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扬雄《州箴》与两汉之际的州制变革

    牟发松汪海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汉之际州制变革最为剧烈.王莽依据儒家经典改变西汉州制,先后于元始四年改行十二州制,始建国四年改行九州制.东汉建立,复用元始四年十二州制.见于扬雄《州箴》的十二州制,是研究两汉之际州制变革的重要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儒家经典诠释与现实政治运作的关系及其对政区设置的影响.

    扬雄《州箴》两汉州制

    宋代色彩社会发微

    程民生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存在于宋代所有社会事物中,作用超出现代的想象.宋代建筑物的基本色调以土黄以及青、白为主,所谓粉墙黛瓦,饰之以红.宋代服色虽有细密的规定,整体趋势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呈宽松景象.民间服饰由单调变成五颜六色,官员服饰则向高贵的朱紫蔓延.宋代政治对色彩有所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色彩治国",作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理民于无声有色之中.宋代的主色调并非冷色而是暖色.宋人还创造了新的色彩如油紫、碧色,瓷器釉色的创新更多,尤以紫、天青为突出;更有皮影、烟花等光彩创新.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色彩诗词名句,大多出自宋人.色彩创新乃中国文化奇观,为宋文化大发展的表现之一.

    色彩社会宋代服色历史色彩学

    北宋熙丰变法时期实用革新技术的运用及其成因

    燕永成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崇尚功利的熙丰变法时期,新工具、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做法不时出现并适时运用到水利、城建、兵备以及盐酒制作诸重要领域,并且一些技术还达到了省力增效、简便实用、盈利增收等功效.这些实用革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是在朝廷营造的良好创新环境下,革新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大胆作为的结果.尽管受传统思维观念、革新方法以及政局等因素影响,人们对神宗时期技术革新者以及成果看法不一,但革新技术带来的功效与活力在变法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示,有些甚至影响深远.

    北宋熙丰变法宋神宗实用技术革新

    "文学性"理论原点溯源——论作为现代斯拉夫文论基本命题与轴心话语的"文学性"

    周启超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性"这个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堪称现代斯拉夫文论对世界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这一命题1919年由罗曼·雅各布森提出,后成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话语.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追问何为"文学性",一直在探索"文学性"有哪些生成路径.对"文学性"理论深耕,有必要回到原点,回到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命题的语境;有必要回到元典,回到"文学性"这一话语诞生于其中的文本.从对大语境与小语境的梳理和对元典文本的探析可以看到,"文学性"这一命题是俄罗斯革命时代的产儿,是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学革命"的产儿.

    文学性文学学雅各布森现代斯拉夫文论轴心话语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对能量的直觉

    С.Н.森津许金秋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重要学说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动机和模式都指向"能量"思想.他们用能量的转移和转换阐释诗歌文本意义的集聚、小说文本的阶梯式构造、文学体裁和文学界限的流动性,甚至文学话语的机制,但形式论者很少论述"能量"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大多是以"对能量的直觉"的形式出现的,他们关于文学现象动态形式的思考都以对"能量的直觉"为基础.从"能量"思想出发,可以重新解读形式论学派一些美学问题,譬如"形式"和"内容"的对立是否近似于能量和信息的对立.分析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能量"思想有助于考察该学派一心要使文学研究"科学化"的追求.

    形式论学派能量文学艺术诗歌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之辨正及中国资源探讨

    陈军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解读"美在关系"说有不少分歧.狄德罗的初衷是"外在于我的美"与"真实的美"、"关系到我的美"与"见到的美"、"关系到我的美"与"相对的美"之间分别相互对应,但问题在于"真实的美"的性质与定位混乱.狄德罗在保持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紧密关系的框架下,在感性、客体一端又具体区分出"事物自身各部分之间""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两类二级关系."美在关系"的说法是对狄德罗思想的自我否定,应该界定为"美是对关系的感觉".中国古典"关系"论美学始终持有对"关系"的感觉立场,体现出显著的审美接受特征,更深入涉及诸关系之间的并重或主次设定,常以有机生命体为关系原型,致力于倡导和构建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良性关系,并由此生成了气、势、气韵生动之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狄德罗美在关系中国古典美学关系

    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十大问题

    胡友峰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了多向度、多层次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正本清源.一是逻辑起点问题,二是书写范式问题,三是叙述方式问题,四是方法论和学科定位问题,五是重要美学家的重新评价问题,六是民间视域缺失的问题,七是港台地区美学的书写问题,八是补遗工作问题,九是当代美学建设的学术资源问题,十是自然美缺失问题.这十个问题的解决能够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提供新的知识增长点.

    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范式美学家自然美

    如何让民主运转起来:农村产权改革中的参与和协商——以山东省和湖北省4村为研究对象

    邓大才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是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利益的重大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村民参与、协商和民主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利益、冲突和问责的不同.从4个案例村来看,产权改革中形成的协商民主、程序民主等民主类型,是国家、村干部和村民理性选择的结果,其中利益与冲突是让民主运转起来的"触发因素",问责是"推动因素",程序与规则是"条件因素".

    民主产生协商民主程序民主行政问责良心问责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

    颜德如张玉强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实施的两大重要战略部署,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对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意义重大.通过"理念一体制一主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呈现出理念互融、体制互通、主体一致的逻辑关系.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也面临着理念目标衔接难、体制机制融合难、参与主体延伸难等方面的困境.进入"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具有动态性、有机性、可调整性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导向,按照动态识别与动态调整、社会与市场助推、党政有机嵌入的思路与原则,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着重从如下三条路径来展开:坚持"回归乡村"的理念目标,着力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有机衔接问题;在体制机制上,以"回归现代化"为指向,做好二者衔接贯通的相关政策统筹和衔接工作;在参与主体上,以"回归农民"为主旨,协调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行政资源"输血"与市场、社会资源"造血"的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内生发展

    驻村工作队在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多重功能

    丁建彪张善禹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驻村工作队作为微型组织和治理工具的双重载体,嵌入扶贫脱贫的场域之中,并在与上级组织、后盾单位、村干部、贫困户等行为主体的沟通与互动过程中,承载起密切干群关系、扩大社会资本和收入赋能等多重功能.在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作为组织载体,将组织成员及组织外的成员纳入实现总体目标的进程中,形成了"目标引领"的态势.在收入赋能的动态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为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形成了"因利共存"的局面.借助扩大社会资本的媒介功能,驻村工作队将目标与行动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基于扶贫脱贫形塑的"目标引领—社会资本—因利共存"的格局,已成为当下乡村的新型治理结构,并深刻地影响着乡村治理效能.

    驻村工作队农村反贫困政治符号社会资本收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