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医学转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医学转化
生物医学转化

季刊

2096-8965

swyxzh@lzu.edu.cn

0931-8943970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萃英门82号兰大二院行政楼1号楼205期刊编辑部

生物医学转化/Journal Biomedical Transformation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医学转化》杂志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主办单位为兰州大学。定位为全国生物医学与产业转化领域高端专业性学术刊物,突出“转化”特色,兼顾区域特点,将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做强,冷点做热,使刊物在行业领域发挥旗舰及引领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症医学:年轻的学科、勃发的科学

    1页

    细胞器应激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

    魏伟张近波张召才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心肌病特指脓毒症诱发的心脏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脓毒症诱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及内环境稳态失调等,会触发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异常应激反应,调控脓毒症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进程.本文聚焦细胞器应激反应,分析其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一步探讨不同细胞器应激反应相互串扰对病程的调控作用,为加深对脓毒症心肌病的认识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

    脓毒症脓毒性心肌损伤细胞器应激串扰

    线粒体质量控制与金属介导细胞死亡在脓毒症中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

    周岐原李京宴田英平姚咏明...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其发展与金属元素代谢异常和线粒体质量受损密切相关.线粒体作为能量代谢及金属储存中心,其质量控制参与调控金属介导的细胞死亡,并影响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将从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及其与金属诱导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展开综述,探讨脓毒症状态下机体金属代谢与线粒体质量控制变化对细胞死亡的影响,阐明二者相互作用在脓毒症及相关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脓毒症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脓毒症细胞死亡线粒体质量控制免疫抑制

    3-羟基丁酸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减轻脓毒症肝损伤

    胡敬娟邓凡孙琦舜闵玥...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代谢物3-羟基丁酸(3HB)对盲肠结扎穿刺(CLP)诱导的脓毒症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Sham组、CLP组、CLP+3HB组.评估小鼠生存率、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及肝组织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之后用氯磷酸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探讨其在3HB治疗中的作用,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CLP组、CLP+3HB组、CLP+PBS-Lipro组、CLP+Clo-Lipro组和CLP+3HB+Clo-Lipro组.分析腹腔巨噬细胞M1和M2表型、肝损伤及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3HB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减轻肝损伤,降低ALT、AST及IL-1β和IL-6表达.3HB促进脓毒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而清除巨噬细胞则加重脓毒症肝损伤,并逆转3HB的保护作用.结论 3HB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减轻脓毒症肝损伤,其作用依赖于巨噬细胞参与,该研究为临床上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干预策略.

    脓毒症肝损伤3-羟基丁酸巨噬细胞极化

    基于DIA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脓毒症脑病发病相关关键蛋白质的研究

    吴淑慧胡宏杰陆昱汝祝伟...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独立采集(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挖掘脓毒症脑病(SAE)患者血浆关键蛋白质,以指导SAE的发病机制研究并助力SAE早期诊断.方法 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脓毒症和SAE患者血浆蛋白质水平,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两组患者间的差异蛋白质并进行功能分析.进一步通过极限梯度提升法(XGBoost)、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回归算法(LASSO)机器学习模型等方法在差异蛋白质中筛选关键差异蛋白质构建列线图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患者血浆中共筛选出2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9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在SAE组中上调,13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在SAE组中下调.差异蛋白质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病灶黏附和磷脂酶D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黏附、信号转导、高分子修饰等生物学过程,同时,肠道疾病与SAE发生可能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LASSO回归机器学习模型和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在22个差异蛋白质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蛋白质内质网蛋白29(ERP29)和白细胞介素增强剂结合因子3(ILF3).将两个关键蛋白质构建列线图并评价其诊断效果,其中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925 6,测试集AUC为 0.875.结论 基于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明确的蛋白质ERP29和ILF3是SAE发生的关键蛋白质,是SAE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靶点.ERP29和ILF3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SAE早期诊断.

    脓毒症脑病蛋白质组学机器学习生物学标志物

    早期肝素治疗可降低高体温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MIMIC-Ⅳ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徐浩然李一鸣彭志勇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的体温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联,并分析早期肝素治疗对不同体温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MIMIC-Ⅳ数据库中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提取有关数据,通过R(4.3.2)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体温的凝血功能差异以及早期肝素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脓毒症患者体温和死亡率成非线性关系;(2)低体温组(≤37.0℃)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更长;(3)早期肝素治疗增加低体温组(≤37.0℃)死亡风险,降低高体温组(>38.5℃)死亡风险.结论 脓毒症患者的体温与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适当的体温(37.0~38.5℃)、更短的PT、PTT可能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并且早期肝素治疗可以降低高体温(>38.5℃)患者的死亡风险.

    脓毒症体温MIMIC数据库凝血功能

    多模态组学与机器学习技术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棚棚杨杰金信浩张菠...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多器官功能损伤对患者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多模态组学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在脓毒症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的前景.传统治疗手段如皮质类固醇、液体管理及抗生素的个性化调整,以及中医药与乌司他丁等在多模态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了脓毒症治疗的选择空间.中国脓毒症多模态组学研究联盟(CMAISE)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模态组学数据,深入探索脓毒症的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本综述全面总结了多模态组学技术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在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脓毒症多模态组学

    可降解植入水凝胶材料的应用及转化研究进展

    王启萌余丽莎毛峥伟
    58-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降解植入水凝胶因其在实现预期体内功效后能够按预定程序进行降解吸收,避免了长期体内植入风险和二次手术去除创伤,已成为创面封堵、止血粘附、组织再生、智能生物传感器及药物载体等领域的研发热点.虽然围绕可降解植入水凝胶的基础研究众多,但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案例相对较少.本综述将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在可降解植入水凝胶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水凝胶结构和种类、临床研究进展,并结合具体转化案例,探讨这些进展在实际医疗应用中的转化路径和市场前景.期望为可降解植入水凝胶的转化提供思路和参考,助力该领域的发展.

    可降解植入水凝胶转化研究封堵止血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药物载体

    亚洲地区高校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及启示

    张颖程周楠张召才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全球促进生物医药及卫生健康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亚洲地区以新加坡、日本及以色列为代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高校与医院采取了不同策略.借鉴其经验,中国应搭建内部服务平台、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形成高校与附属医院联动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优化转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果.

    亚洲地区成果转化高校医院

    CLDN1的泛癌分析及其在胃癌中的功能研究

    祝唯敬张嘉星魏育才杨生瑞...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紧密连接蛋白1(CLDN1)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评估了CLDN1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患者预后及免疫特征的关系;利用Western blotting、PCR和细胞功能试验分析CLDN1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结果 CLDN1在13种肿瘤中显著上调,在7种肿瘤中显著下调,且与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在8种肿瘤中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并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突变频率最高.免疫分析表明,CLDN1与大多数癌种的免疫浸润、免疫检查点基因、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显著相关性.CLDN1在MKN45细胞中表达较高,敲减CLDN1后,MKN4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 CLDN1在泛癌中存在显著的表达异质性,其与肿瘤的诊断、预后、临床相关性及免疫特征密切相关,是一个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紧密连接蛋白1泛癌分析表达水平免疫浸润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