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医学
上海医学

汤钊猷

月刊

0253-9934

shmj@xy00030.com

021-62178606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上海医学/Journal Shanghai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上海医学》创建于1978年,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内外多种刊物所引用,并被国际六大检索统之一的《化学文摘》(CA)收录,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本刊由汤钊猷院士担任总编辑;亚太风湿病联盟现任主席陈顺乐教授担任常务副总编辑;顾玉东院士、曾溢滔院士、闻玉梅院士、龚兰生教授、林善锬等著名医学专家担任副主编及编委。 本刊宗旨为:全面反映上海地区的医学发展水平。介绍上海地区及全国医学卫生领域医学、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方法,并介绍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新进展。不仅有助于专科人员及时了解本科的发展动态,而且有助于专科人员在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的今天,及时了解医学的整体发展状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樊嘉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BCI)是指在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通路,通过采集和解码脑神经系统活动为外界设备提供可以识别的信号或指令,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互.医疗健康领域的脑机交互技术,目前主要以功能恢复为主.随着生物兼容性植入材料、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AI技术的不断进步,BCI技术的前沿突破将助力疾病诊疗及健康管理能级提升.

    脑机接口诊断康复

    《上海医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198页

    基于头皮脑电信号的无创脑机接口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分会丁晶
    19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是一种建立在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特殊通讯系统,该系统通过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并将其转化为人工输出,以替代、修复、增强、补充或改善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的正常输出,从而实现中枢神经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脑机接口系统按照采集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3类.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探索与应用研究中开展广泛.基于头皮脑电信号采集是最常见的非侵入式大脑信号采集方法.目前,多项研究通过实施基于头皮脑电信号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实现了人机融合,即通过外部设备将中枢神经的某些脑电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从而改变神经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逻辑.因基于头皮脑电信号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存在实验范式、电极位置、信号成分、解码算法和驱动外设等多种因素,须梳理现有研究结果,建立临床应用.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分会组织临床、工科及理科相关专家就基于头皮脑电信号无创脑机接口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共识,以促进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

    脑机接口脑电信号运动想象事件相关电位

    脑疾病个体化诊疗技术前沿进展

    汪昕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神经环路变化是脑疾病及脑健康的基础,通过分析脑疾病中不同功能的环路受累,实现实时反馈式调控是个体化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反馈式神经调控、自适应式脑深部电刺激乃至基因治疗均在研究中展示了临床应用前景.深入探索脑环路的结构、功能,有助于提升对脑疾病的整体认知,发展突破性的个体化前沿诊疗技术.

    神经环路神经调控脑-机接口

    脑电与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丁晶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电图是临床常用诊疗工具,具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随着脑电采集方式、采集电极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电源数据分析的深入,对事件相关电位范式的扩展,脑电信号已经成为观察脑功能的重要窗口.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技术也将在未来成为重点关注的前沿技术.2024年是脑电图诞生100周年,认识脑电图及与其相关的脑机接口技术,有助于人类更懂自己的大脑,也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使更多人群获益.

    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徐瑞甜李舒蕊金晶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对医疗体系和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脑机接口技术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通过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范式研究、算法研究和应用中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将融入更为精准的大脑活动解析方法、更为沉浸的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灵敏的实时反馈,有望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灵活、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方式.

    脑-机接口脑卒中医疗康复

    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康复缺血性卒中后轻瘫步态疗效的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

    罗雯怡刘邦忠王平杨坚...
    22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缺血性卒中后轻瘫步态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后轻瘫步态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真刺激组(给予真性rTMS治疗,11例)和伪刺激组(仅有声音,无有效rTMS治疗,12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连续4周的真或伪rTMS治疗,刺激靶点为卒中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Leg-M1),频率为10 Hz,同时接受步态训练,治疗后共随访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12周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对患者的步态和平衡状态进行评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12周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记录各量表评分,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梗死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第4、8、12周的Tinetti平衡量表评分、Tinetti步态量表评分、Tinetti量表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治疗后第4周,真刺激组Tinetti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伪刺激组(P<0.05);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12周的Tinetti平衡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12周的Tinetti步态量表评分、Tinetti量表总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治疗前后MMSE量表、MoCA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第4、12周的HAMD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IADL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12周HAMD评分,IADL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和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针对缺血性卒中病灶侧Leg-M1区的高频rTMS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更快地促进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对卒中患者的认知、情绪等未见明显影响.

    重复经颅磁刺激缺血性卒中康复

    《上海医学》杂志对计量单位的数学规范

    230页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征分析

    王京吴帅刘剑英张昱雯...
    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3年1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及监护室,诊断为AE且AE相关抗体阳性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起始天数,以及出院1年后癫痫发作情况及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抗原位置,将患者分为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组、抗胶质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组和抗细胞内抗原抗体组;根据患者是否以癫痫发作为起病症状分为癫痫发作首发症状组(癫痫首发组)和非癫痫发作首发症状组(非癫痫首发组);根据随访1年后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将患者分为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组和癫痫组.结果 38例AE患者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11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6例,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阳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各2例,γ-氨基丁酸受体B型(GABABR)、甘氨酸受体1型(GlyR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浦肯野细胞抗体2型(PCA-2)、神经软骨素抗体(NCDN)、Kelch样蛋白11(KLHL11)、谷氨酸脱羧酶65-kDa(GAD65)、神经元核抗体2型(Ri/ANNA-2)和神经元核抗体1型(Hu/ANNA-1)抗体阳性各1例;5例患者存在抗体重叠现象,分别为GAD65+Hu+AMPA 1例、NMDAR+GFAP 2例、CASPR2+LGI1 1例、GABABR+AMPA 1例.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组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显著高于抗细胞内抗原抗体组(P=0.024);抗细胞内抗原抗体组患者年龄有高于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组和抗胶质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癫痫首发组MRI提示单侧或双侧颞叶信号异常的患者比例和发展为癫痫的患者比例均有高于非癫痫首发组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LGI1抗体阳性患者比例最高;病程中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中,LGI1抗体阳性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NMDAR抗体阳性;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患者中,NMDAR阳性患者比例最高;发展为癫痫的患者中,LGI1抗体阳性患者比例最高.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组与癫痫组间患者的年龄、脑脊液抗体滴度、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起始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接受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20例,丙种球蛋白+激素+血浆置换治疗3例,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6例,单纯激素治疗6例.33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结论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早期更容易发现头颅MRI颞叶异常信号,发展为癫痫的比例较高,癫痫发展可能与抗体类型相关.

    自身免疫性脑炎癫痫发作癫痫

    《上海医学》杂志编辑部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