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上海水产大学

潘迎捷

双月刊

1004-7271

xuebao@shou.edu.cn

021-61900229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34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本校各学科科研成果,促进学术教学研究的交流与繁荣。主要刊载渔业资源、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捕捞、水产品保鲜与综合利用,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渔业经济与技术管理以及水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评述、简讯等。本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方万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世界著名的《化学文摘》(CA)、《水产学和渔业文摘》(ASFA)也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保守非编码元件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

    曹瑞萌徐逸程产久林许强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关键组分,其功能障碍与贫血、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南极冰鱼科(Channichthyidae)鱼类血液因缺乏功能性血红蛋白呈现白色,为研究血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独特的模型.研究发现位于foxp1b基因上游的intergenic区域chr6:43629743-43629779可能作为关键因子参与鱼类血红蛋白生成,但其具体的调控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斑马鱼为模型构建了 CNE敲除杂合突变体,并通过血红蛋白染色比较了野生型对照组与突变体斑马鱼的血红蛋白生成差异.结果表明,chr6:43629743-43629779的敲除显著降低了斑马鱼血红蛋白的生成.qRT-PCR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斑马鱼foxp1b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组.揭示了 CNE通过调控下游基因表达从而调控血红蛋白生成的分子机制,提示CNE在血红蛋白生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南极冰鱼斑马鱼血红蛋白CNECRISPR/Cas9

    鱼类耐低温的组织、细胞与分子机制及其育种应用进展

    周艳李若汐吕欣怡张思远...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严重影响温水性和热水性鱼类的生长、繁殖和抗病等生命活动.随着气候变化,低温对鱼类生理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大,研究鱼类耐低温的分子机制对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鱼类耐低温的生理生化基础、鱼类响应低温信号的分子通路和鱼类低温相关的遗传分析3个方面对鱼类耐低温的组织细胞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在面对寒冷环境时,鱼类会通过改变脂肪酸组成、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方式来保护细胞免受低温损伤,从而应对低温带来的压力.同时,鱼类响应低温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与鱼类的耐低温能力密切相关.鱼类耐低温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水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鱼类耐低温的分子基础逐渐被揭示.基因标记选择技术和基因组学分析为筛选低温耐受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工具,帮助推进耐寒鱼种的培育.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鱼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还将为水产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养殖效率开辟新的路径.

    鱼类耐低温分子机制育种

    三角帆蚌基质蛋白基因cysrichin-F序列与功能分析

    梁晨晨刘晓军汪桂玲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质蛋白在调控无机矿物质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基质蛋白对贝壳生物矿化的影响,从三角帆蚌中分离获得一个新的基质蛋白基因cysrichin-F,并进一步利用原位杂交、破壳修复、RNA干扰等技术探究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cysrichin-F序列全长为592 bp,开放阅读框区域(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2~389 bp,共编码115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2.895 ku,理论等电点为8.65,为碱性蛋白,半胱氨酸富集-F(CYSRICHIN-F)的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相对其他组织更高.进一步通过原位杂交和破壳修复技术发现,cysrichin-F参与了贝壳角质层和棱柱层的形成过程,该基因被干扰后,贝壳棱柱层的结构将被破坏,最终导致贝壳棱柱层形状不规则.研究表明,cysrichin-F参与了贝壳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物矿化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三角帆蚌生物矿化的分子机制,为三角帆蚌基质蛋白在贝壳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角帆蚌基质蛋白原位杂交破壳修复RNA干扰

    真骨鱼类肌间刺的发育与进化

    鲍宝龙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间刺是真骨鱼类特有性状之一,也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深加工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已培育出一些无肌间刺的鲤科鱼类,对于淡水养殖鱼类深加工有重要意义.肌间刺发育关键基因已逐渐明确,但对于真骨鱼类肌间刺发育的调控机制和进化机制的理解仍不清晰.针对肌间刺的类型、肌间刺在真骨鱼类的分布、肌间刺在鱼类游泳中的作用、不同游泳方式鱼类肌间刺的产生模式、肌间刺发育的细胞学基础、肌间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真骨鱼类肌间刺的进化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提出了针对真骨鱼类肌间刺发育和进化的初步解析,希望进一步推动真骨鱼类肌间刺的深入研究.

    肌间隔肌间刺发育进化真骨鱼类

    海带碳酸酐酶基因Sjα-CA3的分离与鉴定

    翁佳建许玲王雯毕燕会...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海带配子体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一个属于α亚型碳酸酐酶(CA)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该序列与已报道的海带的α-CA家族成员Sjα-CA1和Sjα-CA2的相似度分别为68.02%和77.32%,表明其可能是该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Sjα-CA3.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 Sjα-CA3的全长cDNA序列,为1 469 bp,其中包含84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332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297 bp的3'-UTR.Sjα-CA3基因编码1个由2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1.19ku,等电点为4.85.多序列比对表明Sjα-CA3的功能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Sjα-CA3与其他藻类的α-CA以高的置信度(99/81,NJ/ML)聚类在一起,进一步证实了其属于α-CA家族.通过异源重组技术构建了 pET32a-SjαCA3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诱导表达和纯化后,获得了分子量约为45 ku的重组蛋白(rSjα-CA3).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Sjα-CA3具有水合酶和酯酶活性,其比活力分别为0.82 U/mg和2.157 U/g.Sjα-CA3的成功分离与鉴定为进一步解析其在海带无机碳储存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海带无机碳浓缩机制CCM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海带配子体碳酸酐酶原核表达酶活测定

