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民恒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辨

    董保民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既强调了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即使收入分配改革和劳动者收入份额免受资本带来的"人的异化"的不合理挤压;又为进一步强化产权制度与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坚定保障,使其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件.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特别是明清实学思潮的"经世济民"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点亮了前行的灯塔.明代实学家们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对产权保护的强调,又通过17世纪耶稣会士的宣传深刻影响了欧洲启蒙思想家.这一历史脉络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传入中国后迅速赢得广泛认同.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当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制民恒产产权制度明清实学非公有制经济

    人工智能创造力建模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及其创新观意义

    高新民李佳佳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最新的创造力的建模不只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原型实例",而且创造性地模拟非人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等的创造力.相应地,非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及以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创造力建模走向应运而生.基于创造力原型实例多样论而发展出来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尽管暴露了常识和传统创新观的片面性,为推进人类的创造力认识的过程贡献了重要的真理颗粒,且在AI和计算创造力的最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片面性.人的创造力尽管不是AI建模创造力的唯一的原型实例,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最值得建模的榜样.要让AI创造力的建模和机器实现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仅像已有的计算创造力那样关注创造力的行为效果的建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创造力内在过程、机制、变量与实现条件的解密,探讨其计算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人工智能创造力计算创造力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非人类中心主义创新观

    赋AI以活力:社交机器人的心灵归因还缺什么?

    陈巍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是大多数社会互动的基石,也是人机互动与社交机器人设计的重要指标.人类与机器人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将思想、信念和情感彼此归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热点.心灵感知维度理论将人类互动对象的心灵归因区分为自主性能力维度和经验能力维度,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自主性能力维度出发将心灵归属于机器人,而忽视如何从经验能力维度实现机器人的心灵归因.对此,发展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活力形态概念及其一系列神经科学证据有助于研究者重新理解上述问题.赋予人工智能以活力,将有助于发现那些可能引起人类将心灵归属于机器人的经验特征,从而丰富"与人相似"的社交机器人的个性化研发.

    社交机器人拟人化心灵感知归因活力形态ChatGPT

    阴阳家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的孕育与生成——兼论尧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中庸"观念的由来

    高华平
    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而"羲和之官"其实也是道家的源头.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尚书·尧典》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是说在尧舜时期,人们已根据某些星象(鸟、火、虚、昂四宿)来确立作为二分二至之点的"四时".而从氏族、部落的源流来看,羲和(羲、和)本为和重、黎(重黎)之后,而重、黎虽或为颛顼之后,或为少昊之后,实皆是中国东部两个熟知天文历法的鸟夷氏族、部落及国家(方国、酋邦).《山海经》中的羲和、常仪、帝俊、后羿等神话,既皆与此一历史事件有关;而现代天文考古学上的许多遗迹,亦可印证中国史前及上古先民"观象授时"、发明历法的时代之早.由此来看,唐尧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乃是他通过"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调合当时中国各氏族、部落及国家(方国、酋邦)不同的历法制度,第一次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某种统一.因此,儒家视为"道统"的"中"或"中庸"原则,也就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是尧舜调合或统一当时中国各氏族、部落及国家(方国、酋邦)不同的历法制度时所使用的折中(中和)的原则和方法.

    阴阳家观象授时尧舜中庸

    明代气学的发生机理与张载哲学之气学定性

    丁为祥
    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气学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形成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发生机理?应当说明王朝思想专制的不断强化不仅导致曹端"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而且一定要将理学探讨引向"造化之理"的方向,这就形成了走向气学的趋势与可能;罗钦顺对朱子理气关系的颠倒又构成了从理学到气学转进的关节点;至于王廷相,则完全出自反佛而一以"元气论"为归,所以到了吴廷翰,也就全然从气学的立场立论了.但明代气学的这一形成过程同时也带来了对于前人思想之"裹挟"性的解读.比如张载哲学,其气学定性最早缘起于朱子对北宋四子思想总体性的继承与按需分配式的派定;而明代气学则又借助张载的"虚气相即"反拨朱子的"理先气后"说,但最后仍然对张载哲学进行气学性择取.张载固然并不排除气学所坚持的客观存在之第一性立场,但持同样立场的理学与心学不能不被划定为唯心论者.实际上,无论是张载还是程朱陆王,其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其独特的为学进路上,并不在于其核心概念之属性规定上.

    明代气学张载哲学王阳明王廷相气学定性

    "道并行而不悖":儒家道德中的运气与意志自由

    吴先伍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斯认为,由于道德行为受到偶然性运气的影响,因而道德行为都是"有条件的",这就否定了康德的意志自由理论,进而动摇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儒家看来,运气与意志自由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运气并不会动摇道德.道德评价虽然关乎行为,但是其核心则在于内在品质,行为虽然反映道德品质,但并不决定道德品质.在现实当中,行为都会受到偶然性运气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有条件性,不过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具有先天的基础,但是差别微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扩充存养,是人发挥自由意志的结果,而且当道德品质与外在条件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突破外在条件的限制而自由行动,因而运气与意志自由并行而不悖.

    运气意志自由儒家道德行为道德品质

    国家治理十年:从顶层设计到市场动力

    付敏杰管智超
    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时期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路径.文章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全面深化改革为界,把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基础,第二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匹配国家治理.随着中国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向"匹配国家治理",机构改革目标也从市场化转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深层制度参数体系的重构将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模式和路径.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如何加快深层制度参数向市场主体的传导速度,释放改革红利,从而达到国家治理时代市场决定性作用下的新稳态增速,是国家制度改革和调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应当重点研究发展阶段转变、国家工作重心调整带来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评估新组建机构对市场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工作方法现代化破解非经济领域、非市场逻辑与经济领域和市场逻辑的冲突,以新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国家治理经济增长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区间:经验研究与启示

    张衔蒙长玉
    9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劳资之间稳定的生产关系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数量关系来维持.确定劳资之间最优分配比例,是分配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的核心议题.文章通过对5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观察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决定经济协调运行的劳资分配的合理区间.统计描述和实证结果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合理区间很可能是0.6-0.64.劳动收入份额接近合理区间以及最优比例,经济运行综合状况趋于改善,反之,经济运行综合状况趋于恶化.政府负有维持生产关系稳定的职责,利益偏向性的政府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国民收入中失衡的分配关系,使之回调到合理区间.当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这不利于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共同富裕的推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文章提出的国民收入最优分配比例的合理区间,为中国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有效调节收入分配比例、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量依据.

    国民收入劳资分配劳动收入份额合理区间

    普惠金融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视角

    刘晓欣桑乾坤魏子鲲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金融作为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延伸和中国特色金融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生力量.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的补充,为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应遵循服务实体经济、人民性价值取向和防范风险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重新思考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发展规律,聚焦普惠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长尾效应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以及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风险机制,同时梳理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历程及现状,总结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就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出相应的中国方案.

    普惠金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排斥

    基于区域数字经济交易效率的制造业集群研究

    胡石清柯清钊郑文智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背景下的全球分工正在对中国制造业集群提出新的挑战.数字化变革提高了交易效率,为制造业集群赋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数字经济的信息优势使全球分散化生产成为可能,弱化了制造企业空间聚集的必要性,挑战制造业集中度.为发展制造业集群,需要升级区域交易体系,提升交易效率.文章在梳理制造业集群发展历程,厘清数字化、分工与交易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区域数字经济交易效率适应性模型,通过具体案例描述数字化区域制造业集群交易效率的提升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交易效率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