决定或影响收入分配.对于这三个方面,中国古代在分配制度建构中作了一定探索.首先,政府试图通过田制改革、直接经营资源性行业以及对田地租金、资本利息进行限制来调整要素回报.其次,在田赋改革和商税征收中,政府多次尝试改变收税方式,缓解贫民负担.再次,在荒政和公共福利领域,古代政府建立了较完备的流程、制度,并设立了分门别类的官营机构.最后,在中古佛教慈善与近世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推动下,民间慈善成为政府公共品供给的重要补充.这些做法可为今天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供经验和启示.

    分配要素市场荒政民间慈善

    中国心学的多重意蕴

    蔡方鹿刘祺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的心学,这是比较典型的心学,以陆王心学等为代表,当然也包括了佛教、道教心学.多重意蕴之心学,包括儒佛道三教融合与互动,促进了中国心学的演变发展,体现了中国哲学重视哲学思辨和主体意识,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强调内省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等基本特征,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哲学体系.

    中国心学多重意蕴广义的心学佛教、道教心学心本论心学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刘斌志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当代哲学对多样化、地方化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认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先后经历了文化转向的过程,由此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在地化、本土化与文化转向.这种对于多样化本土性文化知识的重视,必然带来非西方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以及理论自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转向和文化自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文化品性、大社会工作观、整合创新性思维以及回归中国社会实践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自信必然带来理论自觉,即通过文化自认、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反以及文化自强的途径,在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理实对话以及学科对话过程中,最终实现其理论自觉、理论自反、理论自新和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文化自信理论自觉

    行为理论的体系性反思与自主构建

    曾军翰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完善作为刑法理论体系基础的行为理论.为了构建能够容纳一切行为类型的行为概念,我国刑法行为理论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纳入构成要件等评价阶层的要素,引发体系矛盾.梳理处于不同体系定位的行为理论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引入评价要素来认定不作为,以及引入评价要素后如何区分行为与评价阶层,其根源是对行为概念不同功能的追寻.重新审视行为概念的功能后,基于规范的行为概念的解释能力、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原则、行为与刑法体系诸多概念的关联、行为作为结果和行为对象等要素的连接点等原因,应当肯定行为概念三项功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借助独立于刑法规范的一般性规范构建体系融洽的行为概念.

    行为理论不作为基础功能结合功能一般性规范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逻辑意涵、现实约束与推进路径

    陈秋红邱欣张宽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这一引领作用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并融入乡村产业的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产业链建设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力量上以农民为主体,在根本目标上突出共享共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适应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科学选择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不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仍然在人才、资金投入、产业经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受到较多约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其引领作用也受到阻碍.未来应从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乡村产业经营、推进乡村产业链创新升级,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共建共享共富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科技创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数字金融的包容性法律规制

    曾文革任婷玉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在金融强国目标与人工智能技术双重赋能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这使得传统金融法律规制难以满足数字金融的规制需求,主要表现为立法规制相对滞后、标准规制适用有限、监管规制效能受限等.其原因在于,规制主体"单中心"难以因应数字金融混业经营的规制需求,行政"静态式"规制与金融科技动态变换的非适配性以及规制资源分布不均抑制规制精准化.数字金融发展与规制的动态平衡需要实施包容性法律规制:技术赋权理论将金融向善与以人为本理念深度融合,为数字金融消费者提供权益保障;数字正义作为塑造数字金融包容性法律规制的具体准则,不仅要把握过程规制的正义尺度,还应推进场景正义与法律3.0的有机融合.在未来,我国应当促进规制主体权力有序配置的多元协同共治,辅以技术规制的工具谱系推进激励性规制与约束性规制动态协调应用;同时,推动规制资源在场景空间内有效流动.这是实现数字金融包容性法律规制的可行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金融金融监管包容性法律规制金融强国

    数字记忆:特质、实践及反思——基于斯蒂格勒"代具"理论

    刘宗岱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具"理论是斯蒂格勒用来分析技术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基本范式,也是其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为认识和分析数字记忆提供了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在"代具"理论视域下,数字记忆的特质体现在速度和器具两个方面,展现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构成作用.数字记忆不仅丰富了记忆策略,而且在直播、复制、剪辑等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的同时,促使人类反思和警惕其中隐藏着加剧遗忘的风险.

    斯蒂格勒数字记忆代具第三持存

    福瑟戏剧观与易卜生戏剧观之比较

    汪余礼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的戏剧观与易卜生的戏剧观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其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好的戏剧是"诗",其迷人之处在于"感通",而且他们都希望通过"戏剧诗"来改变人与世界.其迥异之处在于:第一,易卜生认为"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写好的关键在于"双重的看",而福瑟认为"写作就是倾听",写好的关键是"还原";第二,易卜生认为内向自审特别有助于感通人心,能有效引发他者的自我反省,从而引领人走向自由与高贵;福瑟则认为静心聆听有可能引发"强烈智慧的突然爆发",从而把握存在之真或精神之光;第三,易卜生主张对内心体验到的一切有了深刻反思、得出结论之后再开始创作,而且创作时先写剧情梗概,然后写好初稿,再反复修改;福瑟则反对写剧情梗概,他预先不做任何规划,只求在静心聆听中记下某些声音,还原某个已经写好的文本,整个过程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他们的戏剧观虽有明显差异,但实际上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的"逻各斯"与"秘索思"传统.

    福瑟易卜生诺贝尔文学奖自审感通静聆感通戏剧

    脑科学视域下的福瑟新戏剧:具身性个人记忆对集体记忆的乐感反叛

    邓菡彬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瑟之"新戏剧"既有话剧/"文学戏剧"传统中的清晰、不容更改的剧本,又明确排斥话剧中最常见的角色身份、生活背景等写实设定;它源自于反对"文学戏剧"、强调"演员从对文学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的"后戏剧"的表演史脉络,但福瑟和他的舞台合作者强调"不相信舞台二度创作",认为"剧本作者是主持(剧场)文本诞生的关键",这种态度显然也异于先锋戏剧表演惯例.福瑟的戏剧可被视为对"话剧"和"后戏剧"两种不同样式的"集体记忆"的反叛,调动了演员和观众个人差异化的、具体而丰富的身体性记忆细节.福瑟的"新戏剧"让参与者有可能在"彻底的个人维度上"进入一种音乐性而不是表意性的共同体空间.

    约恩·福瑟情绪效力情绪记忆程序性记忆后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