    上海城市河网冬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群落构建机制及其驱动因素

    邢雅微卢智灵王婷徐肖莹...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功能群特征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揭示超大型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构建机制,明确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子,选取上海19条代表性中小河道,对40个位点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75种,可划分为23个功能类群,其中B、D、J、MP、P、S1、X1、X2、X3、Y为优势功能群.聚类分析发现,中小河道40个采样点可划分为低营养盐(G1)和高营养盐(G2)两个特征组,两个特征组在Shannon-Wiener 指数、Margalef指数、功能群群落组成以及环境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落距离衰减曲线分析以及校正随机率(Modified stochasticity ratio,MST)分析显示,上海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构建受到环境过滤和空间扩散限制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且随机性过程占主导;G1组群落构建主要受环境过滤作用影响,而更高营养的G2组则主要受空间扩散作用影响.差异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水体总氮、亚硝氮、总磷、电导率和溶解氧是影响上海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超大型城市河网水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机制,以及城市河网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环境过滤作用随机性过程

    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

    陶钰马蕃彭莉华梁箫...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Shewanella marisfllavi ECSMB14101)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铁离子浓度培养的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分析了铁离子浓度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诱导率、细菌密度、胞外物质以及细胞色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铁离子浓度分别为0、1、10、20、30、40、50µmol/L的7个实验组中,20μmol/L铁离子浓度培养的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能力最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含量在此浓度下达到最高水平.胞外多糖和胞外脂质不受铁离子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铁离子影响下,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通过调节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的产生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贝类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厚壳贻贝附着变态海洋希瓦氏菌铁离子细胞色素C

    饲料中添加桑叶水提物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肠道健康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刘泽萱钟宇辉陈璐茜杨其彬...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水提物(Mulberry leaf water extract,MLWE)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性能、肝胰腺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以不添加桑叶水提物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MLWE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 3 g/kg(MLWE3组)、6 g/kg(MLWE6组)、9 g/kg(MLWE9组)和 12 g/kg(MLWE12组)的桑叶水提物来配置5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75±0.09)g健康活泼罗氏沼虾幼虾为研究对象,每个实验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LWE6、MLWE9和MLWE12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MLWE3、MLWE6和MLWE9组的幼虾肠道肌肉层厚度减少,肠道皱襞的高度和宽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中幼虾肝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谷胱氨酸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均显著减少(P<0.05).MLWE6和MLWE9组幼虾肝胰腺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LWE6、MLWE9和MLWE 12组中幼虾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霍乱弧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罗氏沼虾幼虾饲料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桑叶水提物可促进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并改善肠道健康.综合分析及以增重率为指标,建议罗氏沼虾幼虾饲料中桑叶水提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6~9 g/kg.

    罗氏沼虾桑叶水取物生长肠道健康免疫机能

    草鱼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TAP的系统进化及其响应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转录表达分析

    雷文晶徐兢贾钊柳轶帆...
    9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隆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TAP1、TAP2a、TAP2t基因、分析了其在系统进化中的地位,发现草鱼TAP基因结构非常保守,与鲤科鱼类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对TAP蛋白的结构预测发现草鱼TAP蛋白含有多个跨膜区,并具有ATP结合盒式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超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草鱼TAP基因在脾脏和头肾组织中表达量较高;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us hydrophila)72 h后,TAP1、TAP2a、TAP2t表达显著上调.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和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均可诱导草鱼TAP1、TAP2a、TAP2t的表达.此外,分析了细胞因子对TA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伽马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beta(IL-1β)上调TAP1和TAP2t的表达.EPC细胞在感染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12、24和36 h后TAP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TAP2t表达在12 h得到上调,提示TAP1和TAP2t参与宿主应答SVCV的免疫反应.研究结果为阐明鱼类MHC Ⅰ的抗原呈递机制奠定基础.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TAPMHCⅠ草鱼转录表达分析细菌病毒

    野生型天然rhlC基因缺失菌株铜绿假单胞A39-1的鼠李糖脂产物结构与合成路径解析

    罗惠芳戚建华童文涛王瑞...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39-1菌株以不同碳源发酵所得鼠李糖脂抑菌活性及结构组成,解析铜绿假单胞菌A39-1鼠李糖脂生物合成路径.利用牛津杯法检测鼠李糖脂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与分析鼠李糖脂样品的同系物组成,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和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PacBio)测定和组装铜绿假单胞菌A39-1的全基因组序列,注释分析鼠李糖脂合成相关基因.结果显示,菌株A39-1以甘油、葡萄糖、葵花籽油、菜籽油和调和油作为唯一碳源发酵生产的鼠李糖脂具有抑菌活性;LC-MS检测为4种单糖单脂(Rha-C8∶2、Rha-C9∶2、Rha-C11∶2和Rha-C10)和4种单糖双脂(Rha-C6∶1-C6∶1、Rha-C12∶1-C12∶1、Rha-C12-C14和Rha-C14∶2-C14∶2),Rha-C11∶2为主要结构;基因组预测到algC、rmlA、rmlB、rmlC、rrnlD、rhlA、rhlB相关鼠李糖脂合成基因,缺失编码合成双鼠李糖脂的鼠李糖基转移酶Ⅱ基因rhlC.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A39-1为野生型天然rhlC基因缺失株,以不同碳源发酵均能专一性产生单鼠李糖脂,且该单鼠李糖脂具有抑菌活性.本研究探索单鼠李糖脂抑菌活性,解析其组成结构及生物合成路径,为开发水生动物疾病新型绿色防控药物提供新思路.

    铜绿假单胞菌A39-1鼠李糖脂抑菌活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全基因测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