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五代词的宫廷文化书写

    孙艳红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起源于宫廷"一说引发学界对词体发生史的重新建构,宫廷文化对词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初唐宫廷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宫廷文化性质的著辞歌舞,对词体的产生具有启发作用;初唐诗的宫廷文化属性为盛唐李白宫廷应制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唐王建宫词继承李白词的传统,与中唐其他文人词合流,表现出诗体向词体转化的过渡性特征,是晚唐温庭筠词柔媚之美的先导;晚唐花间词产生于西蜀宫廷,南唐二主及冯延巳的词则产生于南唐宫廷,皆为宫廷文化的产物;五代十国淫靡享乐之风更盛,词明显具有宫廷文化色彩.从宫廷文化这条线索追溯唐五代词的发展,可以看出,唐五代词以宫廷文化为主要题材,具有鲜明的宫廷文化属性,同时宫廷文化也有力地促进了唐五代词的产生、定型与发展.

    唐五代词词的起源词体发生史宫廷文化

    敦煌女性词新论

    孙浩宇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唐五代词·正编》录敦煌词199首,多不知作者及性别,100余年来,对其价值、地位的认识有欠系统、准确,相关研究也不够具体和深入.运用性别心理分析,辨识带有性别信息的关键意象或情境描写,其实不难确定其中61首词作者的女性身份.敦煌女性词符合早期词体由诗体演变而来的源流规律,符合"歌伎(≒)文人""文字(≒)音乐"相结合的词体"创作(≒)传播"机制.源自教坊的歌伎乐工具有行业、性别优势,是敦煌词的主要作者群,更是词体的开拓者.敦煌词是女性作词之始,是词体之始,而花间词是继承敦煌词的男性作者的拟作、代言.后世尊崇花间,是由词体早期作者的性别身份以及一贯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 与传播机制决定的.重回敦煌词,是对女性词史价值与地位的正本清源.

    敦煌词女性创作性别心理词史地位

    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法的转型与点立法任务

    叶静漪李少文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社会法发展转型的新契机.社会法的推行不仅有助于实现法治秩序,也作用于民生和经济社会领域.社会法治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形成共享型社会法,契合了中国社会法的价值、内容和功能.从实践角度看,以共享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立法,既要确保社会法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联动性、立法过程的开放性以及立法的科学性,还要在社会重点领域立法中贯彻共享原则,在劳动关系协调、社会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以及涉外劳动法等方面形成具体制度规范.编纂法典是推动社会立法的可预期措施,也将是新发展阶段的重点立法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中国社会法发展的关键时机,社会立法必须迈出新步伐.

    社会法共享发展劳动法典社会法典

    平台用工职业伤害保障探究——以网约配送员为例

    艾琳
    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从业者已成为中国劳动者队伍的有生力量,但这一群体的从业身份如何界定、法律权益如何保障,则是一个突出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网约配送员"是平台用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20年被国家人社部明确为新职业,由于在现行法律下该群体不被认定具备劳动者身份,因而缺少社会保险的保障,这引发了诸多问题,尤以工伤保险争议最为突出.文章通过对相关司法案例的类型化分析,揭示平台企业对用工责任的规避方法及造成的平台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缺失的现状.提出将平台从业者的工伤保险与传统劳动关系解绑,统一职业伤害保障的思路,并将平台用工方承担工伤赔付的责任,首先确定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作业发生伤害等与工作原因直接相关的情形,并提出构建职业伤害赔付的快捷模式.

    平台用工网约配送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伤认定

    市民公约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李天相
    217-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和全民性特点.近年来,生活源污染问题凸显,硬法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表现出治理重心高、治理成本高和治理效能低的局限性.为回应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国各地纷纷采取以市民公约为代表的软法手段,旨在引导和约束公众环境行为.市民公约属于广义上的软法范畴,以社会约束力作为其效力基础.与硬法相比,其柔性治理特点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特点更契合,表现出治理重心低、治理成本低和治理效能高的优势.市民公约是社会治理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结合点.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市民公约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应重构其运用路径:以基层社区的全民参与为生成路径,以依托社会治理体系为实施路径,以与硬法衔接为保障路径.

    市民公约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软法社会治理

    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偏失及匡正

    冯永刚师欢欢
    228-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单元,优质学校是基于独特的价值假设和优质教育的诉求,进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稳定的办学方式和进步状态.其中特色化建设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然而,在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偏失现象:追求时效,以办学"政绩"为导向;盲目移植,特色化建设趋同化;避实就虚,缺乏特色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了推进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增强学校文化自觉,把握特色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立足实际,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系统规划,构建特色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本培训,打造高素质的特色化建设队伍.

    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内涵发展立德树人

    生态教育理念下区域学校改进研究

    李广秦一铭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学校改进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协调共生".以生态教育理念审视区域学校改进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理念下区域学校改进的目标追求是:在教育格局上,从"自我区隔"走向"协同开放";在实施方式上,从"机械模仿"走向"个性创造";在话语表达上,从"缄默零散"走向"丰富系统";在发展过程上,从"外部驱动"走向"自主联动".其核心内容是:形成浓厚的生态教育文化、建设优质的生态教育教师队伍、构建多彩的生态课程体系、创建多样的生态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生态心灵的学生.其实践路径是:连通区域教育生态,促进多元主体思维共振;搭建成果流动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实施项目运行机制,推动改进主体合作共赢.

    生态教育理念区域学校改进协调共生教育格局

    老子哲学思想语境下当代生态伦理理念的构建

    孙晓喜吕洋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新模式,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一定的生态伦理秩序之上.对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与思维模式的批判反思是当代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的立足点,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汲取是当代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的理论源泉,而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理念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尤其老子对人与社会问题的诠释内容与诠释方式,可为当代生态伦理理论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老子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理论建构

    19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青年形象

    叶禾令
    24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欧洲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人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主题主要为个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文学作品多以青年为主角,借助青年的人生处境展示人的处境,表现新文明带给个人的新束缚.这与青年阶层在19世纪的崛起密切相关,而青年的生理、心理、精神特点与资本主义上升期人类的集体品格共通.因此,19世纪欧洲文学以青年构成艺术典型的主体并非偶然,而是艺术逻辑与社会历史的统一.

    19世纪欧洲文学青年青年形象现代性

    地域性公共艺术:全球化时代公共艺术困境的超越之路

    邱可新赵申申
    25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既为新时代公共艺术带来了挑战,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直面各种现实困境,如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传统性等矛盾是全球化时代公共艺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地域性公共艺术充分发挥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文化传承性和独特性,为解决各种矛盾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与丰富的素材.地域性公共艺术调动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公共艺术的人文情怀,为全球化时代公共艺术发展增添了活力.凸显个性,形成多元融汇、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是我国公共艺术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公共艺术地域性公民社会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