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理论照亮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孙正聿王海锋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现实变革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促进现实变革的历史,即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伟大实践与实践哲学、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学术理论自觉与主体性自觉的双向互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焕发了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建党百年回顾展望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文化选择

    于沛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激荡,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它是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产儿,其萌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深刻变革的文化选择过程.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前途的选择,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继承、创造、创新的选择.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成的沃土,而非已逝的凝固之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机结合,揭开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崭新一页,成为古老的中国史学的现代存在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承载着新的使命,在新的文化选择中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史学文化选择新形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百年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文艺共同体理论探索

    冯宪光
    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纪念之年.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立党、党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使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道路,充分显示了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卓越能力.百年来,党始终引领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独立自主的发展,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发展并非通向单一真理的直线进程,但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存在多种可能性选择时,始终体现了与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恰切、融汇.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思想共同体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其后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在不同时期,文艺共同体结合中国国情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论.党的组织领导与文艺共同体的理性认同和探索的结合,推进了百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文艺共同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范式转型

    中世纪建筑与柏拉图几何学——从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谈起

    赵敦华
    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史观为引导,考察柏拉图构造世界和人的几何模式对中世纪三种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式——的影响,用设计图、照片等直观方式说明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比例和力学原理等方面的柏拉图几何学元素.

    《蒂迈欧篇》柏拉图立体拱形建筑建筑美学

    解构康德的美学观——读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相》

    尚杰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对康德美学观的解构,认为康德把"先验判断"视为一个已存的框子,这个框子与具体的审美经验脱钩,在美的分析四个方面,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但是,解构的艺术认为,框子并不是中心,而处于边缘,它的审美趣味并不遵循康德的演绎逻辑,而是处于"延异"或增补性的逻辑过程.在此,德里达与康德的争论,代表了后现代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挑战.

    解构艺术绘画框子先验

    耕地抛荒和政府监管的理性认识

    黄少安李业梅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现阶段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文章认为,农民基于成本收益的抛荒行为是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结果和理性选择,而一些"占地大户"的抛荒行为则暴露了制度和政策的缺陷.政府以维护粮食安全为目的对耕地抛荒的严格监管是低效的,甚至易落入"监管陷阱".粮食安全问题是由人口总量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短期内国内外市场机制和农民选择导致的部分耕地抛荒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应视之为"中国式休耕".与其严格监管耕地抛荒,不如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耕地改良、发展农业科技和适度控制人口数量,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省粮于口".

    耕地抛荒休耕藏粮于地粮食安全政府监管陷阱

    记忆、信念与制度选择——以家庭承包制为例

    罗必良洪炜杰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行为受其过去经历及记忆的影响,制度偏好也同样如此.文章试图为中国农村普遍采用家庭承包制提供一个可能的逻辑性解释线索,认为大饥荒造成的饥饿记忆是决定农民制度信念进而选择并维护家庭承包制的重要原因.文章将家庭承包制分解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及"家庭经营"3个维度,研究发现:(1)饥饿记忆能够影响人们的制度信念,经历过大饥荒的农民对家庭承包制认可度更高;(2)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大饥荒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对家庭经营的偏好程度,但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饥荒经历对农民的家庭经营偏好没有显著影响;(3)对于具有更多非农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大饥荒对其制度偏好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此外,宏观层面的数据也证明经历大饥荒越严重的地方越倾向于采用并坚持家庭承包制.文章进一步阐明了上述结论对未来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政策含义.

    大饥荒制度信念家庭承包制记忆

    "人"与经济演化——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的另一维度

    罗卫东程晨张毅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19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马歇尔发展了一套不局限于静态均衡理论的思想体系,但在确立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地位之后,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思想体系被大大窄化了.文章介绍了马歇尔早期的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指出他所构建的内外部交互演化的机器模型,可以与人的心智能力相比较,为他此后考察人类发展的可能性奠定了心理学基础.马歇尔对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的要求,对经济动态过程中人的广泛创造性和企业家的特殊能力与社会责任的考察,都表明他将人与经济看作协同演化、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可塑性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演进,人的发展是经济演化的核心与目标.与此相关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马歇尔的思想体系,还有助于在与演化经济学现代发展的对比中,探讨现代经济学"理论危机"的可能出路.

    马歇尔经济演化人性基础心理机制创造性协同演化

    牛顿与英国的金本位:1717-1758

    赖建诚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学界认为英国1717年后转为单一金本位应由时任铸币厂厂长牛顿负主要责任.文章引述牛顿的原始文件证明,英国转为单一金本位的原因是由于英国国会坚持不改变金银比价,造成白银外流、银荒缺币,英国因黄金的大量流入而被迫铸造大量金币,使复本位变为实质上的金本位.牛顿主张维护复本位,但国会更注重维护金银比价及外汇收益.文章通过分析1734-1758年数据得出结论:1717年后英国被迫转为金本位的责任不在于牛顿,而在于国会不愿调整金银比价,英国的白银因此被套利者运出,同时运入相对廉价的黄金,造成金多银缺的奇特现象.在此情况下,牛顿被迫多铸金币而少铸银币,导致银币因数量不足而退化成辅币,终结了历史悠久的复本位制.

    牛顿复本位金本位金银比价金多银缺

    20世纪真实世界的微观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企业理论发展90年回顾

    刘文超李辉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者最早的研究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后凯恩斯主义企业理论以系统、成熟、独树一帜的面貌成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正统地位的挑战者.后凯恩斯主义企业理论的思想来源与其说是凯恩斯和卡莱斯基,不如说是20世纪30-70年代异端企业理论的躁动.不同的异端企业理论之所以能够融合形成后凯恩斯主义企业理论,原因在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现实性.异端企业理论之所以最终统一于后凯恩斯主义旗帜下,归因于后凯恩斯主义对开放系统本体论的承诺,对多元化方法论的坚持,对不确定性的认真对待.从异端经济学综合者的角度来理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我们会发现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仅关注微观经济学问题,而且对微观经济学的探索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20世纪异端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的抗争史,是部分经济学家对真实世界经济学的追求.

    后凯恩斯主义异端经济学企业理论真实世界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