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出隋唐之际李祯墓志关联问题探微

    拜根兴林泽杰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察西安近年新出土的《李祯墓志》涉及问题及其家族谱系源流.通过对《李祯墓志》《李爽墓志》《张朏墓志》与《旧唐书·李昭德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关内容的比对探讨,参照初唐人物多"以字行"之风尚,探明李祯即"李伟节",也就是李乾祐的父亲.《宰相世系表》将李祯一房系于李崇义之下,显属误植.文章考察了李祯其人在隋唐之际的任官经历,指出李祯墓志盖及志文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李祯毕生最为荣耀辉煌的功绩均是在隋建立,再加上李祯其人较为看重郡望与功名,其后人可能考虑到此点,才以李祯所任"随"司隶刺史一职镌刻于其志盖之上,而于志文中增添"大唐"二字,以示对当朝的敬重.这也揭示了唐代的墓志写作虽有范式可循,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原因等,墓志铭的写作可能呈现多种情况,故在论述考证时应更为严谨,还原墓志背后所蕴含的真相.

    隋唐之际李祯墓志李爽墓志李祯家系墓志体例

    唐五代藩镇幕府文武幕僚关系论析

    李翔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前期"文武并重"风尚在开元、天宝前后逐步改变,重文之风渐兴.伴随藩镇体制的确立,幕府内也同步走向"文武分途".在藩镇林立的特殊政治格局下,文、武幕僚均有各自的升迁渠道.在"顺地"藩镇,文职幕僚的前景相对更好;在河朔这类半独立藩镇,文、武幕僚前景大致均势.此时幕府内较常见的文武冲突反映了双方对资源的竞争.农民起义后,武人地位急剧上升,并染指地方行政,文士地位下降不可避免.然藩镇幕府离不开文职幕僚的辅佐,文士重"实干"、去"浮华",提高自身行政素养以契合时代需求.历经大混战后,五代强藩幕府文、武幕僚地位大致均势,化镇为国的五代诸朝均致力于维护文武平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五代初年已着力削弱武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中晚唐五代藩镇幕僚文武关系

    朝鲜朝光海君时期对明关系略析

    李宗勋姚蘭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7世纪初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朝宣祖李昖立光海君李珲为世子,与光海君分朝主政.分朝期间光海君率军抗倭,获得臣民拥戴.分朝结束,宣祖派遣使臣赴明朝请封光海君为朝鲜世子,但光海君非嫡非长,明朝多次拒封,导致光海君统治初期对明关系冷淡.光海君统治中期发生"野史辨诬"事件,朝鲜两次派遣使臣辨诬.经过两国不断交涉,双方关系逐渐缓和.光海君统治后期,后金逐渐强盛,光海君采取对明朝"事大"、对后金"交邻"的中立政策.该政策的施行,既加剧了明朝与朝鲜的相互猜疑,又使中朝传统封贡关系出现裂痕.

    光海君明朝朝鲜朝中立外交

    乾隆朝吉林、黑龙江同内蒙古的边界划定

    吴忠良王玉芹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朝以后,为抵御来自俄罗斯和准噶尔的侵扰,清政府加强吉林和黑龙江驻防,新设的驻防与相邻内蒙古蒙旗间划定了大致的边界线.但随着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增多以及对边界管理的规范化需求,乾隆朝中期吉林、黑龙江同内蒙古间重新划定并明确了边界.厘清吉林、黑龙江同内蒙古间边界的形成过程及其背景原因,不仅对理解清代东北各地行政辖区的形成以及清朝对旗地和蒙地的管理有重要意义,对了解当时东北各民族间的关系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乾隆朝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边界

    地方"谘议政治"的发端:清末奉天谘议厅述略

    塔丽婷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奉天谘议厅是清末新政期间由徐世昌主导成立的一个新政机构.谘议厅搭建了清末地方"谘议政治"运行基本架构,开创了通过谘议建构地方法律体系的先例,做出立法与行政分离的初步尝试.可以说,清末"仿行宪政"的基本模式——"谘议政治",就是由奉天谘议厅发端的.

    谘议厅新政谘议政治东三省徐世昌

    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

    毛宣国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美学在容纳和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观念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学术界对此有着共识,但对其现代价值却颇多质疑.事实上,从20世纪初的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开始,意象美学就重视以现代视角来阐释美学问题,关注当代审美和艺术实践,为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美学立足于本土,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融合,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意象美学连接传统与现代,具有阐释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引领当代艺术创造的能力;意象美学重视美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层次的提升.

    意象美学现代价值中国当代美学对话与融合精神价值

    康德美学的"天人合一"思路论析

    程相占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人合一"思想并非中国美学所独有,康德美学的整体思路也是如此,其思想主题是如何跨越《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鸿沟",即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之间的严重断裂.针对这个哲学难题,康德提出自然与人类的认知能力之间有一种"适合性",判断力的先天原理"自然的有目的 性"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为自然"适合"人类的认知能力,以便人类能够从自然事物那里认知、感受或领悟"自然的有目的 性",自然与人类因"相合"而"合一".这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康德美学的思路进而展开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康德美学适合性自然的有目的性天人合一

    中共延安时期读报组的知识共享、群体互动与社会影响

    蒋建国
    15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报组是中共延安时期倡导群众办报、读报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广大农村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的背景下,中共运用党报发行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乡村社会精英作用,通过读报员的读报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听报,形成乡村社会以党报为中心的"读—听"系统和社会网络.读报组融合了印刷媒介与口语媒介的优势,将读报、听报、识字、生产、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报刊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信息来源,经由读报员与组员的"读—听"互动,强化了群体的情感能量,在组织化传播的过程中,群体价值观得以协调和强化.读报组在"制造同意",为参与者的集体行动指明了方向.组员们通过读报组的持续训练和教育,形成了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群体动力,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展现了努力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将思想力转化成了行动力.读报组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传播乡风文明,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读报组群众运动

    中国近代媒介样态下的阅读革命与深层社会文化演进

    郝雨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文化史上,除媒介技术和经济发展等原因,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引发的"革命阅读"往往是各历史阶段"阅读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革命阅读"和"阅读革命"是人类思想与文化革命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现象,"革命阅读"是具有明确社会改造目标和革命实践方向的"阅读革命".以往的阅读史研究多忽略这一重要取向.文章提出"革命阅读"概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与"阅读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基于媒介技术变革的阅读革命的确会产生积极效果,但也经常伴随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而革命阅读始终方向明确,推动社会进步,尤其在诱发阅读革命、推动社会阅读史发展方面具有深层意义,对于深入研究阅读规律、总结人类文化传播历史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革命革命阅读阅读史报刊阅读媒介变革

    全球治理知识体系的危机与重建

    赵可金
    17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这一大变局的进程.在这场大变局之中,全球治理陷入了困境,迄今为止确立起的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导的全球治理理论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出路,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超越西方知识体系主导的全球治理,重新构建基于真正全球意义之上的全球治理新知识体系.同时,在梳理和批评已有全球治理理论包括功能理论、利益竞争理论、观念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推进全球治理新知识体系的建设,重建集纳世界众多文明智慧的全球治理学,这是未来全球治理研究的必由之路.

    全球治理知识体系全球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