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握历史主动的中国智慧

    王炳林方建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从国情出发与放眼世界的有机统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与坚持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主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维度上,彰显出把握历史主动的中国智慧.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史逻辑

    陈金龙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认识逐步加深、实践逐步拓展的演进过程.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有限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从将苏联、美国、英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追赶对象,到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引领型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从追求高速发展、设想在几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实践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注重效率的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的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内在逻辑

    从"中国气派""双百方针"到"两个结合":百年中国艺术理论话语的政策性嬗变

    刘旭光
    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的中国艺术理论话语是中国整体社会变革在艺术领域的反映,社会变革的总的目,会通过革命"纲领"转化为文化活动在"目的"层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再具体化为文艺"政策",而这些政策是艺术理论话语的基本来源,也体现着时代性的艺术价值论与艺术目的.文艺政策的变化推动着艺术理论话语的变化,这个变化经历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奠定的"平民的文艺",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气派"为标识的文艺的民族性话语,再到以"革命文艺"为中心的延安文艺话语;再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以及新时期以"人民性"为主导的文艺总方针,其最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双创"与"两结合"为标识的文艺话语.百年中国艺术理论话语的演进,体现着"政策"和艺术评论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政策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既是理论的核心,也是批评的尺度.

    艺术理论话语文艺观中国气派双百方针两个结合

    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观点研究:概述与反思

    杨耕
    3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本质与存在方式、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人的本质与本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观点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苏联、东欧、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研究,并提出了作者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双重关系的统一,这种双重关系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事件不可重复,历史规律可重复,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参与者不等于历史的创造者,伟大人物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能够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劳动是人的本质,是就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是就人与人的区别而言的,人的本质不同于人的"类本性";限定中的超越是历史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历史过程不是和自然历史过程相同的过程,而是和自然历史过程"相似"的过程,历史规律就生成、存在和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规律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实践

    洛克的"经验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吗?——基于《人类理解论》的辨正及其意义

    聂锦芳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传统的解释,经验论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而洛克则被视为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完成者".基于《人类理解论》文本内容展开的梳理表明,在洛克的经验论体系中,"观念"处于核心地位,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所有方面的探讨和论证都围绕它展开.由被动的无观念状态到简单观念的酝酿、确立,再由简单观念的蓬勃展开推进到复杂观念的多种形态和"万千气象",最后形成严整而科学的知识体系,洛克为我们建构起一幅完整的观念论框架.这里有关于作为"经验"基础的外在事物的考量,即意味着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或成分,但对这一点的关注不是洛克哲学的意旨所在,所以将其视为唯物主义哲学并不准确和到位.突破藩篱、"开放"洛克的经验论体系,突出"观念"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还原一部哲学名著的原初的思维逻辑和一个哲学家真实的思想状态,而且对于重新把握近代以来受其影响的西方哲学史的演变进程,特别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洛克经验论观念哲学史

    技术、艺术与巫术——阿多诺对艺术概念的理解及其启示

    王晓升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美的概念来说,美中一定包含了合理化的要素,但这个要素对丑的东西进行了整合.美是动态的,艺术也是动态的.艺术中的合理化是在人征服自然、摆脱恐惧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巫术就是人摆脱恐惧的一种方法.艺术是从巫术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化的要素不断得到强化.在合理化过程中,艺术作品中也保留了巫术遗迹,包含了技术与巫术、合理化与模仿之间的冲突.合理化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模仿使艺术作品包含了"实际内容",即艺术中的亲和性要素.然而在现代艺术中,合理化的极端发展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技术发展的极端合理化会把外在的目的内化,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特殊的"实际内容".从表面上看,人工智能艺术也有这样的特点,但人工智能艺术与这种彻底合理化的技术还是有差别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作品就不是艺术.只有当人工智能艺术不是被简单地当作一种固化的产品,它才有艺术的特性.

    艺术技术巫术人工智能艺术阿多诺

    希腊化罗马哲学幸福论中的"东方性"

    包帅林志猛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斯多亚派、怀疑论和伊壁鸠鲁学派等新哲学,挑战古典希腊哲学的沉思加行动的双幸福论范式,质疑其中所蕴含的城邦中心、知识中心以及进取征服的取向,揭示出更为广大的自然视野,批判过分的理智主义,强调关注人类生活本身,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宁静无烦恼.这些新思想具有相当的"东方性",这或者来自当时地中海文明圈广泛的互动交流,或者来自人类心智应对类似历史处境的共通模式.对此研究有助于推动美美与共的健康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希腊化罗马哲学幸福东方性伊壁鸠鲁斯多亚派怀疑论

    生成式AI前景与企业选择行为

    何大安吴振宇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观经济学对企业选择行为的研究,以偏好、认知和效用等变量构成的理性决策理论为基础.生成式AI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运用表现为科技进步,从经济学角度可以理解为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经济学理性决策理论原有的分析框架难以全面解释人工智能应用的扩张,这一事实已被经济学家逐步认知.我们如何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运用等融合的大背景下说明生成式AI的科技进步;如何用经济学理性决策理论解说生成式AI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生成式AI前景与企业选择行为之间的关联;如何继续以效用最大化作为分析基础,解析生成式AI对企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显然,要解答以上问题,需要研究数字经济下企业偏好、认知和效用等的变化,在分别分析极少数企业和绝大部分企业选择行为的基础上,勾勒出符合数字经济实际且能够阐释企业选择行为的新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虽然不是对经济学理性决策理论的整体创新,但可看成对数字经济下企业选择偏好、认知和效用等的新理解.

    生成式AI企业选择行为理性决策理论偏好趋同化认知趋同化

    数字技术应用如何影响工作不安全感

    郭东杰吴明烨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建立了数字技术应用影响劳动者工作不安全感的理论框架,并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库(CSS2021)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应用有助于降低劳动者的工作不安全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则会增强劳动者的工作不安全感,在使用工具变量和更换衡量指标后,结果均保持稳健.基于劳动者职业发展的视角,互联网技术应用有助于提升就业技能匹配度,从而降低劳动者工作不安全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则会弱化劳动者的组织心理契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组织内职业发展的悲观预期,提升劳动者工作不安全感,发展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保障均可缓解人工智能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

    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作不安全感职业发展

    "组织兴"何以带动"产业兴":以中国农民合作社为例

    张兴祥何元茜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当前产业振兴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匮乏的现实挑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助于优化要素配置.文章基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信息与全国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整理出各县农民合作社、农业以及上下游企业数据,并将其与2007-2020年县域经济统计指标、地理遥感数据等进行横向匹配.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农业增长,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中国农民合作社对于农业增长的积极效应在市场发育不足、数字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地区更加突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中介载体,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吸引要素资源流入,实现生产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文章结论为理解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际作用提供了全国层面的经验证据,并由此总结出一条"组织兴"带动"产业兴"进而推动"乡村兴"的实践路径.

    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农民合作社市场交易成本农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