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德空间:内涵、维度与建构

    李建华刘畅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生产的资本化、碎片化、均质化加剧了城市空间中个体道德生活的失落,只有重新开启对空间生活向度的道德审视—即构建基于个体自我认同与实践的"道德空间",才有可能走出城市空间中人际关系所面临的伦理和价值断裂的问题.借助近年来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学理启示,道德空间旨在通过对空间结构、价值形态的剖析来阐明个体维度的道德善恶问题,提出以道德空间的概念关联道德学与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具体来说,道德空间是指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原初场所,它具有主体间的互惠性、空间结构上的开放性以及主体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独立性三种特性.从空间中的道德发生机制、社会关系、组织形式等方面来看,道德空间又分为身体性与心理性、私人性与公共性、实体性与虚拟性六个维度.澄清道德空间的内涵,把握其特征及维度,理解其建构的必要性,对于构建富有道德人文关怀的现代都市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道德空间后现代空间转向价值认同道德实践

    心智的生命观:从实用主义到预测心智

    李恒威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把从生命的生存、安康(well-being)、适应和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心智本性、机能以及诸机能之间关系的观点称为"心智的生命观".心智的生命观认为,认知(感知、观念、思想、推理)与行动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最终服务于生命的认知—行动循环.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生命机体的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环境的感知、表征和表征操作的认知阶段或层面,它必须通过引导或指导行动,并最终通过具身行动的物质因果力来应对环境提出的现实的、物质性的要求和挑战.事实上,这种关于认知与行动统一和循环的观点与实用主义传统的认识论相当契合,且与当前预测心智的基本思想也相当契合.以心智的生命观为枢轴,文章试图探讨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与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生成认知,特别是与新一代认知科学范式——预测加工理论在思想上的联系.

    心智的生命观实用主义预测加工行动认知—行动循环

    高西尔的道德理论:契约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

    姚大志马治文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有两种契约主义,一种以罗尔斯为代表,另外一种以高西尔为代表.高西尔对契约主义的论证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基于"内在合理性"的观念,论证了人们是如何达成协议的;其次,基于"外在合理性"的观念,论证了人们是如何遵守协议的;最后,通过"洛克式限制条款",论证了协议本身是公平的.在高西尔的这些论证中,有两种因素在发挥作用,一种是契约主义的合理性,另外一种是功利主义的合理性,而且这两种合理性之间存在着紧张.

    高西尔道德理论契约主义功利主义合理性

    身份政治:反噬的政治及其批判

    包大为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是追求过剩的生产方式,而身份政治则是掩盖这一事实的意识形态现象.围绕性别、种族、宗教、文化乃至语言等论题,身份政治展开了关于政治正确和正义标准的旷日持久争论.然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真实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联合需要扬弃阶级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虚幻的共同体之所以只能表现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形式,是因为公民身份"合法"地抽象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在避谈阶级及其政治的语境下,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位置成为一种真空的话语,而身份政治则试图以意识形态填补这一真空.历史和现实证明,在理性多元论的庇护下,身份政治隐含各种互相冲突的原则,一方面只能带来仇视和迫害"他者"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则必然导致人民长期陷入舆论的"内战"状态,从而无暇客观地理解当代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真正的历史根源.

    身份政治身份阶级意识形态

    论马克思政治哲学中正义、自由和平等的关系

    林志友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对非正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实的揭露以及对自由劳动的诉求.一方面,马克思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之后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摆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幻象,并在共产主义理论中以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理论中,以自由劳动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申明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旨趣,从而彰显了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此而言,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正义、平等和自由并非完全隔离的学术概念,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的关系之中.明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正义、平等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界相关问题的讨论,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助力.

    马克思政治哲学正义自由平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与政府—市场关系——兼谈德日经验

    王曙光王伟龙徐余江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尝试从新型工业化战略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要义,重点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高端制造环节、"四化"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发展平衡、制造业转移与替代五方面突出问题及其影响;德日两国在工业化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遵循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协调发展、重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与建制规范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文章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要素聚集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产业链协同机制、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并讨论中国工业化与未来产业政策.

    新型工业化双循环格局政府市场关系再工业化产业政策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张屹山陈健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强度和影响方向.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波动的时变效应显著,不同时点在经济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顺周期或逆周期过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并产生负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扩张波动表现出平抑特征;在经济收缩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效应,推动经济波动从收缩向扩张交替变动;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短期内有助于经济的扩张波动,但长期内会造成经济波动从扩张向收缩变动.

    房地产投资经济周期SV-TVP-FAVAR模型

    政府的市场角色:基于制度与空间的视角

    宋涛龚金金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主要围绕私人部门展开,针对公共部门的研究相对滞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固有缺陷导致对政府的市场角色的集体误判,政府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这是导致经济分析误入歧途的关键.文章尝试回归经济学研究的制度传统,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结合公共产品竞争理论,弥补缺失的空间变量,分析市场主体动机的双重性,通过多理论交叉对政府的市场角色展开讨论.相对于从事私人产品生产的企业,政府本质上是一种采用空间收费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与私人经济部门一起分享分工深化和规模扩张带来的潜在利益.针对政府面临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跨国公司和平台公司对传统政府形成的挑战,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地激励和改进政府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公共产品交易成本空间制度设计

    网络信息技术深刻重塑产业组织形态——新冠疫情后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态势

    金碚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关系的数字化、远程化和经济行为的线上化、网络化及其对产业组织形态的影响,已成为经济学必须着力研究的新现象.其中,对于产业组织形态的理论刻画和学术逻辑构建,更将成为一个含义深刻的大课题.新冠疫情加速促成经济行为的线上化态势,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刻画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特征,将由新的理论逻辑和描述框架来替代.产业组织经济学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首先表现为市场主体形态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性必然使网络信息产业超常发展,成为"超级产业":强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活动深化,整个社会将形成经济发展的无限想象空间和创新场域.从时间占用的线上—线下配置来看,当社会生活越来越倾向于在线上呈现时,组织行为的规则将发生显著改变,并伴随着社会心理的适应性调整.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产业经济及市场运行的底层技术特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网联"关系的紧密化使区域经济格局的疏密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整个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和分工关系也将因此而发生系统性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也将改变,经济格局将大规模重构,世界必然要经历一个全球规则博弈的艰难时期,才能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疫情网络信息产业组织规则重构

    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治理

    程炼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且引发了"反垄断"话题.文章认为,大型互联网平台所代表的金融科技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乃至生活组织方式,仅从"反垄断"这一传统监管视角出发讨论其治理,可能会误置问题的焦点.实现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有效监管,不仅要求监管工具的改革与完善,还有赖于经济理论基础的深化和监管理念的重构.

    数字经济互联网平台多边市场产业组织经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