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岳森

季刊

2095-0373

xbbj@stdu.edu.cn

0311-87935146

050043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二环东路17号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AL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从1998年起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刊登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计算机网络、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及高校的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线形关键点处列车走行性分析

    李帅李向国王凯戴汀...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轨道不平顺激励下,列车以更高速度经过缓圆点(HY)、曲中点(QZ)和圆缓点(YH)时,曲线超高、平面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与列车速度之间的匹配关系,以中国某高速动车组为原型,建立了具有 50 个自由度的车-线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无砟轨道谱和德国低干扰谱对于列车在道路线形关键点处的动力响应随列车行驶速度和平面线形参数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但各关键点之间的响应程度不同;超高和圆曲线半径的变化对于列车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较缓和曲线长度大.研究结果可为高铁列车更高速度运行时的线路设计及线路平面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谱线路关键点线路平面参数动力学仿真

    层间离缝下车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耦合系统动力特性研究

    曹美雪王明生
    81-8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服役时间的延长,层间离缝发生发展对轨道结构和行车安全的影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厘清不同程度的层间离缝对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程度,建立了考虑层间离缝的车辆-CRTSⅡ型轨道板的耦合动力学模型,用ABAQUS和Simpack联合仿真,研究了不同尺寸的单一离缝以及多离缝不同位置组合对车辆及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离缝横向深度和纵向长度分别在 522 mm、1.275 m 及以上时,离缝发展明显加快;多离缝的不同位置组合中板端与板边组合为最不利情况.研究结论为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运维提供参考价值.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离缝损伤刚柔耦合动力响应

    基于WRF模式的康定地区风吹雪易发性判断

    周雪杨伟栋张珍刘庆宽...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通过地形复杂,缺少气象资料的西南艰险山区的铁路研究风吹雪易发性提供方法,以位于该区域的四川省康定市为例,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WRF)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基于WRF模式中各种参数的特点,设计 4 种参数方案进行计算,采用双层网格嵌套达到降尺度模拟,为了高精度解析大气边界层过程,在竖直方向、近地面 1.5km高度内加密为 15 层,提取康定站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RF模式的计算结果符合康定市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均高于 0.5;风吹雪发生概率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康定市东部和南部边缘的贡嘎山区,内部的大雪山段,以及位于 101.7°E~102.0°E位置处的铁路线路,概率分别为 19%、14%和 12%,其他区域的概率低于 4%.

    铁路灾害防治风吹雪易发性判断数值模拟WRF模式参数化方案

    基于MRO状态的巴基斯坦地铁橙线高架区间安全模糊决策研究

    林辉董继峰李辰谭子东...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受地面沉降漏斗区威胁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地铁橙线高架区间 MRO(维护、维修、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研究了基于MRO状态的地铁高架区间安全模糊决策问题.提出地铁高架区间MRO状态等级,地铁高架区间MRO 威胁等级,形成基于MRO 状态的地铁高架区间风险等级矩阵.构建地铁高架区间MRO威胁决策模型,对拉合尔地面沉降漏斗区地铁高架区间监测设备布设方案进行优选,运用系数伸缩变换法避免模糊决策失效的可能性.研究成果为地面沉降漏斗区地铁高架区间安全研究提供了参考.

    地铁高架区间沉降漏斗区性能模糊决策

    多年冻土区静钻根植桩回冻过程温度场研究

    詹钦鹏王彪王飒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传热学理论,给出桩土温度场偏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结合低温稳定多年冻土区地质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求解,分析静钻根植桩回冻过程桩土温度场随时间的分布变化规律,讨论水泥掺入量及水泥土的水泥浆体初始拌入温度对回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下 2m以内桩土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较明显,水化热对 1.5 倍桩径以外及桩底 1~2m 以下范围桩土温度影响甚微,17 d后桩侧温度回冻至 0℃,27d桩侧温度降至-0.5℃以下;水泥浆体初始拌入温度每升高 5℃,回冻时间增长 5~6 d;水泥掺入量每减少 10%,回冻时间缩短 1~2 d.静钻根植桩的温度场同样受水化热影响,但回冻时间较短;通过调整水泥浆体配合比和降低水泥浆体初始拌入温度可兼顾水泥土强度和回冻时间要求,达到提高承载力、缩短施工工期的目的.

    多年冻土静钻根植桩水化热水泥掺入量初始拌入温度

    分组卷积编码的单视图三维重建算法研究

    白景禧刘春宇王学军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单视图图像三维重建的精度,通过对当前的先进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单视图三维重建网络.该网络的编码器通过改进特征提取网络,获取更加丰富完整、深层次的二维特征.在精炼器的网络架构中引入注意力机制,进一步细化三维特征,使其生成更加精细的三维体素模型.另外在网络中添加阈值调整模块,来弥补不同种类图像之间的差异,以达到更好的重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在公共数据集 ShapeNet 上三维重建的整体IoU值达到 0.675,在单图像重建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维重建单视图体素注意力机制

    PE改性沥青多尺度流变性能

    李旭瑞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PE(聚乙烯Polyethylene,简写PE)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及不同流变指标之间相关性,基于不同PE改性剂掺量下的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以车辙因子、Shenoy参数、低剪切黏度、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和蠕变恢复率作为 PE 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多尺度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流变指标相关性;以老化指数和 Cole-Cole 图评价 PE 改性剂对沥青耐老化性能和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PE 改性剂掺量增加,车辙因子、低剪切黏度、Shenoy 参数和蠕变恢复率逐渐增加,且后三者与车辙因子呈正相关;不可恢复蠕变柔量逐渐降低,且与车辙因子呈非线性负相关.车辙因子与其余流变参数相关系数均在 90%以上.PE 改性沥青耐老化性能及弹性提高.PE改性剂掺量大于 6%时,流变指标及老化指数受改性剂掺量影响幅度降低.

    道路工程PE改性剂沥青流变多尺度

    煤液化沥青聚合中挥发分的形成及其对于中间相沥青特性的影响研究

    刘均庆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廉价的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可制备低成本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炭材料,反应过程中挥发分的形成对于中间相沥青的软化点、中间相形态、可纺性以及最终炭材料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挥发分的形成、控制及其对于中间相沥青特性的影响机制意义重大.将煤液化沥青在 3 种不同聚合工艺下合成中间相沥青,通过考察不同的聚合反应条件对于挥发分含量以及中间相沥青性质的影响,发现挥发分含量太高,中间相沥青软化点不均匀且可纺性差;挥发分含量太低,则中间相沥青软化点高、加工性能差、反应收率低.研究证实,采用常压吹扫与加压聚合分段工艺,可使挥发分在聚合体系中充分反应,得到反应收率较高、软化点较低、中间相形态分布均匀且可纺性好的中间相沥青.

    挥发分液化沥青中间相沥青软化点可纺性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修改)须知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3页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