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主义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程又中

双月刊

1001-4527

whtm@vip.163.com

027-67868330 67866505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园区2号楼

社会主义研究/Journal Socialism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重要著作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关系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源流与语义演变——以党的历史文献为中心的文本考察

    李维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概念,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术语.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进行了历时性的阐释和共时性的运用,其语义形塑经历了从"新中华民族主义""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到"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再到"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话语的世纪跃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特有政治意蕴.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概念的历史流变和话语体系建构,既可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奋斗轨迹,也可为当下更全面地理解和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参考.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史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概念的源流与语义嬗变

    张灿马国峰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刻意蕴的政治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话语的形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孕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深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成熟.从概念史的角度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源流及其语义嬗变进行系统梳理,对于全面把握百年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演进,深刻理解党的建设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救国、治国、强国的政治逻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话语的历史展开与语义发展

    刘梦雪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极具标志性和稳定性的政治话语.在二十世纪初日语汉字回流的背景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持续阐释与再造,"团结奋斗"被重新赋予"为实现无产阶级最终解放而协力前进"的崭新意义."团结奋斗"话语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出场建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转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维延展、新时代以来的创新建构四个时期.话语主体经历了"工农群众""全国同胞""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的演化;话语目标发生了"实现中国的和平与民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递进;话语场域从工人运动延展至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维领域;话语情态由激奋肃穆转变为高昂稳健;话语地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标语口号跃升至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则纲领.

    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政治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忠诚"概念的历史溯源与话语变迁——以党的历史文献为中心的文本考察

    刘先春毛峰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忠诚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概念,是全体党员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与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对"忠诚"概念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阐释与运用,从理论渊源来看,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理念的时代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忠诚观的理论赓续.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史的经验与事实,从概念史角度梳理"忠诚"概念的历史生成与语义流变,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忠诚"内涵的聚焦与拓展,探寻"忠诚"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于党员身份塑造、行动指令以及行为规范等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利于为新时代新征程强化党员、干部的忠诚观,丰富党的政治话语体系提供话语资源与历史参考.

    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先进性政治话语体系

    从"个人所有"到"社会的个人所有"——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劳动辩证法分析

    刘秀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个人所有"到"社会的个人所有",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中介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历史过程,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到占有他人劳动再到社会化劳动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所有以劳动者把劳动条件看做是自己的东西为前提,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致使资本成为劳动的绝对前提,因而占有他人劳动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个人所有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和资本的规模化使占有他人劳动和生产过剩的矛盾充分暴露,归还工人的剩余劳动必须扬弃单个人占有大规模资本的现实状况,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的个人所有".

    个人所有劳动所有权社会化劳动

    数字无产阶级:一个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描述性概念——基于马克思"典型分析法"的审视

    赵子晨刘海军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其社会阶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关于无产阶级和数字劳动部分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但这些关于无产阶级的讨论却大量使用着前数字资本主义或非数字资本主义的阶级概念,其中关于数字劳动及其物质性和生产性也没有统一的观点,这就影响了人们对无产阶级认识的准确性.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的"典型分析法"对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无产阶级进行考察,提出数字无产阶级这一新的概念能指来描述数字资本主义中的无产阶级部分.通过对过往讨论中所使用的无产阶级概念的辨析以及数字劳动物质性的讨论,本文明确了数字无产阶级的概念内涵及其一般规定、共同特征等,为之后进一步深入讨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和数字社会主义的建构奠定基础.

    数字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数字无产阶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阐释——学习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

    李云峰
    54-6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形态演进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现代文明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系统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方向,建构了新时代人类文明的话语体系,贡献了人类文明新道路的中国方案.深入阐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原创性贡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吴开松朱厘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体现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以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文化建设的路径指引、以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归宿、以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为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与发展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

    常东亮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中华民族全体的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蕴的物质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分别构成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物质载体、精神动力、现实保障,而中华文明内涵以统一性、创新性、连续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为内容的内在特质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蕴含.通过筑牢物质文明的根基、系牢精神文明的纽带、促进政治文明的深化与形塑现代文明发展的国际环境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伟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对马克思直接民主观的继承和发展

    谭荧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直接民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基于人民主权理论的深刻阐释而提出"真正民主制"的发展理念,其思想精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人民规定制度而非从属于制度,人民通过普选制直接参与立法,实现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普通个体的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一方面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直接民主观中蕴含的人民主权价值理念、民主集中的运行规则以及社会自治的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致力于人民民主实现形式的理念和经验创新,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型构基层民主运转的过程机制,以民主与民生的双向互促提升基层民主建设的行动绩效,实现了对马克思直接民主观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直接民主基层直接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