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科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科纵横
社科纵横

张仲仪

月刊

1007-9106

skzh2008@126.com

0931-8726025;872295

730000

甘肃省皋兰路20号兴中大厦1502室

社科纵横/Journal Social Sciences Review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时代诉求

    刘明华李佳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理论渊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其逻辑结构是:价值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价值选择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取向,价值创造以艰苦奋斗、无畏牺牲为路径,价值规范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标准.这一价值观念体系作为红色血脉和精神灵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认识真理、实践斗争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反映着党的历史自觉、价值自觉、实践自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发展历程的逻辑起点.赓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关系着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命运.

    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渊源价值意蕴时代诉求

    中国共产党"国之大者"的哲学维度、实践向度与发展尺度

    岑朝阳林炜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之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坚定持守."国之大者"事关根本利益、着眼战略格局、关涉政治站位.在哲学维度上,"国之大者"是联系与发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实践向度上,"国之大者"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具体建设的实践;在发展尺度上,"国之大者"不仅是关系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方面,还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支撑,更是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国方案."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对"国之大者"的相关概念、实践指向与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梳理与客观分析,是新时代履践使命担当、承担时代责任的历史经验与逻辑必然.

    中国共产党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三重维度

    夏侯博文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坚持敢于斗争"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不断成功的深层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凝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的层面厘清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生成理路,深刻理解、探明坚持敢于斗争的内涵意蕴和实践路径,对把握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斗争及其时代特点,以高昂的斗争姿态和坚实的斗争本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党百年敢于斗争生成理路价值意蕴

    批判与重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构建与启示

    王红梅韦战超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谱系中的两大主题,批判与重建是无产阶级政党话语体系的构建理路和方法指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批判和重建两大话语主题,在国共论战中构建和规范了党的话语权威和话语形象,在学习与应用马列经典文章中推动党的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复杂动荡的语境中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方法、前途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认知.文章以实践哲学视角深挖延安时期党的话语体系构建逻辑及历程,探索其基本经验遵循,以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有所启示.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话语体系构建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必然

    陈永盛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处于19世纪大转型时期,这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这个时期,新的时代问题形成并凸显,人的生存状况、精神状况和价值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哲学瓦解后,哲学纷纷问诊新的时代,并试图解答时代新问题,但只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与新的时代需要相吻合.只有明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把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关怀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怀人类的精神困境、关怀人类的价值选择的建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并有助于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研究.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时代背景历史必然

    走出"整体性生命存在"的现代性危机——基于马克思整体生命观研究

    陈绪新王瑞霞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生命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点,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创造性活动都必然归因于生命存在这一前提之上.人是环境的动物,势必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处于紧密联系之中,因而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相统一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现代人由于受资本、个人主义及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人的生命的三重存在面临三大危机,即生态危机、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必须开展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及精神生命的全人教育,达致物我、人我及自我和谐,最终实现人之生命丰盈.

    整体性生命存在现代性危机生命教育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理论的展开逻辑刍议——兼论该逻辑对马克思与韦伯思想的融合与突破

    王道林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在充分借鉴马克思与韦伯两方面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化理论,并以此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个理论包括物化现象与物化意识两个方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揭示是按照现实—历史—原则—结果的逻辑线索展开的,在这条线索中,卢卡奇巧妙地融合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理论与韦伯的合理化原则,形成了对物化现象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物化现象成为人类的"普遍命运"的事实,卢卡奇展开了对物化意识的讨论,这里不仅对马克思抽象劳动范畴予以全面展开,而且也实现了对韦伯思想的超越.

    物化理论物化现象物化意识抽象劳动合理化原则逻辑

    挑战与融合: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遭遇第二代认知科学

    于小晶刘亚品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代认知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兴起的以4E认知为代表的一股新的认知浪潮,4E认知试图突破认知的边界,将认知扩展到了大脑之外,身体和环境之中,强调我们的认识过程是大脑、身体和周遭环境的互动(弱主张),甚至人之外的非生物种类(如我们的认知工具)也可以被囊括进认知主体之中(强主张).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强主张在认知及其主体、认知与表征的关系等问题上正在冲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有观念,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冲击或挑战目前尚未成功.另外,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相结合,我们可以发现二者虽有不同,但其中的弱主张特别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对交互主体性的强调、对认知过程中行动的强调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够互相关照、相得益彰.

    第二代认知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系

    基于演化博弈的首都圈高质量发展产业转移研究

    林小莉王德起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转移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是新发展格局下首都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首都圈产业转移优势和问题并存的现有基础上,构建市场条件下区域产业转移方和承接方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进一步将政府作用机制加入模型中,分析博弈双方的演化稳定策略.结论表明,应明确京津冀三地的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产业转移协作承接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首都经济圈.

    产业转移首都圈演化博弈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来自浙江义乌、江西余江和贵州湄潭的实践探索

    李泉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的区位条件和基层政府规划管理、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决定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不同地区会呈现不同的现实状态.通过对义乌、余江和湄潭等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试点案例的典型做法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守住农民利益不受损、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和耕地红线不突破的前提下,以"三权分置"制度顶层设计为指引,破除宅基地制度变革的关键障碍,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探索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城乡区域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应有之意.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案例研究经验借鉴