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联网促进中国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齐红倩马湲君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家庭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个角度对比中国家庭的互联网消费现状,并以互联网消费金额为中介变量,探究家庭特征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从家庭内在特征来看,家庭代际的互联网消费差异显著,年轻家庭使用互联网消费的可能性和消费金额高于中年、老年家庭.其次,从家庭外在特征来看,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也是影响家庭互联网消费的主要因素,不同外在特征导致城镇家庭的互联网消费可能性和消费金额高于农村家庭.最后,存在互联网消费的中介效应,随着互联网消费金额的增加,互联网消费模式不断补充和部分替代了线下实体消费,借助互联网消费较强的辐射功能,居民家庭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为实现家庭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渠道.

    互联网消费家庭特征消费结构升级中介效应

    气候与长时段——基于葡萄采摘日期的研究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周立红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根据葡萄采摘日期资料,辅以阿尔卑斯山冰川移动记录,推测出近一千纪以来欧陆气候波动的大体轮廓:小冰河期开始于1303年,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冬季寒冷,夏季清凉,这一状况延续至19世纪中期,其中1690年代是迄今为止最为寒冷的时期.但在这漫长的几个世纪内,气候变冷的趋势多次被打断,甚至出现逆转.1480至1490年代到1530年代、1718至1719年、1770至1780年代、1846年,均为葡萄早熟、天气炎热的时期.1903年后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全球气候变暖进程,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气转凉,1970年起气候又呈回暖趋势.

    欧洲气候葡萄采摘日期冰川

    气候:17-19世纪欧洲社会和政治抗争的一个因素?

    埃马纽埃尔·加尼耶周立红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与政治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法国旧制度时期,不同的使用者赋予"叛乱""造反"甚或"骚乱"这样的术语以不同的含义.近年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交的报告,不断强调气候变化在加剧世界范围内社会和军事冲突方面扮演的角色.学者们也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比较了长时段里的历史事件系列与小冰河期气候剧烈波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法国过去500年连贯的气候数据和历史学家让·尼古拉梳理的法国旧制度时期抗争年表,我们可以推测出,社会暴力的高峰期往往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相重合.通过对1709年"大寒冬"、法国大革命爆发初期和1816至1817年坦博拉火山喷发时法国和瑞士社会与政治抗争的分析,我们发现,气象状况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粮价高涨,引发生计危机,民众骚乱总是在这种状况下爆发.但往往是在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政治斗争汇聚到一起时,气候问题才会演化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气候抗争危机妇女

    从境地研究到气候史:勒华拉杜里的总体史探索

    周立红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至70年代,勒华拉杜里受到法国社会经济史学界生态—人口研究模式的启发,吸收了自然科学界研究气候波动的成果和方法,突破了年鉴学派境地研究的框架,主张采取科学方法研究历史上气候的波动,但不讨论气候波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范式被称作"没有人的气候史".21世纪初,勒华拉杜里接连推出三卷本《气候的人文史与比较史》,从饥荒和瘟疫视角,系统探讨了公元1000年以来西欧气候波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勒华拉杜里从"没有人的气候史"转向气候史,受到法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学者对极端气候事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的启发,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叙事史的复兴"这一史学思潮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摒弃科学的历史学,而是努力将科学的历史学与叙事的历史学结合起来,从总体史的角度撰写气候史.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

    境地研究气候史勒华拉杜里总体史

    "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的新基点与构建新国际关系理论的尝试

    陈秀武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海洋国际秩序方面,"海洋命运共同体"不仅为处理国家间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还超越了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一体化与和平"理论,从而发展了与海洋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海洋命运共同体"在"批判—重构"层面上发挥作用,弱化了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海权"争霸意识,强化了共同参与划分海洋利益的现实需求."海洋命运共同体"直面的是"关系、行动与结构"问题,是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合作理论"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为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海洋命运共同体"社会结构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国际关系理论

    法国心态史的研究传统与理论转型

    张弛
    13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心态史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因分析历史中的集体心态和集体表象,从而有别于其他史学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心态史成为20世纪史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心态史倾向于关注集体无意识,强调心态的结构性、稳定性以及对个体的制约性,极大地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议题,推动了史学发展,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尤未能摆脱还原论和线性史观.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史学的反思与超越旨在克服心态史以及文化史的弊端,试图结合经验与理论,重新恢复人的能动性,进而更有效地分析历史的转型与变迁.

    心态史文化史事件史年鉴学派

    "衍""生"辨

    张江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西方后现代阐释理论主张阐释是无限制的意义生产不同,中国阐释学中"衍生"一词,在"阐宏使大"中蕴含"约束规范"之意,使阐释在扩张与守约之间找到平衡.在文字学意义上,"阐""衍"同义,"阐衍""阐化""衍化"均为传统经学常用之语;在阐释学意义上,"衍"是阐的方式,阐乃由衍而阐,"衍"显明"阐"不同于"诠""解"之个性,更发展出古代释义"阐衍"与"诠解"两条主要脉络,离散与递归两种思维方式."衍生"较之"生产",更能确当表达文本阐释在合理性约束下的扩张与流溢,也提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后现代阐释理论."衍生"当为中国阐释学理论体系中具有节点性意义的重要概念.

    衍生生产阐释约束

    "至法无法"论的当代意义

    刘毅青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至法无法"或日"无法之法"是中国文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其理解关涉到对中国文艺创作论的理解以及在审美品味上的定位.法度与自然所构成的理论辩证只有放在道与艺张力的背景中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法"的获得来自技艺训练、技艺习惯养成的本能.但一味地在技巧上求工,只能在技巧上有突破,并不能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技巧的超越来自主体精神修养境界的提升,修养是最终突破技巧的关键.对"至法无法"的理论建构不能局限于文献的梳理,而应该从中国哲学美学的层面展开,并将其置于当代的文论语境中,凸显其对解决当代文论和美学问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

    至法无法工夫中国文论

    "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论文学理论公共性的实现之途

    肖明华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批评的发生和文学理论是有内在关联的.文学理论需要借助文化批评彰显知识的公共性,文化批评则需要借助文学理论来获取合法性.当前,要凸显文学理论的公共性,有必要继续倡导文化批评.为了让文化批评区分于"文化讨论"与"文化研究",就特别需要发展"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而为了让"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不至于过度他律,则需要有文学公共领域的评价机制.理论地言说文化批评,对于彰显文学理论的公共性不无益处,但我们更应该多加强调和落实"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对于文学理论公共性的实际作用.

    文化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公共性

    新文学"暴力"艺术的突破

    郭盈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小说中的暴力书写古已有之,从小说形态完备的唐传奇开始就没有缺席过.但是古代小说中的杀头、流血只是在外力作用下人类生命流程的中断和肌体灭亡的自然现象,作家们并不会将其大肆渲染,在单纯的生命终结意义之外不附着任何作家的主观目的 和审美因素.新文学作家将暴力作为美学情趣来玩味,寄寓了其人性的观点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地颠覆了优美、典雅等古典美学原则.

    暴力人性美学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