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类"的孤独与救赎:《心是孤独的猎手》和《绿皮书》中"第三空间"黑人主人公

    常慧童王晓丹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文艺的关注点,孤独主题也始终是社会的关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考普兰德医生和电影《绿皮书》中的唐·谢利博士,作为黑人是社会中的他者,作为知识分子又是黑人中的他者.双重"异类"的身份令他们在种族之间二元对立的社会中,无论是拒绝黑人文化还是接纳黑人文化,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可以为两位主人公相似的孤独境遇提供解释,从而在文化差异下,消解文化夹缝间个体的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绿皮书》霍米·巴巴第三空间

    《别名格蕾丝》中格蕾丝之疯癫

    郝静迪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疯癫是并非仅仅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历史性,它本质上是人对主体性的争夺.文章以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为理论基础,结合变态精神学的相关医学定义概念,探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别名格蕾丝》中的杀人犯格蕾丝疯癫的表现形式,他人对其疯癫症状的界定,她的疯癫的归因,得出结论:疯癫,是主流群体对边缘群体的一种规训和惩戒;但同时可能是边缘人群为了获得个体主体性的重要工具.

    疯癫创伤福柯《别名格蕾丝》

    萨特哲学戏剧观的建构研究

    刘竹婷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非常重视为人物安排不同的境遇,进而使人物作出自由选择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他创作的戏剧被称之为境遇剧.存在主义是萨特境遇剧中集中展现出的哲学思想,文章围绕存在主义维度下萨特哲学戏剧观的建构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萨特境遇剧的哲理性、极限性及现实性,然后探讨了人物的描写与塑造模式,最后分析了其相较于传统戏剧的独特特色与魅力.

    存在主义萨特境遇剧选择与责任

    《紫色》中"他者"形象的建构

    贺洁
    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黑人女权运动并驾齐驱的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蓬勃发展,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将性别政治同种族斗争以及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反映了非裔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从多种角度构建了受父权夫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下的"他者"形象,使读者从深层次上理解黑人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整个黑人民族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的多元性,思考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有效途径.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艾丽斯·沃克《紫色》"他者"

    论西方文学"疾病叙事"的多维性

    张红雪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文坛出现了大量的病患作家,以弗朗茨·卡夫卡、马塞尔·普鲁斯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疾病书写既是个体命运变迁的私人叙述,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从疾病内在的自然机制到外在的隐喻意象,疾病叙事的诗学化手法,把现实病与阐释义、时代病与隐喻义建构成一个关联病体与寓意功能的文化体系.并以疯癫为时代性典型病症,论证了疾病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病理现象,更是一种抽象的文明产物,疾病之上附加着厚重的隐喻意义,及对人生哲理的多维沉思.

    疾病叙事诗学化效应文化体系隐喻意义多维性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学生产

    孙佳帆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生存时代,技术的革新给人类生活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改变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与文化氛围.这种影响介入文学生产后,催生出全新的文学生产语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创作与接受方式.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及价值取向、文学文本的内容及形式、文学接受与批评机制等都迎来了新变化.

    数字化生存文学生产文学接受与批评

    速度与激情:空间叙事中铁路电影的危机构建和视觉传达

    雷亚明叶勤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以《火车进站》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有着极强的象征意味,同时"火车效应"也开始运用于电影研究,铁路跟火车也成为世界电影范围内最经典的电影空间和载体之一.而在"火车电影"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这些纯写实主义类型的影像节目也就越来越让人觉得厌烦,于是叙事火车电影就逐渐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这其中的视效传达和影效重构重新赋予火车电影新的生命力,并且火车所代表的急速动态为危机叙事这一母题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并通过危机中的权力话语解读和空间权力解构,将这一密闭空间的危机演绎和叙事激情提升到新的高度.

    铁路电影危机叙事空间权力

    非遗信息视觉化呈现方式的探索 ——以东至花灯为例

    丁晗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至花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新时代,积极实现东至花灯非遗信息视觉化呈现,对于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了东至花灯视觉化呈现的意义,而后结合其难复刻、难传承、难推广三大问题,围绕从构思及制作两大维度进行过程呈现、选择多样化多视角的呈现载体、注重呈现效果的立体化和可视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化的实践路径.

    非遗信息视觉化呈现方式东至花灯文化传承

    文化主流与设计理念:德化窑瓷业的产品输出

    郑小平
    90-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德化窑青白釉瓷盒为例分析了它的来源、生成的背景、特色及其在宋代陶瓷商品经济生产、贸易和消费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德化窑青白瓷在陶瓷工艺发展中属于宋代江南青白瓷发展序列,尽管仍然处于传统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混合状态,但它被纳入宋代泉州市舶司体系中,并受到瓷业式样标准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这既决定了它生产的多重性,又标示着它在陶瓷手工业时代的新创造.

    宋瓷标准化德化窑瓷业产品输出

    寿州窑产品的图像叙事及创新研究

    李丽丽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寿州窑,隋唐制瓷名窑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但从图像叙事角度研究的专著和典籍还较少.尝试将寿州窑的产品器型、纹饰、色彩等元素引入图像叙事理论中来研究当地的历史、人文等方面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寿州窑产品图像具有直观性、符号性、时间性和象征性等特点,可以细腻地体现产品的意义和情感.通过图像叙事相关理论来对寿州窑文化作精细化内在分析,能够对地域文化的文脉传承、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寿州窑的创新走向有更深层次的探索.在寿州窑的技艺、技法掌握的基础上,很多艺术大师和民间爱好者对现代寿州窑产品进行了工艺、图形图像的创新,使此非遗项目不但能更好地"活"下来,还能传下去.

    寿州窑图像叙事多义性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