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本位的中国实践及其内在逻辑

    李友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探索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认识的传统束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实践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能够引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促成人民性与公共性融合并进,并在化解主体间张力的同时激发协力发展的澎湃活力.面对中国的实践,我们看到有许多值得社会学者以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认知、概括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民本位社会共同体中国实践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

    公丕祥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三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国家与法的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法律观的一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法律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国家与法的学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国家与法的学说、科学发展观中的国家与法的学说,分别发展和深化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国家与法的学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的百年行程,凝结着珍贵的历史经验:必须在伟大社会革命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新境界;必须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彰显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时代特色;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的中国化进程;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三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百年:回顾与前瞻

    石中英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哲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杜威来华有着密切关系.1949年前,中国教育哲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学习他国到自主探索,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并提出了教育哲学中国化的命题.1949-1979年间,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教育哲学学科在高校被取消,一些西方教育哲学思潮受到批判,毛泽东关于教育的性质、价值、目的 、师生关系等的认识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得以重建,成立了全国性教育哲学学术组织,教育哲学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都得到长足发展.今后十到十五年是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和走向世界的黄金机遇期.面向未来,中国的教育哲学学科建设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哲学素养和哲学思维水平,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扩大教育哲学研究的队伍,凸显教育哲学研究的文化自信,加强与国际教育哲学界的交流与对话,深化教育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育哲学学科建设杜威范寿康吴俊升黄济陆有铨

    实践:中西马哲学会通的理论结点

    孙利天常羽菲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中西传统哲学思想的比较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念是联结中西哲学思想、指引中国进入世界哲学话语体系及实践探索的关键所在.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也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内在的理论认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念引导下,充分理解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德性精神的异同,才有可能创造性完成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希腊理性精神中国德性精神实践

    技术进步与正义困境

    刘同舫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正义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困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正义困境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纠缠,这一原初的矛盾纠缠构成审视正义问题的基本视域.随着技术进步自主性的凸显,正义困境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双重转化,即从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转化为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的对立以及劳动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冲突.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正义困境在技术性劳动方式的强制运行中得以自行化解,但技术性劳动致使表征人生存本质的劳动力量被淹没,现实生产中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被淡忘,始终作为基本正义问题的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的矛盾被搁置.

    技术进步正义困境劳动正义人文

    人文与诠释——维柯人文科学奠基的诠释学理解进路

    牛文君张小勇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知识与理解、诠释密切相关,最早对人文知识之科学性加以证立的,当属维柯.人文科学的探索和奠基过程中蕴藏着丰厚的诠释学意涵,贯穿于现代科学方法论批判、人文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建构以及通向诠释学本体之维与实践之维的共通感和经典教化理论之中.文章力图在思想史的宏阔背景中,同时立足于学界前沿,对维柯的人文科学提供一种诠释学的理解进路,在广度和纵深上呈现这一奠基过程的理论要义,阐明其诠释学品格和现代价值.

    人文诠释语文学心灵词典共通感经典

    论黑格尔法哲学的方法

    丁三东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方法,黑格尔的自我申明是,它来自其逻辑学所阐明的方法,是逻辑学方法在自由意志理念上的运用.但对于黑格尔的这一自我申明,研究者们在很长时期内采取了回避或放弃的解释策略.文章则采取两个步骤阐明此问题:第一,简要阐明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方法是什么;第二,具体展示了这一方法在法哲学中是如何得到运用的.

    黑格尔法哲学方法逻辑学方法自否定

    消费社会的符号价值与后现代的主体性丧失

    贾中海李娜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符号崇拜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广告、象征等诱惑逻辑形塑大众,使大众沦为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的消费力.这种消费力通过普遍调节、普遍强制,最终展现出一幅资本权力驯服政治主体的图景.消费社会使人异化,导致工人异化为服务资本的消费性机器,工人在经济上受到了资本的盘剥和压榨,在精神上被资本的权力机制驯化为一种扭曲的畸形样态,最终导致工人政治主体性的彻底丧失.

    鲍德里亚符号崇拜消费社会主体性丧失

    产权博弈:演化与行为视角

    董志强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为何会尊重他人的产权?形成产权尊重的条件是什么?此类问题应立于产权博弈分析的中心.文章系统回顾了思想史和当代行为演化范式经济学对此问题的回答,认为需要改变看待产权博弈的视角.经济意义上的产权,是社会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将产权视为随现代文明兴起的人类社会建构的习惯看法,是一种误识;作为自发社会秩序的自然产权之形成,有深刻的生物性原因(如禀赋效应心理倾向),它们会对政府使用强力界定和保护产权形成一定约束.经济治理中的产权保护实践需要考虑这些自发秩序的力量.

    产权演化博弈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分析

    斯密地租理论中的发展经济学思想

    金成武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文献通常将斯密地租理论当作古典经济学中地租理论的代表之一以及一定发展阶段的成果,并经常将之与前后的地租理论对比.与以往文献不同,文章旨在探究斯密地租理论中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斯密关于地租的论述,其实并不限于单纯对地租的分析,同时包含了大量其他经济学思想,这些思想与后世经济学的思想相承,对于经济发展实践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演进有启示意义.具体地,斯密地租理论涉及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地租在商品价格中的占比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因技术进步速度差异而导致其产品间价格关系的变动等.这类问题是各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并需要认真面对的,也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

    地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商品价格价格关系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