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窟与造像中的塔形和碑式——佛教艺术中国化演变之例证

    张总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与艺术由印度及中亚传入中国,数千年来留下无数遗产,产生许多变迁异进.外来与传统之艺术形态出现各种结合与融通,其流变样态——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具体形式体现于方方面面,虽从造型面貌与风格等做有论述,但还远远不够,尤其在形式构成元素等所作分析却很少,特别是在佛教艺术主体的石窟与造像之内.文章主要从石窟与造像之构成元素的塔形与碑式元素以及上下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考,可见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具体例证.

    石窟造像窟形造像碑造像塔塔形窟

    关于中国阿育王塔称谓与形制关系的再考察——以吴越王金涂塔为中心

    王敏庆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越王金涂塔的"阿育王塔"之名,在五代后相同形制的佛塔上偶有出现,但真正被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的"阿育王塔"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阿育王塔有着不同的样式,一向被认为是"阿育王塔"的吴越王塔,只是"阿育王塔"样式之一,且其流传具有地域性,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方形单层覆钵塔在我国出现约在6世纪,之所以南北朝背屏造像等处的一些小塔与吴越王塔相似,是因为它们分别是我国方形单层覆钵塔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和晚期形态.

    阿育王塔吴越王金涂塔方形单层覆钵塔

    民国词坛新旧两派分野论析

    孙克强
    13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既是古典词学的终结期又是现代词学的兴盛期,新派词学出现,并与传统旧词学形成分野之势.新旧两派词学在许多论题上相互对立,如对南北宋词审美价值的判断和取舍,旧派的观点是尚南宋而不抑北宋,新派则是崇北宋而黜南宋;又如对清词的价值判断,旧派、新派对"清词中兴"分别持肯定和否定态度.造成两派分野对立的原因,一是学词目不同,旧派以学习填词为目的,新派以欣赏审美为目的.二是审美标准不同,旧派追求幽约委婉,新派要求直击心灵.民国时期新旧两派对当时及后世词史、词学史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和研究均有深刻影响.

    民国词学旧派新派常州词派南北宋词清词中兴

    龙榆生与现代词学目录学的建立

    傅宇斌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词学目录学注重词集版本和校勘,间有评论词人词风者,但多以点代面,不求全面客观,即便是《四库提要》,在版本、校勘之外,评论词人也以总体风格为主.龙榆生对词学目录学的继承、发展和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词人生平及创作事实的考证;二是强调对词人风格的评论应在全面的词史视野下,注重对词人风格历程的把握,以及对词人创作得失的中肯批评.此外,龙榆生身体力行开展词学目录学实践,取得较高成就,影响了现代词学研究.龙榆生所倡导的词学"目录之学"是现代意义的词学目录学.

    龙榆生现代词学词学目录学《四库提要》书目

    镜头·语言·遮蔽——卡夫卡《失踪者》中的电影书写

    曾艳兵曲林芳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创作的时代正是欧洲电影风行的时代,电影艺术对卡夫卡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方式均具有重要影响.在卡夫卡看来,电影镜头活动性强,反而会遮蔽观者的眼睛,干扰其意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已呈现这样的电影意识,通过仰视、俯视、运动、特写电影镜头,借助视角变化、快速移动来夸张扭曲的空间,遮蔽秩序和体制中的暴力.表现镜头的语言则是其共谋,通过延缓使人长时间滞留于一种莫名的境况,遮蔽了人的恐惧.在暴力和恐惧中,人选择逃离,在卡夫卡小说中这种逃离是现代人的常态.因此,卡夫卡式电影书写融入了电影意识的写作和自成一格的语言观,是从电影意识内化到卡夫卡式书写的过程.对卡夫卡《失踪者》中的电影书写加以探讨,可以为卡夫卡与电影之关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卡夫卡式电影书写镜头语言遮蔽《失踪者》

    经典化之后的卡夫卡如何批评——以《秃鹫》的解读为例

    赵山奎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的经典化,是批评带来的历史结果,但卡夫卡的自传性写作也包含着对批评的预先批评.《秃鹫》解读史与对卡夫卡传记背景的索隐相伴而行,也是当代西方卡夫卡学术"文化—历史"转向的一个缩影.这一转向也是传记转向,它最终揭示的是卡夫卡的复杂面相,而文本解读的成败得失,往往也取决于对卡夫卡传记背景理解的多寡深浅.肺结核确诊后,探索其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是萦绕在卡夫卡心头的一项重要活动,《秃鹫》的写作与此密切相关.作为"批评的寓言",《秃鹫》是卡夫卡以自己"患病的身体"为想象对象而开展的精神分析,也是对批评家之"秃鹫梦"的自传式批判,回到卡夫卡,回到学术史,是经典化之后的卡夫卡研究的重要路径.

    卡夫卡《秃鹫》传记背景批评的寓言

    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生态格局之变

    胡智锋陈寅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是当今传媒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传媒艺术生态格局变化的重要背景,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平台融合三个层面.在新环境下,传媒艺术呈现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相融合的全新生态格局.传媒艺术在以电影、电视和视频为代表的传统形态和新兴形态共生共存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媒介和平台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呈现融合发展后的全新态势.在融合时代传媒艺术的全新生态格局中,需要辩证地看待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各自的优长和问题.在融合背景下,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融合发展传统传媒艺术新兴传媒艺术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平台融合

    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

    陈旭光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会消减和割裂艺术,而会为以数字化影像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带来发展契机.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变革引发的媒介文化变革,对以经典艺术为主要诠释对象的艺术理论体系和美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艺术理论也应随之发展、不断扩容,以解决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深化美学和艺术理论体系.文章从影像世界本体、创作生产主体、作品或媒介本体、观众受众主体等几个维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变革,进而提出在媒介文化构造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我们也应在媒介文化变革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在原有经典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艺术理论体系.

    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艺术理论电影美学工业美学

    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共通性研究

    刘俊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媒艺术,特别是新兴传媒艺术是否为艺术,是一个经典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激进派与保守派有经年的争辩.新兴传媒艺术逼真的复刻性、模糊的主客关系、强大的惊颤性和智能的学习性等特征与传统艺术在创作、传播与接受方面有相当大的区别.这引发了我们对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共通性的思考.二者的共通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艺术创造方面,都是通过形式追求表现性的创造品;在艺术审美方面,都突出人们内在情感与想象的重要性;在艺术认知方面,都承认艺术认知与科学认知的不同,也都承认艺术有或多或少的道德功用.在媒介融合和艺术融合的背景下,传媒艺术对人类艺术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传统艺术认知理念中抽离,重新认识新兴传媒艺术及其与传统艺术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对传媒艺术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传媒艺术传统艺术艺术性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

    史瑞杰
    19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继承、吸收了古典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的优长,形成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视域.运用这一视域观察效率与公平,引发一系列观念变革:效率与公平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复合关系,判断效率与公平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主体标准是看它有利于少数人、多数人还是每个人,效率与公平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存在形式从领域合一到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分离相一致,现代社会的效率与公平也呈现一种结构性存在,至少存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效率与公平.而不论是从领域看还是从层面看,效率与公平都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不存在同一领域和层面的权衡或"鱼和熊掌"简单二分的两难选择问题.因此,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复合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线性关系.与全球化、后工业社会开启的社会网络结构相适应,效率与公平的结构整合需要价值观念创新:要树立共生共在的新理念,要树立效率与公平的复合关系理念,要在整体和动态平衡中创新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效率与公平复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