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刊声明

    68页

    修辞批评的戏剧主义范式运用举隅——以中国形象片《角度篇》解说词为例

    陈晓东汪程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与传播形象的重要方式.文章以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理论的研究范式"五位一体"作为研究方法,将《角度篇》的英文解说词作为"戏剧",探究其修辞动机.研究表明,该宣传片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炼素材,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了向往和平、追求进步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了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角度篇》解说词同一术语屏

    湘南碑刻文化中所见地区治理模式——以宋代以来为例

    谷重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以来可考的湘南地区碑刻在涉及地区治理方面有着具体的社会指向功能,深入解读该地区所涉治理方面的碑刻,发现该类碑刻深刻体现了传统地区治理模式中遵从政治与文化的正统性的一面,面对地区具体问题时,呈现出因地制宜之政.面对官司诉讼时,体现非常清正廉明的一面.

    宣抚劝农平乱兴文教公正

    独龙族歌舞《刀耕火种》文化解读

    赵静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刀耕火种》是独龙族特有一种歌舞表演形式,该歌舞折射了独龙族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审美理想等民族精神.文章对独龙族歌舞《刀耕火种》的生存环境、歌舞源起、歌舞形态等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追寻独龙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独龙族刀耕火种歌舞形态生态文化

    刘敦南《民谣四首》音高组织及对位技法研究

    王佩琦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旅美华裔作曲家刘敦南先生的钢琴代表作《民谣四首》为研究对象,从音高组织、对位技法、赋格构成三方面出发,探究"有调性的十二音聚集"在民族风格钢琴曲中的运用,旨在厘清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以及创作技法,以期为当代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民谣四首音高组织对位技法赋格构成

    清代江南民居木雕中的文人画图像研究

    顾莉莉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江南民居木雕中的文人画图像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文学、历史和民俗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特定时期国内独树一帜的风格.文章以清代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木雕中的文人画图像为研究对象,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发现,其内容大致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人物及情节类和几何纹样类5种,这些图像基本秉承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致良知"的人生观,在审美选择上以育人之美、寓意之美、谐俗之美、异趣之美为特色.这些图像所呈现的内容作为我国江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河流沉淀下的瑰宝,也是精神的一种传承.

    清代江南民居木雕文人画图像研究

    非遗视角下传统民艺当代发展路径与保护理念研究

    李梅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与民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形式,两者水乳交融关系密切.文章分析了当代民艺生存发展机遇与困境,并从非遗视角提出民艺在当代发展的生产性保护与创新发展、审美生活化与实用化、数字化生产与传播的民艺保护发展的理念.

    非遗民艺文化战略美育工程

    池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地点符号建构

    张媛媛谢磊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形象是一个地方人们对该地方整体认知,人们对于地点认同非常重要.池州城市形象自塑过程中通过在已有地点基础上建构文化回忆空间,塑造了"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的文化城市形象.根据访谈调查发现,因年龄、市民居住信息等因素差异导致市民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注重城市形象符号运行机制,通过社会互动使得居民共享符号意涵,提升市民的城市文化认同.

    城市形象地点符号建构回忆空间

    竹编艺术在乡村民宿空间设计中的表现与运用

    陈宇薛建军肖康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民宿作为旅游配套中的关键环节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以竹编艺术作为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主要运用元素,突破了设计中材料艺术形成空间主体风格化的设计思维.文章从竹编艺术在乡村民宿空间设计中的表现与运用角度出发,探讨竹编艺术在中国乡村民宿设计的方式方法,为乡村民宿空间风格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竹编艺术乡村民宿空间设计风格化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吴梦龙王小路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认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产业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文化多样性、提升非遗影响力、推动非遗经济发展.在把握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之上,从统筹规划,建立非遗数字保护体系;革新表达,创新非遗数字叙事方式;数字赋能,强化非遗数字技术应用;搭建平台,提升非遗数字教育水平四个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数字技术非遗保护传承人类文明数字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