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研究的传统与地理学想象

    董培海赵兴国施江义
    13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梳理空间研究的相关成果,立足学科差异视角,本文回溯了哲学、社会学及地理学的空间研究脉络,区分了经验主义、实践主义和批判主义的3条空间研究线索,探讨了空间研究的知识谱系.研究认为,"空间"概念的模糊性,尤其是对这一概念的混用,是当前空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地理学因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和研究内容的广博性,在空间问题研究中彰显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和地理学研究"社会转向""文化转向"背景下,地理学的探索打破空间研究的单一思维定式,"时间-空间-社会(或属性)"的分析框架也成为地理学阐释地理现象和建构地理秩序最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和碰撞,地理学的想象力从根本上得以重塑.研究对"空间"进行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揭示空间问题研究在本体意义上演化的内在过程和理路,能够为空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建立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当下地理学学科自省和批判反思提供一种有益的镜鉴.

    空间研究向度地理学想象时空思维

    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殷紫燕黄安民
    14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了解各地虚拟旅游的发展现状,也有利于了解民众对虚拟旅游的兴趣并作为预测各地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但旅游领域网络关注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实地旅游,而虚拟旅游对网络的依赖性更高,却极少有研究将百度指数应用到虚拟旅游中.因此,本研究以我国31个省(市、区)的虚拟旅游百度指数为基础,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差系数、首位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虚拟旅游的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2016年达到最高峰.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3、4、5、6和10月为网络搜索的旺季,大众倾向于在春季和秋季关注虚拟旅游.(2)整体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演化格局较为稳定,呈现"胡焕庸线"为界的分布特征.区域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东-中-西依次减少的态势.区域内部,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差异西部最大,东部和中部较为均衡,且东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中部和西部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3)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受到经济条件、人口因素、教育发展程度、旅游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此外,政策支持、典型虚拟旅游项目及热点事件等也会对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产生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虚拟旅游及网络关注度的研究框架,从实践上为我国虚拟旅游的政策制定、虚拟旅游项目开发及未来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百度指数地理探测器

    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通格局及整合策略——以金沙江流域为例

    王克岭谭心何洁丽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方法,分析二者的空间联通格局,进而从整体性视角提出整合开发策略.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功能上具有密切互补性,在空间上具有交叠性和复合性.基于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系三个维度审视二者的空间格局,表现为"空间结构差异显著、空间分布集聚明显、空间关系紧密联结"的联通格局,天然具备一体化建设、联动整合开发的优势.据此,在二者地理空间协调相连的基础上,以"旅游+"融合发展为落脚点,基于"人-地-业"一体化产业生态认知,形成"联盟主体推动+要素空间重构+特色产业发展"的整合开发策略,发挥"由点串线及面联网"的空间扩散效应,以期促进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与非遗要素整合与资源集聚,进而以特色产业开发模式为主题,助力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联通人-地-业要素

    新疆景区交通可达性与旅游流空间耦合研究

    商宁曹开军
    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准确把握景区可达性和旅游流网络结构及二者耦合关系,对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及评估景区区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疆4A、5A级高等级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栅格成本距离法、网络分析法测算了景区可达性,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了新疆景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分析了可达性与旅游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景区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且水平不高,整体呈现北疆强南疆弱的特征,与高等级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相吻合,交通指向性明显;(2)等时圈呈现为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不规则环状结构,表现出距离衰减规律;(3)新疆4A、5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规模一般,但网络通达性较好,凝聚力比较强,整体表现为"核心-边缘"特征;(4)5A级景区核心地位突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着主要集聚与扩散功能,形成了"1个5A核心景区+若干4A级景区"的游览模式;(5)新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流耦合水平总体偏低,旅游流网络中景区多处于6h等时圈内.

    A级景区可达性综合交通旅游流网络结构空间格局耦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