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以贯之是"精神"——写在《徐梵澄文集》三书(中英对照)出版之际

    孙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象形,有其直感的生命性,而习字则为中国人教养之一端,它经由文教而沉淀为文道,故而它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小学菁华》)孔子以仁释礼,倒转仁与礼的价值秩序,确立儒家的中心原则,实为由外转内的思想运动;孟子提出了"义"的原则,与"仁"呈有机之互动关系,正如一十字形的打开,亦纵亦横,使儒家思想更加完备更加丰盈(《孔学古微》).求佛法于婆罗门道中,最可明其渊源,因其"应乎释",唯识学为"有"宗,"有"之在乎"证",依韦檀多学的眼光,护法立"证自证分",是在陈那"自证分"之中之上者,此正与阿罗频多之"超心思"同符.(《唯识菁华》)"超心思"之人乃精神之人,徐先生也称之为"新型人"(结语).

    精神文字与文教仁与义转识成智与超心思新型人

    从宗教学理论的视角看民族与宗教

    金泽
    10-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宗教,也涉及我们如何理解民族.学界有不同的主张.近30多年来,中国的宗教学领域和民族学领域开始系统地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我们提出原生性民族与创生性民族的概念,试图对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自发形成的民族群体与近现代世界上与民族-国家相伴出现的民族有所区分,为进一步探索民族与宗教关系的生成机制与作用机制提供契机.

    民族与宗教原生性民族创生性民族

    "民间信仰"双重性及其"神圣效仿"心态

    李向平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的"民间"概念,既是一种身份层级和空间秩序,亦是对于"宅兹中国"的"神圣中心"的强大效仿.与"中国之中"相互对应、彼此象征的"民间",并不外在于或对立于其中,而是身处其中而上行下效.通过对民间信仰祀奉而"以心行中",效仿"中心神圣"等道德心态的具体论述,重构其有关"民间"的社会学想象力.这对于理解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心性及伦理气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宗教中国化有关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命题.

    神圣效仿民间信仰上行下效心态反转

    走向集体沸腾:涂尔干论宗教社群仪式的建构

    高进刘聪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社群仪式是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研究全面而深刻的命题.宗教借助图腾等符号象征,表达情感认知、维持群体生活和凝聚社群力量.通过仪式展演表达情绪行为,通过积极膜拜强化周期行为,通过生活仪轨规训苦行禁忌,在宗教膜拜中传递社群精神情感.在宗教社群仪式中区分神圣与世俗,引导与维系社群认同,显化与表露情感信仰,实现集体共同体的共鸣与沸腾,从而揭示宗教的本质是以神圣的形式存在于神圣之中.涂尔干关于宗教社群仪式的论述对于解释宗教社会学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涂尔干宗教社群仪式集体沸腾

    近代汉传佛教寺院复建的现实因素与观念世界

    刘懿凤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佛教寺院的空间布局、建设活跃度及寺院内部宗教实践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探究了近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复建活动,分析了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如何影响寺院的复建过程,并探讨了僧众对祖庭传统的坚守、戒律清规的维护以及对新观念的接纳与实践等方面的观念因素,这些共同塑造了寺院复建的方向和特点.

    近代汉传佛教寺院建设社会转型僧众观念

    英国穆斯林社群宗教与国家认同的多维建构——基于Ipsos MORI报告数据的分析研究

    陈琦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Ipsos MORI社会研究所的报告数据,结合定量分析与现代社会身份政治理论,剖析英国穆斯林社群身份认同的多维构建问题.首先,考察伊斯兰教对英国穆斯林集体认同的塑造,以及标志性事件对其身份感的影响;其次,探讨英国穆斯林如何在宗教认同和对英国的国家归属感之间找到平衡,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积极的民主政治参与有助于增进多重身份认同的交融;最后,补充考察泛伊斯兰与原教旨主义对英国穆斯林的国家认同可能造成的冲击.细究英国穆斯林社群认同网格中的宗教和国家认同,不仅有助于揭示其身份构建的多维性、复杂性与流动性,而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社会治理有着借鉴意义.

    英国穆斯林身份认同社会融合政治参与多元文化

    牧首区体系视域下的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

    孙思萌
    50-5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是君士坦丁堡教区摆脱罗马教区在牧首区体系中的至尊权、谋求教区独立的结果.4至8世纪的牧首区体系由皇权主导,罗马教区名义上享有教会至尊权,君士坦丁堡教区位居第二.8至10世纪,罗马教区独立于拜占庭皇权,强调自身在教界的领袖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则倡导牧首区之间地位平等,建构自身的使徒性.11世纪拜占庭皇权式微,君士坦丁堡教区谋求成为独立自治的普世教区,与罗马教区发生冲突,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分裂出现.

    基督教分裂牧首区至尊权普世牧首

    塞维鲁与安提阿叙利亚正教会的分殊

    谭泽民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基督教"概念要求人们以平等、分殊的视野看待基督教在各民族、各文化中的传播史、接受史.本文以著名教父塞维鲁为中心,考察安提阿叙利亚正教会向"非卡尔西顿派"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非卡尔西顿派"分殊的深层次原因,呈现早期世界基督教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塞维鲁安提阿叙利亚正教会非卡尔西顿派世界基督教多样性

    宗教极端主义兴起对当代法兰西国家民族建构的影响

    陈玉瑶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1世纪之交为分水岭,法国内外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宗教极端主义的兴起使政府对恐怖主义的认识由"危害公共秩序"提升至国家"战略威胁"高度.为此,法国不仅制定了常规战、技术战规划,还史无前例地发起了"思想战",力图以法兰西价值观抵消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侵蚀.由此,"共和国价值观"被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并配合以立法、机构改革等多重举措.这一价值观"安全化"过程的本质是重新强化"法兰西身份"以实现社会凝聚,然而由于"共和国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为讽刺伊斯兰教行为站台,反而将极右翼与穆斯林群体之间的对立推向新高,来自外部世界的敌视也有增无减.在宗教极端主义崛起的背景下,当代法兰西国家民族建构既打开了新维度,又面临着新考验.

    宗教极端主义全球恐怖主义共和国价值观世俗主义

    宗教改革视角下沙特去极端化的核心话语和国家行动

    李世峻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沙特王国与去极端化有关的核心话语和国家行动在过去二十年中逐步形成,除阿卜杜拉、萨勒曼两位国王以及穆罕默德王储以外,部分政治精英、宗教领袖和知识分子也是这些话语和行动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在沙特语境下,"去极端化"的核心话语具有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和反激进主义"三位一体"的基本特点,对打击有形极端力量和弊除无形极端思想的同等重视,为沙特宗教改革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必要前提.同时,在有关话语的指导和影响下,沙特实施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去极端化国家行动,尤其体现在治安和立法举措、组织和机构建设、宗教机构改革等关键方面,从而为其宗教改革的稳步推进创造了条件."2030愿景"下,沙特去极端化真正触及改革的"禁区","温和""开放"正在成为沙宗教改革的总目标.因此,沙特去极端化的核心话语和国家行动,在本质上也反应了一种宗教温和化、社会文化世俗化的改革道路.

    宗教改革沙特去极端化宗教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