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育政策放松、家庭资源配置与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来自二孩政策的证据

    汪伟吴春秀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二孩政策为例,利用CFPS数据考察了生育政策放松对家庭资源配置和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中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对第一个孩子的人力资本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孩子数量增多带来了家庭总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且新生二孩挤出了家庭对一孩的教育投入,同时挤占了父母培养一孩的时间;新生二孩带来的家庭资源竞争效应,也降低了父母对一孩的教育期望,减轻了一孩的心理压力;同时非独生子女之间的互动,增强了一孩的责任感,提高其情绪稳定性,有利于一孩的心理健康.整体上,新生二孩带来的资源挤占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影响在一孩是女孩、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和父母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家庭以及公共教育投资较少的地区尤为明显.文章为正确认识生育政策放松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提出了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公共教育支出等促进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建议,为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孩政策家庭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竞争效应

    家马在殷地的活动与晚商战争

    李健胜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家马是从西亚、中亚引入的,晚商时期殷地家马当为早已本土化的西北家马或北方蒙古家马.从人马权力关系角度看,殷地家马以圈养兼放养形式繁衍生息,人类通过各种调教手段使之服从役使、习惯骑乘,而适应殷地气候且能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是殷人重视家马的主因.殷地家马以驾车、骑射的服劳形式参与晚商战争,殷人围绕家马饲养、管理和使用形成等级分明、分工明确的人际关系网络,家马资源也与晚商族群争竞及政权兴亡息息相关,这都说明人类依赖家马与其能够有效配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技术不无关联.

    家马晚商战争权力关系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贡狮与明代"狮文化"

    邹振环
    12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和下西洋时期贡狮活动的历史记忆,其载体大致分为史书记录、民间小说描述和士人赋赞三大部分.明代"狮文化"的构建,蕴含文化思想和知识的递进.这一时期的"贡狮"以及"狮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通过来自西洋海路的贡狮活动,向南洋、印度洋包括东非展示了中国与其他文明交往以获得自我完善的天朝形象,把中国呈现给正在跃跃欲试走向近代的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其二,郑和下西洋随使行纪、士人文集与民间小说中的"贡狮"记忆,对于建立和稳定明朝中央政府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具有积极作用.其三,有明一代随着狮子的不断输入并圈养宫廷以供观赏,以往作为物种的狮子与作为文化元素的狮子二者在认识上由脱节到渐趋合一,形成了永乐、宣德时期开放政治之下中外动物文化知识交流再度复兴的特色.

    郑和下西洋贡狮明代"狮文化"天朝形象动物文化

    富士见象——1728年舶来越南象与东亚世界知识交流

    叶少飞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728年华商从越南广南地区舶送大象至日本长崎港,并经京都抵达江户,引发日本天皇和公卿士庶关注,赋诗图形,士人以广南贡象为主题强化了日本为主体的朝贡体制.日本并不产象,没有关于象的知识积累,其诗文典故多来自汉文佛典及中国书籍,关于此次舶来象的知识表明中国仍是东亚世界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但日本在此基础上吸收、转化,对广南象进行本土化呈现,最大程度体现出文化自立.

    越南象日本象文化朝贡秩序知识生产

    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兼论大众传播的主客体间性

    方延明
    15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样态,全部人类生活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传播."人的传播"和"传播的人"是深层意义上的主客体间性关系,它们构成和实现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联,最终实现价值整合,推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传播技术和融媒体的发展,成就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深入研讨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传播传播理论人类活动价值整合主客体间性

    "媒介思维的谱系"与"重新定义传播":媒介与传播研究的西方视角和中国问题

    王鑫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思维的谱系"与"重新定义传播"是媒介与传播研究的西方视角.前者借助以德国当代媒介考古学家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为代表的欧陆媒介研究思维、理论和实践,展现了欧陆媒介研究的"谱系";后者由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提出,是其超越"媒体中心主义"对传播议程的再思考,展现了当下及未来传播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二者和媒介与传播研究的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构成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对话与互文.文章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介经验与实践的内生性问题,并在中西方理论对话中深化了中国媒介与传播实践经验和西方理论结合问题的思考.

    媒介传播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戴维·莫利西方视角中国问题

    典范传播:中国传播思想史的实践范式与价值取向

    张兵娟李阳
    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圣尚贤的典范传播传统.从"为政以德"的君王典范传播,到从祀孔庙的士人典范传播,再到行为人表的平民典范传播,对典范的认同、尊崇与效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统.典范传播是关于示范与效仿、行为与观念的传播实践,具有塑造道德权威、培育理想人格、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功能,为认识中国传播思想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典范传播的形式随着现代社会转型发生了改变,但其尊重典范、师法典范的实践内核一以贯之.典范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典范传播中国传播思想史典范人物礼制教化儒家

    百年好合:中华传统婚礼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研究

    潘祥辉王学敏
    185-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礼作为中国"礼文化"之本,是个人生活的重要"过渡仪式",既承载着儒家重伦理、循礼仪、明道德的修身之学,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中华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及使用的媒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和谐"与"礼敬"精神以及对家庭和睦、人口繁衍的重视.传统婚礼因此成为一种具备道德约束力、认同向心力的日常礼制.近代以来,汉族传统婚礼受时代思潮、外来婚俗文化冲击而日益边缘化,直至当下,传统婚礼仪式在婚庆市场中的占比仍然不高.但毋庸置疑,传统婚礼仍旧具有生命力,其文化价值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并促进婚姻与家庭的和谐,这与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十分契合.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对中华传统婚礼文化在观念、程序上进行创造性转化,结合数字化技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婚礼礼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华夏传播学

    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构建

    马戎
    197-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帝制后,中国社会即面临政治体制的大动荡和中央政府与各边疆地区关系的大调整.各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并极力分化中国,中国社会亟须引导内部区域间、群体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和认同意识领域进行整合.在整个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可以说危机四伏.许倬云先生说:"1911年后,中国面临西方和东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能够维持国家不亡已是奇迹."中华民国的37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文章基于相关历史文献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试图对贯穿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如何得以巩固和再构建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

    中华民族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国族构建

    "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进路

    周光俊
    21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中的关键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超大规模和超长历史导致近代中国处于不均衡状态,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去领导,中国共产党满足了不均衡状态对思想引领、组织领导、制度体系的诉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设,一方面将国家内部的不同民族凝聚成适应现代国家发展需要的国族(中华民族),并以此为政治基础,建构一个新的国家;另一方面将国家内部的不同民族凝聚成具备有机整体结构的中国人民,并以此为主体力量,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国族建构与人民建构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进路.对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讨论明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核心命题、双重进路和世界意义,理清了在碰撞、交流与竞合中如何适应西方民族国家体系和改造传统中国的社会和国家,形成具有共同体性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解决中华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国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