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陈文兴

月刊

1001-7003

zgsilk@189.cn

0571-88081769;88847926

310018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5F

丝绸/Journal Silk 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创刊,由国家纺织工业局主管,中国丝绸总公司、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月刊,大16开本,56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CN33-1122/TS。主要专栏设有:改革管理、研究探讨、技术应用、品种花色、樯准测试、历史文化、综述译介等;副栏目有:待业论坛、科苑新葩、市场巡礼、科技动态、技术问答、经验杂谈、简讯报道等。本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技术类期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报刊奖和浙江省1999-2000年度科技期刊一等奖。刊出的文章技术水平高,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4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订户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织结构温度传感器用镀银纱线的性能

    郭明靖王利君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证针织结构温度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文章运用FLUKE289数字万用表、V-2030T微电脑加热平台等设备测试了10种典型镀银纱线在伸直与模拟线圈弯曲状态下的电阻值,分析了光照氧化和水洗条件对纱线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线密度、纱线状态、温度、光照氧化时间、水洗次数与电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种镀银纱线的单位电阻在1.245-18.788 Ω,温度-电阻关系拟合R2在0.894 25~0.990 4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感温性,复丝越多的纱线电阻越小,线密度适中偏小的纱线感温性能更好;纱线的弯曲状态不会改变温度-电阻规律,但会略微降低其感温线性度和导电性;光照氧化和水洗都会导致纱线导电性能变差;综合分析可设计复丝数适中偏少、捻丝结构的镀银纱线制备针织结构温度传感器.

    镀银纱线针织柔性传感器导电性能感温性能力学性能耐用性能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医用压缩袜压力测量用柔性假肢的开发

    孙光武李青李储林韩慧敏...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用压缩袜在进行压力测试时,需要将产品套于木制标准腿模上.然而木制腿模因其表面硬度与人体皮肤差异巨大,所测量的压力值并不能代表真实人体所受到的压力值.文章旨在采用3D打印技术开发一种更符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假肢,并利用接触压力测量仪测量医用压缩袜分别在真实人体下肢、柔性假肢和木制腿模上的压力分布.通过对比测量结果,发现医用压缩袜在木制腿模上会产生较真实人体更大的压力,而柔性假肢的压力分布更符合真实人体.此外,引入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柔性假肢的压力测量结果与真实人体的相关系数达到0.860,而木制腿模的压力测量结果与真实人体的相关系数仅为0.516.研究表明,开发的3D打印柔性假肢可更加精确地评估医用压缩袜的压力等级,并能进一步用于医用压缩袜的标准测试.

    医用压缩袜接触压力木制腿模柔性假肢真实人体测试标准

    "翠色真红"——生活史视野下宋女生活服色考论

    银连桐王小松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格调并峙.文章从皮尔斯"规约符号"的观点出发,认为色彩作为规约符号在政治场合之外、日常生活里只在男性群体中发挥作用,在女性那里并没有具体明晰的规范.宋代女性服色的研究通常以传世绘画为端绪.然而,大多数为文人主持并收藏流转的绘画并不能完整反映时装服色系统的真实情况,政治理念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张力与裂隙.宋代女性生活色彩丰富多变.色彩研究必须认识到历史的参与者,即"人"的复杂性,并从日常生活的多重视角出发,才能在丰富纷杂的历史材料中括撮出女服色彩的具体写真.

    色彩皮尔斯符号学宋代女子服饰社会规范生活史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蓝津津刘元风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唐宋时期佛教美术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云水纹

    从垂袖与出袖形制的演变看东西方服饰文化交流

    李娟娟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装出袖形制在古代欧亚跨时代跨地域流行与传播,其源头可追溯到具有垂袖形制特征的古波斯服装"康提斯"(Kandys),文章以整体观的视角探讨垂袖康提斯与出袖形制的演变.研究表明:1)出袖形制继承了康提斯垂袖符号,同时袖制采用开缝结构,是中世纪西方服装结构的变革,体现了伊斯兰、萨珊波斯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多元文化的交融;2)垂袖与出袖形制长时段的流行与传播,凸显出形制所蕴含的"流行性""仪式性"和"荣耀性"等多重文化特征;3)垂袖与出袖形制持续的演变是由一系列跨时代跨地域文明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局势史"和"事件史"共同构成,长时段、局势和事件共同推动了服装形制的演变及服饰文化的东西双向动态交流与传播.

    出袖垂袖服装元代康提斯长时段

    传统套鞋的形制功能考析及造物思想释读

    魏莉刘纬桢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套鞋"是中国传统鞋履中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功能性样式,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共生共存.本文以收藏家钟漫天先生提供的典型"套鞋"标本为主要研究模本,同时结合史料,针对性地对中国传统套鞋结构形制及其功能进行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对传统套鞋的造物思想进行探讨;强调考物与文献相结合而重考物的方法,对实物标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通过文献考证和实物结构的比较研究,力求展现中国传统套鞋的文化力量和个性风韵,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质提供一个生动的鞋履范式.

    传统套鞋鞋履形制功能鞋制鞋工艺造物思想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