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伦理学现代转换的百年历史审思

    江畅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中国伦理学开启了从传统到现代转换的进程,其间经历了从坚守传统转向就教于西方、后转向就教于苏联、再转向就教于西方、最后又回头就教于中国传统的四次转向,从而走向繁荣和强大.经过百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伦理学已经成为"显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全国性的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方法突破和创新.伦理学在现代转换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影响学科发展的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隐性问题,如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应用伦理学的性质、伦理学的相对学术独立性等问题.中国伦理学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加大传统伦理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力度,促进"中西马"伦理思想深度融合,提升和提炼时代道德精神,通过打造具有原创性的伦理学体系推出饮誉世界的伦理学大师.

    中国伦理学现代转换历史审思学科性质时代精神

    坚持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杨海蛟
    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政治学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围绕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进一步论述了政治的内涵与外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破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深刻阐释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略;创新了一系列工人阶级政党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本质、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原则、路径与方法.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发展100年

    景天魁高和荣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形成的必要条件,群学则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群学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改造和发展群学,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兼收并蓄群学要义,扎根中国大地,直面中国问题,寻求解释中国社会之道、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之策,极大地增强了认识、改造和建设中国社会的能力,是世界社会学史上的伟大丰碑.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共产党

    中华文明的和平合作天下观

    张立文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极高明智慧的民族.先圣先贤在仰观俯察天文地理中问天、问地、问天下.于是有屈原的《天问》,陆九渊对天地何所穷际而深思至忘寝食.朱熹问地、问天,气的轻清为天,重浊为地.自古以降,中华民族就具有天下和平的价值理想."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设教,使人心由恶变善,天下和平.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和实生物,心平德和,天地人和谐合作.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根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修齐治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仁民爱物,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深厚的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理论根基,构建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文明,亦创造了时至今日依然璀璨的中华文化.和平合作天下观的思维方式,深深扎根在中华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中,和而不同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但可和平合作相处;万物的多元、多择、多边性,是天下和平合作的思维基础;立己立人性,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达己达人性,各民族、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合作的保障;仇必和而解,是使世界和平合作的根本大法.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

    中华文明和平合作天下为公价值理想

    儒学"天"观念的含义演进与思想特征

    李祥俊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是儒学的最高观念,但其含义丰富且随着社会历史和儒学自身的发展而变化.儒学"天"观念渊源于上古三代的思想传统,主要包括主宰之天、物化之天和生命之天三重含义.就儒学"天"观念含义的历史演进看,先秦儒学"天"观念的三种含义次第展开,汉唐儒学呈现主宰之天与物化之天的双向演进态势,宋明新儒学则确立了生命之天的主导地位.生命之天是儒学"天"观念的主导含义和演进趋向,它为儒学以及传统中国社会确立了基本的世界观、价值源头和终极关怀,是我们理解儒学核心精神、实现儒学现代转化的不可逾越的思想前提.

    儒学主宰之天物化之天生命之天

    晚明浙江阳明心学的儒佛会通

    邱高兴黄成蔚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时期,多种思潮并兴,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事功之学、佛学等活跃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互相辩驳、影响、会通,其中阳明心学和佛学的会通尤有特色.浙中王学左派代表人物王畿、周汝登援佛入儒,以"四无句"突出了对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侧面的强调,并将"虚""无"等概念脱敏,从佛老专有概念这一窠臼中剥离出来,突出儒家使用这些概念的优先性与合法性,并将其上升到"千圣之学脉"的高度.他们基于儒家立场,以阳明心学传人自居,但不讳言佛教,常引入佛教概念来说明儒家思想.晚明时期服膺阳明心学,同时又有佛教信仰的居士也有不少,如陶望龄、陶奭龄兄弟等既是阳明学的坚定维护者,同时对佛法又有信仰,他们极力会通儒佛,对佛教义理有较深入的理解,是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另一种形式.晚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时代特征,也交汇于"浙党"这一群体身上,他们在朝为官,在政治上参与晚明党争,同时因成长于浙江这方水土,深受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思潮的影响.援佛入儒、儒佛交融、亦儒亦佛,浙江阳明心学与佛学的会通呈现了儒佛关系的复杂和多面向特色,是晚明三教一致思想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明阳明心学佛学儒佛会通浙党

    耦合协调度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基于亚洲564个城市的分析

    倪鹏飞徐海东刘笑男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活力、环境质量、社会环境、科技创新、全球联系、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7项关键指标的总体耦合协调度,分析亚洲564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及其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处于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状态的亚洲城市占总样本的33.69%;shapley分解表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和经济活力是解释亚洲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经济活力、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对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较低的亚洲城市影响较显著,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全球联系和环境质量对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较高的亚洲城市影响更明显.

    可持续发展城市竞争力耦合协调度经济活力科技创新

    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进:市场驱动与政策引导

    姚常成李迎成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定性分析了政策主导下的城市群发展基础,定量分析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政府制定的各项区域政策决定了各大城市群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基础以及市场化制度基础.2000年后政策引导变量(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城市群可达性水平)则主要通过市场驱动变量(城市群分工水平、产业集聚水平以及市场发育程度)间接推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进.文章指出,市场驱动路径下,中、西部地区应以建设中心城市为重点,积极发展都市圈,走由集聚到扩散的发展路径;东部沿海地区则应主要建设区域一体化的多中心城市群.这两条市场驱动路径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政策引导市场驱动

    户籍歧视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

    陈杰郭晓欣钟世虎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村户籍歧视是否以及如何抑制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定居意愿.多种模型设定和控制内生性偏误的计量研究结果均显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村户籍歧视仍然普遍存在,且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有负向影响.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户籍歧视的负向作用有所降低,但这一负向影响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被强化,不同就业形式、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存在异质性.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加快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和完成市民化进程提供参考.

    户籍歧视农村流动人口新型城镇化城市定居意愿劳动力市场

    中非古代关系史研究四十年

    李安山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中外关系史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古代中非关系的研究进行史学史梳理.关于汉代的中非关系研究,集中在中非关系起始时间、"已程不国"和"兜勒"两处非洲地名及早期非洲移民的研究.关于唐代的中非关系研究,主要涉及唐代古籍中出现的相关地名(如摩邻、老勃萨、拨拔力、三兰等)、中非商贸往来以及被称为"昆仑奴"或"僧祇"的黑人之来源问题.宋元时期,中非交往不断扩大,中国对非洲的认识得以提升,双方贸易活动频繁,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明代中非交往更进一步,学界对明代中非交通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地图上出现的非洲地名、郑和下西洋与非洲的关联以及明代中非贸易和瓷器在非洲的发现.由于处于殖民帝国入侵非洲和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社会,清代中非交往受阻,学界研究集中在清朝相关著作的内容及早期华侨社会的相关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文章对中外关系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中非关系史移民贸易中非交通史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