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虚拟资本的理论思考

    张衔钟鹏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本理论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其中,最基础的是有息证券或金融资产与虚拟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产生条件.文章基于马克思的文本论述和理论逻辑,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虚拟资本不同于有息证券,二者不能混同;虚拟资本的产生条件不是货币职能及形式的演进和符号化,而是现代生息资本.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作用和虚拟经济的含义.虚拟资本的作用只是给有息证券定价,用资本化定价作为判断虚拟经济的标准,从而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规定为虚拟经济是值得怀疑的.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产生条件有息证券生息资本虚拟经济

    古典时代雅典国葬典礼演说与城邦形象建构

    晏绍祥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葬礼演说是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了城邦官方的意识形态.文章概要介绍了雅典国葬典礼制度和现存葬礼演说,从历时性角度探讨城邦意识形态的演变.伯里克利时代,演说赞颂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强大,号召雅典人为维护雅典帝国而战.到公元前4世纪,民主政治在演说中仍受关注,但因雅典始终处在挑战霸主城邦的地位,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的中心.演说赞颂的对象,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城邦公民集体.但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演说中,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赞颂对象的变化,暗示到公元前4世纪末,城邦公民集体面对强势个人逐渐退居幕后,也显示以公民为基础的城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衰落.

    雅典葬礼演说公民集体城邦

    新亚述时期银钱借贷活动探析

    李海峰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钱借贷活动在两河流域早期就已出现,经过长期发展,在新亚述时期更加活跃,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银钱借贷市场.人们在进行银钱借贷时普遍签订契约,对借贷契约模式、借贷利息以及借贷期限等核心要素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一时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借贷利息,反映了银钱借贷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皆可参与的商业活动.银钱借贷的期限多为3个月以内,是人们为了生计或进行商业投资而进行的短期借贷.短期借贷有利于资金的快速流通,有力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新亚述银钱借贷契约商业经济

    排斥还是认同:库提人、阿摩利人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刘昌玉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中对游牧民族的贬损性描写,绝非现代意义上的种族歧视,实为两河流域城市定居生活方式("自我")与周边地区游牧生活方式("他者")的对立,并且这种对立仅是就生活方式与文化而言.据早期两河流域文献记载,库提人与阿摩利人这两类游牧民族对两河流域城市定居文化的态度与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库提人排斥两河文化,在两河流域建立的统治"短命而亡",而阿摩利人积极吸收与认同两河文化,在两河流域建立了长久的统治.古代两河流域书写者对游牧民族外表形象与生活方式的贬义性描述、对热衷于吸收两河流域文化的游牧民族的认同态度,反映出其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对外观察,体现出两河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鉴.

    库提人阿摩利人文化认同古代两河流域游牧民族

    唐式东传及对日本古代法典的影响

    郑显文张媛媛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两国很早就有法律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法律大规模传入日本是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天智天皇时期制定了《近江令》二十二卷,此为唐代法律传入日本之始.在唐代律、令传入日本的同时,唐代另外两种法典形式格和式也传到了日本.唐式早已失传,日本古代的法典《延喜式》则保存至今.笔者根据现存的古代文献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式残卷与日本的《延喜式》进行比较,发现唐代律、令与日本古代律、令差别很小,而唐式与日本《延喜式》的差别很大.唐式的某些条文为日本《养老令》所吸纳,有些条文为《延喜式》所受容.飞鸟、奈良时期的日本政府对唐代法律的态度是宏观上全面受容,而微观上延续了本民族的法律习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唐式律令制敦煌吐鲁番文书《延喜式》

    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军费政策(1931-1945)

    庞宝庆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策划侵占中国东北过程中,就占领中国东北后的军费政策提出"本地筹措为主,日本政府适当补充"的主张.事变后,日本政府把在一般会计项目下支出的"满洲事件费"作为镇压中国东北人民的军费.伪满政府在保证伪军队军费开支的同时,还以"国防费分担金"的名义分担日本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的军费开支,这就决定了在日本关东军严密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军费政策的从属性和傀儡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军费开支被纳入"临时军事费特别会计",成为其对外侵略战争总体军费体系的组成部分.

    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费"满洲事件费"

    建设意象论美学——以新实践美学为视角

    张玉能张弓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实践美学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及其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意象论美学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意象范畴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源远流长,含义丰富,研究成果丰厚,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建设意象论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切实可行的路径.意象论美学的美论应该以符号化的意象为美,区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意象的不同关系;意象论美学的美感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构成中的心理要素及其整体构成;意象论美学的艺术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艺术形象的构成,分辨抒情性艺术中的意象(意境)、叙事性艺术中的意象(典型)、论说性艺术中的意象(寓意);意象论美学的美育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培养以及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广泛路径,明确美育以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造就自然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

    意象新实践美学意象论美学审美意象艺术形象

    尼采的缺席及其后果——中国当代美学教科书与德国美学的另一条线索

    代迅吴靓媛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学术范式,主要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的尼采,长期被拒斥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大厦之外.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均未提及尼采,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对尼采做了严厉的否定性评价.尼采因被视为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而被拒之门外,丧失了进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并发挥学术影响的最佳时机.忽视尼采的反体系性妨碍了中国当代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话语方式多样性的理解.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被当代中国主流学界长期给予政治性和阶级性解读.尼采所代表的西方现代美学关于非理性与肉体本能等核心问题,凸显了美学研究的生物学路径,至今仍为我国主流美学理论所忽略.尼采认为,古希腊人处于青春的丰富之中成为悲观主义者,处于崩溃与虚弱时代则变成乐观主义者,这种观念和当代中国革命乐观主义相冲突.尼采的缺席导致中国当代美学教科书的丰富性不足,难以解释西方和中国前卫艺术及其理论.尼采要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范式产生实质性影响,还有赖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尼采现代西方美学当代中国美学教科书

    "全球大变局"语境中外国文学研究的"变"与"不变"

    乔国强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全球大变局语境"的三个层面出发,结合作家的创作以及文学思潮和流派的一些规律特征,论述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变"是永恒的,"不变"则是暂时的,但是具体到外国文学研究中来,"变"与"不变"——何时变、何时不变,则是分外夹缠与复杂,不能简单地把文学问题与外部的社会问题等同为一体.此外,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无论怎么"变",总会有"不变"的部分,这是由文学与人性相关的特性所决定的.

    全球大变局外国文学研究变与不变规律人文精神

    《威尼斯商人》演出的三重立场与早期戏剧运动

    魏策策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尼斯商人》在中国舞台上极受欢迎,也是上演次数最多的莎剧之一,该剧的各种改编样态形成了跨文学、跨媒介的《威尼斯商人》在中国的文化共同体.早期的文明戏演出、戏剧协社1930年演出的《威尼斯商人》、1937年梁实秋亲自宣传的南京国立剧校演出的《威尼斯商人》等,代表着《威尼斯商人》在现代中国舞台实践的三次高潮,由于改编演出的立场与视角不同,呈现出以律法为主的立场、以鲍西亚为主的女性话语视角、以夏洛克为主的民族主义视点等不同面相.《威尼斯商人》的中国化改编与演出,不但使莎剧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也推动着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转型.

    《威尼斯商人》戏剧运动莎士比亚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