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美术
世界美术

易英

季刊

1000-8683

010-64771021 64771024

100102

北京市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刊物。研究外国美术创作教学发展情况,介绍外国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成果,介绍及正确评价世界各民族古今美术流派、作家及作品,以及美术教育经验、美术史论与技法、美术胜迹与博物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艺术:一部神经艺术史》引言

    约翰·奥奈恩斯刘珈源
    2-11页

    楔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云图像":歌德与弗里德里希的分歧辨析

    董虹霞李熙宁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作为艺术形式的能指层面、作为物质存在的所指层面、作为寓意象征的精神层面、作为借喻修辞的外延层面,作为气象现象的科学层面,勾连着人类世界的诸多方面,可以说,当我们研究"云图像"时,可以触碰到丰富的领域和不同时空中的人类状态,是一件很有价值也很有趣的事情.本文将视线聚焦于"云图像"的科学性逐渐彰显、绘画性不断加强、第一次有了明确的云彩分类命名的19世纪,围绕一个委托与拒绝的艺术事件,即: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歌德与同时代德国著名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关于云的分歧,展开讨论并对"云图像"所涉及的科学与艺术的交叉与边界问题进行辨析.

    科学艺术云图像歌德弗里德里希

    再谈民间艺术与现代意识——户县农民画的英文观察评析

    苏典娜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户县农民画海外展出的原因、经过、媒体报道、学者研究、美术馆的收藏和反馈等问题,在海外研究中有一些具有价值、较为成熟的英文文本分析,本文希冀通过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剖析户县农民画在海外研究中如何作为一种另类的"现代艺术"具备了现代意识,以此回答户县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当代作用和意义、民间艺术的海外观察、民间文化的历史渊源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国内学者对于"民间艺术与现代意识"问题的讨论,从而思考建构视觉艺术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新的可能性.

    户县农民画海外研究现代意识

    情感的精神图式:比尔·维奥拉影像作品解读

    齐晓鸾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1951-2024)是当代最受推崇的美国实验影像艺术家之一,其装置作品以慢镜头的动态影像为特点,引发人们对出生、死亡、情感以及人类意识本质的思考.在其艺术生涯中,基督教、禅宗、东西方神秘主义等多种艺术哲学与宗教的经验使维奥拉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从而对生命的存在意义进行追问.本文将分析比尔·维奥拉的多件经典影像作品,从哲学经验与崇高体验、壁画与时间、身体与情绪三个维度来思考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精神世界,并探索艺术家作品中存在的灵性与光韵,思考其艺术创作的独特与价值.

    影像古典艺术时间身体情感

    "书写而非描写":汉娜·达波文观念艺术创作的"个人化"策略

    窦宇鹏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女艺术家汉娜·达波文的观念创作游弋于观念艺术通行的定义与分类框架之外.对手工书写的坚持,造成了她的艺术所以"另类"的原因,也将对观念艺术的一般性理解从强调思想绝对第一性的头脑游戏扩展至对体力、情感因素的关注.达波文的创作强调"书写而非描写",她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时间与历史书写方式的基础上,从数字计算、文本转录再到文本并置与图像、物品的引入,逐渐发展出由"隐性"至"显性"的个人化艺术策略.同时,她的创作历程也反映出对作为观念艺术生成语境的信息时代之下的劳动和创作形态变迁问题的反思意识之深入.

    汉娜·达波文观念艺术个人化

    严肃的幽默:妮可·艾森曼的绘画

    胡建南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家妮可·艾森曼的绘画创作逐渐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面貌,通过对艺术史经典图像的借用和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改造,她形成了一种包含多种后现代观念元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以一种严肃的幽默将艺术史经典、自我指涉和当代关照有机地融为一体.

    妮可·艾森曼绘画现实主义幽默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墙周边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徐墨朱浩嶙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5年的《西安宣言》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重要性,目前虽然许多城市保留了城墙,但其周边环境往往被忽略,缺乏吸引力.而城市触媒作为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城市设计理论,在城墙周边环境的设计中展现出了显著的可行性.因此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各城市城墙周边环境的设计研究,提出了在城墙周边环境中融入触媒元素、并引导后续触媒反应的具体设计策略,以期通过催化的方式带动城墙周边环境的发展与更新.

    城市触媒城墙周边环境文化遗产

    隐秘的收藏与不朽的存在——16-17世纪欧洲珍奇屋架构问题刍议

    杨添李光耀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珍奇屋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收藏空间,在特定历史阶段充当了社会美育的重要媒介,被视为现代博物馆的起源.它不仅是私人收藏趣味的外化,更勾连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核.当前国内学界对珍奇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博物馆学方面的意义,尚缺对主体本身的细部考察.本文由珍奇屋在跨语系研究中的翻译定名问题切入,通过把握16-17世纪意大利与德国珍奇屋的藏品与架构,窥探藏家的收藏程式与选择倾向在这两个世纪中的变迁,最终呈现珍奇屋融入现代博物馆后的形态.

    珍奇屋翻译定名博物馆收藏

    炼金术与近东往事:追踪1608年美第奇婚礼海战中的孔雀船

    谢涛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608年参与科西莫二世婚礼模拟海战的阿尔戈军团中,有一艘以孔雀为造型的战船与其他由古典主题装饰的战舰为伍,被学者认为是当年最不同寻常的一艘船.官方发行的婚礼宣传册给出了孔雀船的设计初衷——"让人想起Argo的名字"."Argo"的意义成为了本文探索的起点.自此,本文将揭示出孔雀船背后炼金术与神秘知识的暗流以及帕拉塞苏斯的两性原则理论对婚礼主题的延伸.然而此处主题意义不足以解决孔雀船的全部问题,因而本文将继续下潜至托斯卡纳的地缘政治时局,窥探当时孔雀船赞助人家族的近东传教活动和贸易网络、大公"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与向东重返耶路撒冷的野心,最终揭示"Argo"的涵义以及设计孔雀船的真实意图.

    墨丘利三子之船"Argo"帕拉塞苏斯两性原则方济各修士团体十字军东征之后

    速度、技艺与感知: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理论中的Facilità

    蔡子昭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文献的研究,以视觉艺术术语"facilità"为中心,呈现术语在艺术实践中的衍义.本文首先追溯词语从修辞学进入艺术理论的方式,发现艺术术语"facilità"在英译与中译中"速度"含义的来源.进一步借由两位文艺复兴艺术理论作者瓦萨里与多尔切的争论,讨论"facilità"与不同绘画媒介湿壁画、油画的联系,其被讨论的背后是不同艺术中心与不同艺术批评体系的竞争.最终理解其与画布"表面"的关系,以及其"隐藏之艺"与感动观众的多重性质.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理论瓦萨里多尔切facilitàsprezzat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